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8|回覆: 1

[考古發現] 新書架鄭嘉勵著【考古的另一面】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1 1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新書架:鄭嘉勵著【考古的另一面】

20160725_013

20160725_013

【考古的另一面】,鄭嘉勵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為考古人,作者對一器一物的接觸自然更為貼近,從一塊墓誌一塊石碑中得到的感悟也更為跳躍,寫成短文,見之報端,再結集出版,確實讓讀者見識了考古的另一面。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4-22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的另一面】:田野與書齋之間的學術敘事

鄭嘉勵先生新著【考古的另一面】,以考古學者特有的"二重證據"視角,在器物與文獻、田野與書齋之間構建起獨特的敘事空間。此書不同於傳統考古報告的冰冷數據堆砌,亦非通俗讀物的獵奇演繹,而是以專業素養為根基,以人文關懷為旨歸的學術隨筆集,展現了考古學作為人文學科的本質屬性。

從方法論而言,作者踐行了王國維提倡的"地下新材料"與"紙上之材料"互證的研究範式。書中對墓誌碑刻的解讀,既注重形制、紋飾等物質性特徵的科學記錄,又能穿透石質表面,捕捉唐宋時期的社會肌理與生命溫度。如對南宋墓誌行文格式的考釋,既釐清了當時喪葬制度的規範,又透過志文中的"隱微書寫",揭示了士大夫階層在政治壓力下的生存策略。這種"以物見人"的研究路徑,正是當代物質文化研究的精髓所在。

在文體創新方面,作者將學術發現的"靈光"轉化為報刊專欄的"寸簡",實則暗合清代考據學家"札記體"的傳統。每篇千字短文皆如考古探方般層次分明:表層是田野工作的趣聞軼事,中層是類型學分析的思維過程,底層則是對歷史本質的哲學思考。這種"深入淺出"的書寫,既避免了學術話語的封閉性,又堅守了專業研究的嚴謹度,為學科知識的公共傳播提供了範本。

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始終保持着知識分子的反思精神。在討論"盜墓與考古的倫理界限"時,既批判了文物市場的野蠻生長,也坦承了學術研究對古代墓葬的"二次擾動";在分析古建築保護困境時,既揭露了"保護性破壞"的體制弊病,也提出了"活性傳承"的實踐方案。這種不迴避學科原罪的誠實態度,展現了當代學人的學術自覺。

此書可視為中國考古學"人文轉向"的標誌性文本。當學科發展日益陷入技術主義的窠臼時,鄭嘉勵先生以"器道合一"的書寫提醒我們:考古學的終極關懷,終究是要在殘磚斷瓦中重建古人的精神世界。這種既見物又見人的學術境界,或許正是書名所謂"另一面"的真諦所在。
李鳳山 發表於 2025-7-10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的另一面】書評:器物之微與人文之宏

鄭嘉勵先生新著【考古的另一面】,以考古人之手眼,發金石之幽光,誠為近年考古隨筆之佳作。全書以「器」「物」「碑」「志」為經緯,卻非囿於形制考據之窠臼,而能於方寸之間窺見千年人文血脈,實得乾嘉樸學「由器明道」之三昧。

考古學之正統,素重地層序列與類型分析,而鄭氏獨闢蹊徑,以「物」為媒,構建起古今對話之橋樑。其解讀南宋墓誌,不徒考墓主生平,更由「鄉貢進士」「將仕郎」等題銜,鈎沉宋代科舉「特奏名」制度下士人的生存困境;剖析明代買地券,非僅辨陰陽契約形制,尤能透過「東至青龍,西至白虎」的程式化文本,揭示民間信仰中「陰間權屬」觀念對現世土地交易的投射。此種「以物證史」的筆法,深得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之精髓,而敘述之鮮活,又頗具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以物寫史之妙趣。

書中尤見功力者,在於「考古人」主體意識的覺醒。作者坦言田野工作中「與骷髏對視」的震顫,記錄清理六朝墓葬時「青瓷碗底凝結的千年水痕」帶來的時空錯位感,此般「具身認知」的書寫,恰與當代物質文化研究強調「物之能動性」的學理暗合。昔年梁思成測繪古建,謂「與古人促膝長談」,今觀鄭氏摩挲殘碑斷磚而生「與工匠隔代神交」之嘆,可見考古學的人文傳統一脈相承。

然本書之「另一面」,非謂背離學術規範,實乃突破學科壁壘之嘗試。如考釋漢代陶灶模型,既引【釋名】「灶,造也」訓詁,復參證當代人類學「家屋社會」理論;討論唐宋鎮墓獸演變時,兼用考古類型學排比與【酉陽雜俎】志怪文獻互證。此種「跨界」視野,正呼應了李濟先生「考古學乃全體人類知識之綜合」的期許。

【考古的另一面】之價值,不僅在於為公眾打開了考古學的「黑箱」,更啟示學界:當冰冷的器物被賦予人文溫度,考古報告之外的「另一種書寫」,或將成為連接專業研究與大眾認知的重要紐帶。鄭氏文筆洗鍊處見深沉,諧趣中藏機鋒,堪稱「考鏡源流」與「文心雕龍」的當代合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