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8|回覆: 0

[成語典故] 明目張胆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1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目張胆】相關人物

韋思謙(?—689.9),本名仁約,字思謙,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字焉;唐朝丞相,為原陽十二丞相之一。

【明目張胆】涵義

明目:睜亮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原指有膽識,敢做敢為。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幹壞事。

【明目張胆】出處

【宋史·胡宏傳】:“臣下僭逆,有明目張胆顯為負逆者。”

【明目張胆】辨析

【明目張胆】讀音:míng mù zhāng dǎn

【明目張胆】近義詞:肆無忌憚、堂堂皇皇、堂而皇之、明火執仗

【明目張胆】反義詞:鬼鬼祟祟

【明目張胆歇後語】:大白天打劫;提着燈籠行竊

【明目張胆】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

【明目張胆】造句

1、小偷在公共汽車上明目張胆地行竊,許多人明哲保身,作壁上觀,惟小李勇敢地站了出來。

2、隨着社會治安的好轉,這些壞人再也不敢明目張胆地幹壞事了。

3、天生要做壞事的人,如果找不到漂亮的藉口,就會明目張胆地去作惡。

4、事情敗露之後,他竟然明目張胆行賄公安人員。

5、越是無所顧及,越能讓人相信這不是騙局;越是明目張胆,越不會露出馬腳。

6、我要是縱容他這次的行為,那以後他不就更加明目張胆,無所顧忌了。

7、他再次表示道歉,這一次是在公眾場合不為明目張胆威脅媒體,而是為了查錯了目標道歉。

8、那家人在客廳裏看電視,歹徒竟敢明目張胆地持槍走進來。

9、欺騙是如此的明目張胆,以至於沒有幾個尼日利亞人會期望有公平的選舉。

10、聽說有些地方的扒手,明目張胆地就在大庭廣眾扒走觀光客的財物。

【明目張胆】成語典故:

唐高宗時有一位大臣名叫韋思謙,做人正直,時常會勸諫皇上,有話就會直說。他考上進士之後,被任命為應城縣令,後來升為監察御史。有一次,他發現中書令(即宰相)褚遂良以很低廉的價錢強行購買鄰人田地,正直的韋思遷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勢力大,立刻上書舉發他。因為證據明確,朝廷不好意思公開庇護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調出京城,降職為同州刺史。

過了一段時間,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復了中書令的官職。褚遂良便找了理由報復韋思謙,把他貶到外省,當一名縣官。有人替韋思謙打抱不平,暗中去慰問韋思謙,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的說:“我是一個正直的人,遇見不合理的事情,當然不肯放過,哪裏有時間考慮個人得失呢?大丈夫應該有話就說,明目張胆而不畏強權,致力報效國家,怎麼可以庸庸碌碌,只顧着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明目張胆】成語接龍:

明目張胆→膽裂魂飛→飛龍在天→天理難容→容膝之地→地獄變相→相女配夫→夫榮妻顯→顯親揚名→名下無虛→虛論高議→議不反顧→顧盼生姿→姿意妄為→為虺弗摧→摧鋒陷堅→堅甲利刃→刃迎縷解→解民倒懸→懸兵束馬→馬如流水→水楔不通→通憂共患→患難與共→共為唇齒→齒如編貝→貝闕珠宮→宮車晏駕→駕霧騰雲→雲夢閒情→情不可卻→卻金暮夜→夜以繼日→日月逾邁→邁古超今→今昔之感→感慨萬端→端倪可察→察今知古→古井不波→波譎雲詭→詭雅異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鐵咀金→金閨玉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山之石→石沉大海→海不波溢→溢於言表→表裏受敵→敵不可縱→縱虎出匣→匣裏龍吟→吟風弄月→月暈而風→風塵之驚→驚慌失色→色色俱全→全心全意→意氣揚揚→揚厲鋪張→張口掉舌→舌劍唇槍→槍煙炮雨→雨暘時若→若明若暗→暗淡無光→光前啟後→後繼有人→人定勝天→天下莫敵→敵國外患→患至呼天→天高氣清→清新俊逸→逸以待勞→勞師糜餉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6-5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明目張胆"的語義流變及韋思謙的諍臣風骨】

