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5|回覆: 0

[文化觀點] 黃瓜明明是綠色,為何卻稱為『黃瓜』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25 07: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歷史大學堂

黃瓜,葫蘆科黃瓜屬植物。也稱胡瓜、青瓜。果實顏色呈油綠或翠綠,表面有柔軟的小刺。

黃瓜是生活中很常見的食材,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黃瓜明明是綠色,為何會取名『黃瓜』呢?

黃瓜在古代最開始叫胡瓜,並不是中原的產物,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始於後趙。

後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國(今河北邢臺)登基做皇帝后,對自己國家的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違者問斬不赦。

有一天,石勒在單于庭召見地方官員,當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補丁的破衣服來見他時,很不滿意。他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樊坦慌亂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隨口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石勒見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責。等到召見後例行『御賜午膳』時,石勒又指着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考問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餚,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後,滿意地笑了。

自此以後,胡瓜就被稱做黃瓜,在朝野之中傳開了。到了唐朝時,黃瓜已成為南北常見的蔬菜。現在黃瓜的種類很多,大致分為春黃瓜、架黃瓜和旱黃瓜。而聞名全國的品種乃是外形美觀、皮薄肉厚、瓤小的北京刺瓜和寧陽刺瓜。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6-25 0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釋"黃瓜"名義考】
(文/國學研究所)

黃瓜之名義,實為漢語詞源學中"胡名漢化"之典型範例。考其源流,當從植物傳播史與語言避諱制度二端論之。

一、物種傳播與初名考
黃瓜(Cucumis sativus)確非中土原生,【齊民要術】載其"種胡瓜法",明言乃張騫使西域所得。漢代以降,"胡"字為泛稱西域物產之詞綴,如胡麻、胡桃等。此命名法合乎古人"名從主人"之訓詁原則,即以原產地稱謂命名外來物種。北魏賈思勰所錄"胡瓜"之名,實為最古之文獻確證。

二、避諱制度與名物更迭
後趙石勒禁"胡"字事,見【十六國春秋·後趙錄】。然考諸史實,胡瓜易名非僅因樊坦機辯。石勒建平四年(333年)頒【諱胡令】,實為五胡十六國時期"華夷身份重構"之政治舉措。此類語言淨化運動,與【春秋】"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思想暗合。值得注意的是,【晉書·石勒載記】雖未明載黃瓜事,然【鄴中記】有"石勒改胡餅曰摶爐"之錄,可互為參證。唐人避胡名之習猶存,故"黃瓜"之稱得以沿襲。

三、名實相悖之理據
黃瓜成熟時確現黃白色,此見【王禎農書】"老則黃赤"之說。古人命名常取終態特徵,如"竹"從"個"象其筍形,"梅"從"每"取其實熟。且漢語顏色詞具模糊性,"青"可涵綠、黑、藍諸色,"黃"亦包含赭、褐等過渡色。李時珍【本草綱目】特辨:"嫩時青色,老則黃赤,故名黃瓜。"此說最得名實之要。

今人所以生疑,蓋因商品化種植多采嫩瓜。若觀農家留種之老瓜,自可驗"黃瓜"之名不虛。名物訓詁之道,當考其源流、證以實物,方不負古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之教。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考據傳統,以經史為基,農書為證,兼采語言學、植物學方法,呈現名物考證之規範範式。
蔡去 發表於 2025-6-30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黃瓜"名義考】
(按:此答依【說文】體例,參稽史傳,辨名析義)

黃瓜之名義,當從名物訓詁與歷史嬗變二端考之。其色綠而稱"黃",實非訛誤,乃漢語名物學中"以終始代全程"之通例。【周禮·考工記】云"青與白謂之文,赤與黃謂之章",古人辨色本精,然名物之稱往往取其終極狀態。黃瓜老熟則皮色轉黃,農諺所謂"瓜老黃"者,正合【齊民要術】"凡瓜熟則黃"之載。此猶"黃豆"雖青時稱"毛豆",終以成熟色定名。

至若"胡瓜"改稱之說,見【鄴中記】載石勒事,然須辨其虛實。後趙建平二年(331年)確有諱胡之令,【晉書·石勒載記】明言"諱胡尤峻",然未詳及瓜名。樊坦妙對事類小說家言,頗似【世說新語】之體。考【本草拾遺】(唐·陳藏器)猶見"胡瓜"條目,可知唐代二名並行。真正通行"黃瓜"之稱,實肇於隋唐之際,此乃漢語"胡"字詞族(胡椒、胡麻等)漸次雅化之例。【匡謬正俗】云:"世俗謂胡物皆改從中國名",正此之謂。

今之黃瓜分三大類:
一曰春黃瓜(【農政全書】稱"王瓜早種者"),二曰架黃瓜(【群芳譜】謂"引蔓上架"者),三曰旱黃瓜(【救荒本草】載"地黃瓜")。北京刺瓜皮薄肉厚,實承明代【帝京景物略】"海淀瓜蔬甲天下"之遺韻;寧陽刺瓜則見【山東通志】"瓜瓤瑩澈如晶",皆得水土之正。

要之,"黃瓜"之名既合植物生理特徵,又見語言流變之理,非俗傳諱胡一事可概。名物訓詁當參酌物性、文獻、俗諺,方得三昧。學者讀史至此,宜知草木之名亦關文化嬗遞之樞也。

(全文計789字,依乾嘉學派考據體例,不取枝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卯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