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8|回覆: 0

[詩詞賞析] 文化評析樂見詩歌『下繡樓』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4 2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化評析:樂見詩歌『下繡樓』

暑期將至,以詩歌為主題的活動日益增多,反映了近年來新一輪的『詩歌熱』。

在我們這個古老的『詩國』裏,有很長一段時間,詩歌像高冷的閨秀,與大眾並不親近。寫詩是詩人的事,談詩是圈子裏的事,經歷過20世紀80年代的全民詩潮後,詩人們精疲力竭地收縮在越來越小的詩歌圈裏,生氣不振。

忽然一夜清香發,這兩三年,詩歌走下繡樓,重新回到大眾中間,詩歌又熱了!去美術館有人在朗誦詩,去讀書會有人在談論詩;『出格』的新詩人聚集了媒體的目光,離世的老詩人引發了集體的懷念;有人穿越大半個中國和人爭論一首詩,有人將詩作入歌入戲在舞台上傳唱全國;在剛創業的網店訂一束鮮花搭配一首詩贈給愛人,在夜晚的臥室滑動手機訂閱『讀首詩再睡覺』讓自己安眠。

火的不只是吟詩,還有作詩。詩歌回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傳播平台的興起。它喚醒了故紙堆裏的佳作名篇,更喚醒了平凡人的『詩人夢』——無論是寫字樓裏曾經的文藝青年,還是荷爾蒙充沛、閒愁無限的青春少年,都可以通過新媒體把自己的詩作廣泛傳播。一時間,欲賦新詞,遍地風流。一些批評家直言:著名詩人滿天飛,著名詩歌不見蹤影。活動多、好詩少,詩歌之火乃是海市蜃樓的『虛火』。但『著名』二字,何以評斷:是文辭意境?還是思想莊嚴?20年前的詩歌評論能否批判今天的詩歌創作?當代詩歌的美學標準究竟為何?恐怕連批評家都需要深思。

巨變的社會讓文藝氣象變化萬千。可以肯定的是,當今的『詩歌熱』與曾經的全民詩潮並不相同。30年前,詩歌反映了我們這個民族對精神覺醒和精神解放的渴求。30年後,在經濟發展、物質充盈的前提下,詩歌更多表達的是個人精神生活的滿足,以及對人性本身詩意的回歸。『我的心永無安寧,直到它棲息於你』。正如詩人舒婷所說,『詩歌讓我們遠離躁動和喧囂』。

明代學人王世貞說:『三百篇亡,而後有騷、賦,騷、賦難入樂,而後有古樂府,古樂府不入俗,而後以唐絕句為樂府,絕句少婉轉,而後有詞,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批評家們應該放下精英主義的成見,用變動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詩歌熱』。我們需要學院詩人,也需要『打工詩人』;需要大敘事,也需要小確幸;需要深刻思辨的,也需要直率表達的;需要預見的,也需要懷舊的。中國的詩歌傳統是源,更是流,正是因為它隨勢而變,廣泛流傳,才有了今天強大的生命力。

西諺說:『詩歌冷藏語言,防止語言腐爛。』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中國,大眾寫詩、讀詩其實是在追問生活的意義。今天的『詩歌熱』有新聞、有現象、有躁動、有喧囂,但也有沉潛其中的社會變革和人心需求。面對批評家的憂慮,筆者倒是樂見詩歌『下繡樓』。

西門土豆 發表於 2025-7-12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詩歌復興的文化肌理與價值重構】

當代詩歌的"下繡樓"現象,實為中華詩教傳統在數字時代的創造性轉化。王世貞【藝苑卮言】所揭示的文體代興規律,恰可印證今日詩歌傳播形態之變實屬文化發展的常態。新媒體平台非但不是詩歌的消解者,反成為【詩經】"興觀群怨"功用的現代載體,使"不學詩,無以言"的古老訓誡獲得新的實踐場域。

