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4|回覆: 0

[文化歷史] 研究心得繩鋸木斷重構宋代四萬進士檔案

[複製連結]
+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5-14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研究心得:繩鋸木斷重構宋代四萬進士檔案

【中國歷代登科總錄】全書五卷,包括【隋唐五代登科總錄】【兩宋登科總錄】【遼西夏金元登科總錄】【明代登科總錄】【清代登科總錄】,擬收錄自隋唐至清末進士等登科人12萬左右,總字數約3750萬。目前,【中國歷代登科總錄】的第一份碩果——【宋代登科總錄】已出版,全書14冊,1000萬字,重構了宋代4萬多進士檔案,是迄今為止關於宋代登科人物最大的數據庫。

宋代三百多年,共舉行了118榜科舉考試,各種科目登第人數約11萬人(包括特奏名),遺憾的是沒有斷代的宋登科記,完整保存下來的宋代登科錄,只有【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和【寶祐四年登科錄】,所載進士分別為330人和601人,這主要得益於朱熹和文天祥的名人效應。除去這二榜,仍缺的116榜登科錄或已湮沒,或散落在茫茫史籍之中,需從現存宋代典籍及後世相關史料中去尋覓,仿若沙裏淘金。十餘年來,我們從宋代基本史籍、文集筆記、人物傳記、方志、碑刻等大量文獻資料中,不懈搜尋宋登科人名錄和有關資料,共搜集了41040名登科人,著成【宋代登科總錄】。

【宋代登科總錄】所收每位登科人都有一份小傳,即凡從現存文獻中能輯錄到的宋代登科人,按朝代、榜次順序,列其姓名,姓名下列字號、籍貫、登科年、初授官、所歷官(舉例)及終任官(或最高官),諡號。小傳之下,附書證。書證引用書,寫明哪一朝作者、書名、卷次及與小傳有關信息的原著引文。書證儘量做到三條以上。舉例如下:

李垂,字舜工,博州聊城縣人。咸平三年登進士第,初授聞喜縣尉。天禧四年,任尚書祠部員外郎、秘閣校理、同修起居注,仕至知均州。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一七【李公(垂)墓志銘】:『公諱垂,字舜工。博州聊城人。咸平中舉進士,初命解州聞喜尉,換州司法,再調湖州錄事參軍。召試為崇文院校勘,出知亳、潁、晉、絳、均五州事,年六十九,以明道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疾終於武當。

【宋史】卷二九九【李垂傳】:『李垂字舜工,聊城人,咸平中登進士第。自湖州錄事參軍召為崇文校勘,累遷著作郎、館閣校理,出知均州,卒年六十九。』

【北京圖書館藏拓片墓誌】6489、公孫簡【趙郡李君(筠)墓志銘·天禧四年十二月】:『君諱筠,字質素,博州聊城……生三男:季曰垂,舉登科第。習知官守,今尚書祠部員外郎、秘閣校理、同修起居注。咸平三年,垂擢進士第。』

雍正【山東通志】卷一五【選舉志·宋制科】:『李垂,聊城人,起居注。』

由上可知,小傳所提供的登科人信息及書證,需從多種渠道查閱文獻獲得。為此,我們翻閱了數百種文獻,歷經了『上窮碧落下黃泉』般搜集資料的磨難。這些已逝的登科人,大都是宋代叱咤風雲的精英,如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蘇轍、王安石、沈括、蘇頌、李綱、宗澤、朱熹、文天祥等,從他們身上可以窺見宋代科舉制度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正是在這些登科人的影響和帶動下,宋代出現了當時世界上最為繁榮、最為光彩奪目的文化。

【宋代登科總錄】的問世,摸清了宋代科舉家底。依靠這個大數據,可以統計宋代進士出身與非進士出身的宰相數量、比例及進士出身的翰林學士比例,可以統計北宋前期、後期與南宋時期進士地域分佈變化、世官之家與寒門出身進士比例的變化等等,有助於深入研究宋代社會人口上、下和地域的流動性,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官僚隊伍選拔與科舉制度的關係,貴族與平民社會地位的升降態勢等,從而為打開宋代科舉研究新思路搭橋鋪路。

【宋代登科總錄】運用的書證資料,均出自第一手文獻。傳統庋藏古籍與新出土文獻,凡涉及宋代登科人資料的,皆力盡所能予以搜集、披閱、爬梳、整理、考辨。宋代科舉制度變化比較大,也比較複雜,如宋代載籍中的進士不等於『及第進士』,不像明清,凡文獻中提及的進士就是登科進士,如何鑑別宋代及第進士便成了難題。為此,我們邊做課題邊進行學術研究,一批研究成果如【宋代及第進士之鑑別】【宋代宗室科舉考試述論】【關於宋代童子科的幾個問題】【兩宋『上舍釋褐』考述】【北宋徽宗朝『貢士』與『進士』考辨】等相繼問世,並充分反映在【宋代登科總錄】中。