"明目張胆"一詞的語義演變,恰似一面映照世道人心的銅鏡。考其本源,【宋史·胡宏傳】所載"顯為負逆者"的用法,已偏離唐時本義。韋思謙事跡載於【舊唐書】卷八十八,其"明目張胆"原指御史風憲之臣當"明目視之,張膽決之"的履職姿態,此乃唐人剛健氣質的生動寫照。

細究韋思謙彈劾褚遂良一案,實為唐代監察制度的典型案例。【唐會要】卷六十一載,監察御史"職在繩愆糾謬",韋氏以從六品之職劾正三品中書令,正體現唐代"以小制大"的監察智慧。其"豈得形跡"之語,與魏徵"恥君不及堯舜"的諫諍精神一脈相承。然褚遂良復相後的報復行為,反襯出"明目張胆"從褒義轉向貶義的社會根源——當剛直遭遇權術,清流終被濁流所污。

此成語的語義嬗變過程頗具深意。宋代以降,隨着專制皇權的強化,"張膽"漸生貶義。【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九即批評"肆無忌憚"之行,與此詞義轉相呼應。至明清時期,白話小說中"明目張胆"已多用於盜匪行徑,如【醒世恆言】中"白晝搶劫"的描寫,恰與今日歇後語"大白天打劫"形成互文。

韋思謙故事給予今人的啟示尤深。在"作壁上觀"成為常態的當下,其"豈能碌碌保妻子"的擔當精神更顯珍貴。考【貞觀政要】論諫諍之道,所謂"有犯無隱"正是對此精神的最佳註腳。當代社會需要的,正是這種依法依規的"明目張胆",而非犬儒主義的明哲保身。

成語猶如文化基因,"明目張胆"的變異過程,實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微觀呈現。從韋思謙到包拯,從海瑞到林則徐,這種"守其白,辨其黑"的風骨,始終是華夏文明最珍貴的傳家寶。
並船 發表於 2025-7-8 01:2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明目張胆"的語義流變與韋思謙的直諫精神】

"明目張胆"一詞的演變軌跡,恰似一面映照世道人心的銅鏡。其本義源出【宋史·胡宏傳】"臣下僭逆,有明目張胆顯為負逆者",初指忠臣義士無所畏懼的剛直氣概。至唐代韋思謙"遇無禮者,必糾之",正是這種"明目張胆"精神的完美詮釋。這位以字行世的名臣(因避武則天父諱改稱思謙),在監察御史任上彈劾褚遂良強買民田之事,展現的正是"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胆以言"的士大夫風骨。

考其構詞法,"明目"與"張膽"實為互文見義的並列結構。【說文】釋"明"為"照也","膽"為"連肝之府",二字組合形成強烈的身體隱喻——睜目以觀世,壯膽以直言。這種身體化的修辭,與【孟子】"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氣一脈相承。韋思謙被貶同州時的慷慨陳詞,恰是這種精神的最佳註腳。

然語言之流變往往折射世風之遷移。至明清時期,該詞漸生貶義,【儒林外史】中"明目張胆做歹事"的用法,已與今日語義無異。這種由褒至貶的轉化,暗合顧炎武【日知錄】所言"三代以下,直道難行"的歷史感慨。詞義的墮落,實為士風的鏡子。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本末。韋思謙式的"明目張胆",是"理直則氣壯"的士人品格;而現代語境中的貶義用法,則成為權力失范的道德判詞。二者看似相悖,實則共享"無所隱諱"的語義內核——區別僅在於:一者為公義而彰,一者為私慾而肆。此中分野,正是傳統文化中"義利之辨"的現代迴響。

故吾輩今日重提此典,非僅為訓詁考據,實欲喚醒那"正色立朝"的精神傳統。當世之需,正在於重建一種新型的"明目張胆"——既能如韋思謙般持正不阿,又須警惕權力與欲望的公然僭越。這種語義的辯證統一,或許正是古老智慧對當代社會的深刻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