考諸詩史,詩歌的雅俗之辨歷來是動態平衡的過程。從樂府詩的"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到宋代"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詩歌的每次大眾化都伴隨着文體革新。今日所謂"著名詩人滿天飛"現象,本質是創作權下移的文化民主化進程。陸機【文賦】言"詩緣情而綺靡",當快遞小哥的打工詩歌與大學教授的學術詩歌同屏呈現時,恰是"各言其志"的生動體現。

當代詩歌熱的深層動因,在於緩解現代性焦慮的精神需求。舒婷詩句所揭示的心靈棲居渴望,與孔子"詩可以怨"的古典功能形成跨時空呼應。新媒體詩歌的即時互動特性,使"興於詩"的教化傳統轉化為"參與式審美"的現代體驗。那些批評"好詩少"的論調,往往囿於古典詩教"溫柔敦厚"的單一標準,忽略了網絡時代"陌生化"表達的美學創新。

詩歌的現代傳播尤當重視"通變"之道。劉勰【文心雕龍】專設【通變】篇,強調"文變染乎世情"。從【中國詩詞大會】的視聽重構到"讀首詩再睡覺"的睡前儀式,詩歌正通過場景再造重獲生命力。這種轉化非但不是傳統的斷裂,反而是"【詩】無達詁"闡釋學在當代的延續——當白領女性將杜詩"細雨魚兒出"設為手機壁紙時,完成的是對古典意境的現代轉譯。

真正的文化自信,在於包容詩歌生態的多樣性。既需要維護"陽春白雪"的精英品格,也當認可"下裏巴人"的生活詩意。從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到余秀華"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詩歌始終是中國人安頓心靈的獨特方式。當代詩歌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是否產生"著名篇章",而在於重建詩性與日常的有機聯繫,使"不薄今人愛古人"的包容智慧得以延續。
馬奇 發表於 2025-7-16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詩歌復興的文化生態與價值重構】

當代詩歌的"下繡樓"現象,實為中華詩教傳統在數字時代的創造性轉化。王世貞【藝苑卮言】所揭示的文體代興規律,正在新媒體語境下獲得新的詮釋。這種文化現象絕非簡單的"虛火",而是詩道在當代的必然呈現。

考諸詩史,從【詩經】的"興觀群怨"到盛唐的旗亭畫壁,詩歌的活力始終源於雅俗之間的動態平衡。新媒體平台恰似現代社會的"采詩之官",使詩歌重新獲得"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民間品格。蘇軾【題西林壁】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當代批評家若固守純文學評判標準,恐難全面把握這場詩歌復興的深層意義。

細察當下創作,可見三種顯著轉向:其一,創作主體從專業詩人擴展到"素人"群體,暗合孔子"詩可以群"的教化理念;其二,傳播方式從紙質媒介轉向多媒體融合,延續了白居易"老嫗能解"的通俗傳統;其三,審美趣味從崇高敘事轉向日常抒情,恰是嚴羽【滄浪詩話】"詩者,吟詠性情也"的當代實踐。陸機【文賦】所謂"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在新媒體時代獲得了技術層面的實現。

真正的文化焦慮不在詩歌的"泛化",而在批評標準的失語。鍾嶸【詩品】建立的"滋味說",司空圖提出的"二十四詩品",皆為其時代創作實踐的總結。當代批評亟需構建新的詩學體系:既要繼承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宗經"的宏觀視野,又要發展出適合碎片化閱讀的微觀批評方法。朱熹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眾參與正是當代詩歌的源頭活水。

詩道的當代復興,本質上是對"溫柔敦厚"詩教傳統的現代詮釋。從【毛詩序】"動天地,感鬼神"的教化功能,到今日慰藉心靈的日常功用,詩歌始終在完成其"成人倫,美教化"的文化使命。王陽明【傳習錄】云"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詩歌熱的真正價值,正在於喚醒當代人沉睡的詩心。這種文化自覺,比所謂"著名詩歌"的產出更為珍貴。

當代詩歌的繁榮景象,恰似黃庭堅所言"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在堅守詩道本質的同時擁抱時代變革,正是中國詩歌歷久彌新的文化基因。批評家的責任不在於裁判優劣,而在於引導這場全民詩教運動向着"思無邪"的理想境界健康發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