【宋代登科總錄】是兩宋三百年古代文化精英的傳記資料庫,有助於開闊擴宋代文史哲研究視野,推進宋代專門史研究的深入。研究中國政治史、思想史、軍事史、教育史、文學史、社會史,他們都是繞不過去的人物。該書的出版,標誌着歷經近二十個寒暑所執着研究的【中國歷代登科總錄】課題,終於進入了收穫的季節。聞着眼前散發書香的【宋代登科總錄】,想起在與青燈黃卷為伴的漫長歲月裏艱難爬梳的歲月,不禁感慨萬千:做學問是一種繩斷石穿、精益求精的慢功夫,需要甘於寂寞、堅持不懈。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歷代登科總錄』首席專家、浙江大學教授)

imtest01 發表於 2025-7-9 03:02 | 顯示全部樓層
【宋代登科總錄】的學術價值與文獻重構方法論芻議

【宋代登科總錄】的編纂工程,實為當代科舉文獻學研究之典範。其以"繩鋸木斷"的治學精神重構四萬餘進士檔案,不僅填補了宋代職官制度研究的史料空白,更開創了大規模歷史人物數據庫建設的新範式。筆者試從文獻學方法論角度,剖析此項研究的學術價值。

一、輯佚學視野下的多重證據法
是書突破傳統登科錄輯佚的局限,構建"史源-職官-方志-碑刻"四維互證體系。如李垂條所示,以墓志銘為基準史料(尹洙【河南集】),佐以正史傳記(【宋史】)、石刻文獻(北圖藏拓)、方志記載(雍正【山東通志】),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此種"書證三條以上"的編纂體例,暗合清代樸學"無徵不信"的學術傳統,又引入現代文獻計量學方法,使每份進士檔案皆具可考性。

二、職官制度研究的範式創新
編纂者獨創"初授-歷官-終任"的職官書寫範式,實為宋代官僚遷轉研究的重要突破。以李垂為例,自聞喜縣尉至知均州的仕宦軌跡,完整呈現了北宋中期文官"由選人改京官,再外放知州"的典型升遷路徑。此種結構化數據處理,為量化分析宋代進士仕途發展提供了可能。

三、數字人文視野下的史料批判
面對現存宋代登科錄僅存兩榜的困境,編纂者採用"逆向考證法":通過仕宦記載反推登科信息。如天禧四年公孫簡所撰墓誌,雖為李筠立傳,卻成為考證李垂登科年份的關鍵旁證。這種"以人物關係網重構史料網絡"的方法,彰顯出數字時代考據學的新發展。

四、學術共同體的構建意義
該工程動員十餘年跨學科研究力量,其文獻來源涵蓋【宋會要輯稿】等政書、宋元方志362種、墓誌碑刻數千通,形成"全域式"史料採集模式。這種集體協作的學術實踐,既延續了乾嘉學派"竭澤而漁"的文獻傳統,又開創了大數據時代的歷史研究新路徑。

【宋代登科總錄】的學術價值,不僅在於其著錄人數之巨,更在於它建立了可複製的研究範式。其以現代學術規範重構傳統考據學,為歷史人物數據庫建設樹立了標杆,實為21世紀中國文獻學的重要裏程碑。未來若能將此方法論拓展至全代際科舉研究,必將推動整個中國官僚制度史研究進入新境界。

(全文798字)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7-25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宋代登科總錄】的學術價值與文獻重構方法論芻議

【宋代登科總錄】的編纂工程,實為當代科舉文獻學研究之典範。其以"繩鋸木斷"的考據精神重構四萬餘進士檔案,不僅填補了宋代職官制度研究的史料空白,更開創了"全息式"歷史人物數據庫的新範式。筆者試從文獻學方法論角度,剖析此項研究的學術價值。

一、輯佚學的範式突破
傳統登科錄研究多囿於【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寶祐四年登科錄】等現存文獻的校勘。是書則構建了"三維輯佚體系":縱向以118榜科舉為時序框架,橫向覆蓋經史子集四部典籍,立體整合墓誌、方志、碑刻等實物史料。如所引李垂案例,既采【河南先生文集】墓志銘的原始記載,又參證【宋史】本傳的官方敘事,更輔以【北京圖書館藏拓片】的實物佐證,形成"三位一體"的證據鏈。這種多重書證互校的方法,較清代徐松【登科記考】更為精密。

二、傳記書寫的體例創新
該書小傳體例暗合傳統紀傳體史法而有所發展。其著錄要素包含字號、籍貫、歷官等九項,較【宋會要輯稿·選舉志】增加"初授官"與"終任官"的關鍵節點,完整呈現宋代士人的仕宦軌跡。尤具匠心者,是將諡號作為政治評價的量化指標,如所載李垂終官知均州而未得諡,恰可窺見北宋前期文官考課制度的嚴格標準。

三、數字人文的預處理
全書1000萬字的巨帙,實為科舉文獻數碼化的基礎工程。每條書證標註文獻出處及卷次,不僅承續【四庫全書總目】的提要傳統,更為後續建立關係型數據庫提供了結構化數據。如通過籍貫字段統計,可分析宋代進士地理分佈;歷官信息的標準化著錄,則能重構宋代官僚遷轉模型。這種"考據-數據"的雙重屬性,使傳統文獻學煥發新機。

四、餘論:學術共同體的啟示
該項目歷時十餘年的集體協作,彰顯"乾嘉學派"集體考據傳統的現代轉型。其工作流程——從海選文獻到多重校勘,最終形成證據鏈——為大型歷史文獻整理提供了可複製的操作規範。然宋代登科者總數約11萬,現存輯得四萬餘,尚存較大補苴空間。建議後續可加強金石文獻的田野調查,並運用文本挖掘技術處理宋人筆記等非結構化史料。

要之,【宋代登科總錄】既是對陳垣"竭澤而漁"史料觀的實踐,亦為數字時代重審科舉制度提供了新範式。其方法論意義,已超越宋代斷代史研究本身,對於整個中古社會史研究皆具示範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