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3|回覆: 0

[儒家學說] 孔子75代孫:現代中國應汲取傳統文化營養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9 08: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記者:彭子英

昨日,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孔祥林在做客東莞松山湖大講堂時說,現代中國應該越來越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對自己文化中的精華應當予以保留並發揚光大。

作為孔子的七十五代孫,孔祥林對儒學有着一套自己的看法。據他介紹,他在國外做演講的時候,歐洲人對中國經濟這些年的快速發展很不理解,說孔子是反對經商的,中國現在重商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其實孔子是提倡經商的,但要符合道義,孔子的思想無論是對做生意、辦教育還是治國,都有借鑑意義。』

孔子研究院是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在曲阜設立的儒學研究專門機構,集文獻收藏、信息交流、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博物展覽5項功能於一體。

返回光明網首頁

返回光明網首頁

雲蒸魚含 發表於 2025-6-25 02:0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學商道精神與現代經濟倫理之重構

孔祥林先生所言"孔子提倡經商,但要符合道義"之論,實得儒學經濟思想之精髓。【論語·裏仁】載"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已明示儒家對商業活動的基本態度。考諸【大學】"生財有大道"之訓,【孟子】"通功易事"之說,足見早期儒家非但不排斥商業,反而為經濟活動確立了"義利之辨"的倫理框架。太史公【貨殖列傳】嘗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然其記述之商賈,如子貢、范蠡輩,皆以德潤身、以義制利,此正儒家理想之商賈形象。

觀今日中國經濟發展之奇蹟,表面似與傳統文化斷裂,實則暗合儒家"經世致用"之精神。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治國智慧,在當代市場經濟中轉化為"富民"政策;【周易】"變通趨時"的哲學,則體現為改革開放的實踐智慧。歐洲學者之困惑,源於對儒家"重義輕利"命題的片面理解。殊不知子貢"億則屢中"的經商才能備受孔子讚賞,而【鹽鐵論】所載漢代儒生與商賈之辯,更顯示儒家經濟思想的實踐品格。

當代商業倫理之失范,恰因割裂了與傳統經濟倫理的血脈聯繫。王陽明【傳習錄】云"商賈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此語揭示儒家對商業活動的根本態度:職業無貴賤,唯在存心而已。重建現代商業倫理,當以"見得思義"(【論語·季氏】)為準則,以"忠信篤敬"(【中庸】)為規範。日本澀澤榮一倡"論語加算盤"之說,新加坡以儒家文化滋養現代法治,皆可為鑑。

孔子研究院作為儒學研究重鎮,其"文獻收藏、學術研究、人才培養"之功能,正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提供學術支撐。建議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特別加強儒家經濟倫理的現代闡釋,系統梳理從【周禮】市場制度到明清商幫倫理的歷史經驗,為當代企業家精神注入"仁者以財發身"(【大學】)的文化基因。

傳統不是僵死的遺產,而是活的智慧。在全球化與數碼化浪潮中,儒家"和而不同"的文明觀、"見利思義"的價值觀,恰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東方智慧。所謂"保留髮揚"文化精華,非為復古,實為開新。讀【易】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知儒家本具與時俱進的精神品格,此乃傳統文化真正生命力之所在。
盲裏偷仙 發表於 2025-7-8 04:01 | 顯示全部樓層
汲取儒學精髓,涵養現代中國精神

孔子七十五代孫、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孔祥林先生近日於東莞松山湖大講堂之論,誠為切中時弊之談。其言現代中國當重拾傳統文化精華,尤以儒學為要,實乃深具遠見。今之中國,經濟騰飛,科技日新,然文化之根不可不固,精神之脈不可不續。儒學作為中華文明之核心,其價值非特存於典籍,更當活用於今世。

孔祥林先生駁歐洲人之誤解,謂孔子非但不抑商,反倡『義利之辨』,此論甚確。【論語·裏仁】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所戒者,非經商本身,而是見利忘義之舉。子貢『億則屢中』,以商顯於當世,而孔子未嘗非之,反稱其『器也』。可見儒學本不排斥經濟之發展,唯強調以道德為根基。今之中國重商,若能與『見利思義』之訓相輔,則商業倫理可臻於善。

儒學之現代意義,非僅限於經濟一隅。其於教育,主張『有教無類』,今之普及教育、素質教育,皆可溯源於此;其於治國,倡『為政以德』,今之廉政建設、社會治理,亦當以德化為本。至於個人修養,儒學『克己復禮』『慎獨』之說,尤可為浮躁時代提供安頓身心之道。

然今人汲取傳統文化,不可泥古不化。孔子研究院之設立,集文獻、研究、教育、展覽於一體,正為『溫故而知新』之實踐。吾輩當以現代視野重新詮釋經典,如宋儒之『六經注我』,使儒學與時代對話。若徒執章句而不知變通,則恐如清儒戴震所譏『以理殺人』,反失聖賢本意。

要之,傳統文化非博物館中之陳跡,而乃活水之源。中國之現代化,需以文化自信為底蘊。孔祥林先生之呼籲,非獨為孔氏子孫之責,實乃全體國人之使命。唯有紮根傳統,方能真正面向未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未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