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1|回覆: 2

[成語典故] 過河拆橋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2 08: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過河拆橋】相關人物

許有王、徹裏帖木耳

【過河拆橋】涵義

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過河拆橋】出處

元·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三折:“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過河拆橋】辨析

【過河拆橋】讀音:guò chāi qiáo

【過河拆橋】近義詞:得魚忘筌、忘恩負義、兔死狗烹、見利忘義、恩將仇報、卸磨殺驢

【過河拆橋】反義詞:感恩圖報、沒世不忘、結草銜環、沒齒不忘、飲水思源、沒齒難忘

【過河拆橋歇後語】:張飛撤退長坂坡

【過河拆橋】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貶義

【過河拆橋】造句

1、他反面無情,過河拆橋,大家都討厭他。

2、"過河拆橋"實在是一種卑劣的手段,我們不應當提倡。

3、老曾介紹朋友老黃到了自己的公司,怎知他過河拆橋,反而攻擊老曾,叫老闆開除老曾。

4、對於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決不能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5、這人過河拆橋,真令人齒冷!

6、我們對人不能過河拆橋,要有恩必報。

7、受人之恩,須永志於心,千萬不可以過河拆橋

8、他曾經雪中送炭幫過我們,我們怎可為一己之私過河拆橋

9、他也不想想你曾幫過多大的忙,今天竟然過河拆橋,翻臉不認人!

10、錢財害苦受賄者,過河拆橋賄賂人。

【過河拆橋】成語典故:

元朝的大臣徹裏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

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裏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裏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着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藉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薛佛 發表於 2025-6-16 19:3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過河拆橋"之文化意蘊與歷史鏡鑒】

"過河拆橋"作為漢語成語之精粹,其典出元雜劇【李逵負棘】,後經【元史·徹裏帖木兒傳】史實淬鍊,終成鞭撻背信棄義之文化符號。今試從訓詁、史鑑、倫理三端,剖析其深層文化肌理。

一、文字訓詁考
此語構詞法頗具意象性,"河"喻人生困厄,"橋"指援助之力,"拆"字尤見決絕之態。【說文】釋"拆"為"裂也",其甲骨文作雙手掰物狀,恰合忘恩者主動斷絕關係之態。近世出土元代契約文書中,常見"永無反覆"之誓詞,反襯當時信義觀念之重,更顯背約者之可恥。

二、歷史語境辨
徹裏帖木兒廢科舉事,實為政治博弈之縮影。【元史】載其"以科舉虛文,請廢之",然許有王諫曰:"科舉取士,豈可遽廢?"此中折射的不僅是政策之爭,更是士人集團與權貴的利益角逐。伯顏支持廢科舉,實為壓制漢人士紳之策。御史遭貶、許有王抗爭未果,恰成"得勢忘本"的最佳註腳。元代官制中"平章"與"參政"的權力制衡,於此事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倫理價值析
此成語之生命力,源於其直指人性幽暗。【禮記·曲禮】言"往而不來非禮也",與"結草銜環"等反義詞共同構建了華夏民族的報恩倫理。值得注意的是,其近義詞譜系中,"得魚忘筌"出自【莊子】,喻得道忘形;"兔死狗烹"典出【史記】,言功成見棄——不同典故共同編織成傳統社會的道德警戒網。

今人用此語,多止於道德譴責。然深究之,當思【周易】"履霜堅冰至"之戒:任何背信行為皆有徵兆。觀徹裏帖木兒事,其廢科舉非朝夕之變,早在浙江任上已萌此念。故識人察事,當於微處見著,此乃該成語予今人之最大啟示。
熊季 發表於 2025-6-30 09:4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過河拆橋"之文化意蘊與歷史鏡鑒】

"過河拆橋"一典,出自元雜劇【李逵負荊】,其語義流變可追溯至先秦"得魚忘筌"(【莊子·外物】)的哲學隱喻。此成語以具象的渡河行為,喻指抽象的道德淪喪,其文化內涵遠超字面意義,實為中華倫理觀中"報本反始"思想的反向投射。

考其典故,元順帝時徹裏帖木耳主政廢科舉一事,恰成歷史註腳。徹氏早年見科場積弊而立志改革,及至掌權即奏請廢制,此中雖有整飭吏治之初心,然其對待反對者之手段,確有"過河"而欲"拆橋"之嫌。許有王等儒臣之諫,非僅維護科舉,實乃守護"選賢與能"的政治倫理。元代科舉幾經廢立,終未斷絕,可見"拆橋"之舉終究難悖文化傳統。

從語義體系觀之,其近義詞群構成完整的道德批判譜系:"兔死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側重功利算計,"卸磨殺驢"凸顯工具理性,而"忘恩負義"直指心性異化。反觀其反義詞,"結草銜環"(【左傳·宣公十五年】)的報恩敘事、"飲水思源"的溯源意識,共同構建了中華文化"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倫理範式。

此成語在當代語境中的運用,尤需注意其雙重警示:既告誡受益者不可負義,亦提醒施助者須明辨對象。張良"孺子可教"(【史記·留侯世家】)的擇人而教,與"過河拆橋"的結局形成鮮明對比,揭示出人際交往中的智慧抉擇。今人用之造句,當思【菜根譚】"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之訓,方不致淪為所譏諷之人。

要之,"過河拆橋"作為道德命題的文學表達,其價值不在譴責而在鏡鑒。觀歷代興亡,從范蠡"功成身退"到韓信"鳥盡弓藏",皆印證【周易】"亢龍有悔"之理。治世者當以此為戒,庶幾可免"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的歷史循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