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書法從右往左寫是因為簡牘編寫習慣嗎?古人寫簡牘是左手執卷右手書寫,邊寫邊放,所以形成了漢字書法的右起左行。這貌似很有道理,但分析起來,卻是不對。 
 
簡牘從右往左翻卷   
 作 者:趙 華 
 有種說法,因為古人寫簡牘是左手執卷右手書寫,邊寫邊放,於是形成了漢字書法的右起左行。這貌似很有道理,但分析起來,卻是不對。 
 左起還是右起,需要考慮到最早的書寫載體,它們應該是簡單易得,無需多少工藝的,如石壁、甲骨等。雖然紡織品出現很早,但用來寫字太過奢侈,當然,那時還沒用竹簡,更沒發明紙。 
 甲骨左起右起的都有,這是因為占卜具有畫符的性質。金文中也有極少量左起的例子。 
 記事性質的書寫,則不會這樣左右同起。記事用於溝通交流,書寫規則要受到書寫者和閱讀者雙重體驗的約束,繼而形成規矩。人之所以區別一般動物,在於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不完全受制於自然條件,且會主動制定規則。 
 類如圖1,到底應讀『嚴禁超速超載酒後駕駛』還是『酒後駕駛(時)嚴禁超速超載』呢?我們今天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因為有規則在先。但是規則產生之前呢,古人一定會遇到類似困惑。又如,圖2的『賓至如歸』,今天也有不懂書寫順序的人讀作『婦女之寶』。長期左右不分,顯然不利於交流,就會產生規則。 
 
酒後駕駛嚴禁超速超載   
 圖1 應讀作『酒後駕駛嚴禁超速超載』還是『嚴禁超速超載酒後駕駛』? 
 
賓至如歸   
 圖2 今有不識右起規則者讀作『婦女之寶』 
 再看簡牘。事物發展都是先初級後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古代文字書寫也是如此,簡牘的發明,最初應該是先寫後編。 
 最初文字內容少,單簡可以完成;寫得稍多可以用牘,單枝簡、牘能完成的文字無需串編,未串編的牘已經存在多行書寫右起還是左起的問題了;寫得再多些,一枝不夠就用多枝;多枝簡牘有順序問題,造成閱讀障礙,就要把簡牘串編起來;原創與謄寫複製對校改的要求不一樣,原創的刪改多,甚至會整條作廢,先編後寫有利於謄寫複製,但不利原創;如果先編後寫,難以計算篇幅,編少了不夠寫,編多了又浪費。 
 因此,從邏輯上說,大致應該是『先寫後編』在前,『先編後寫』在後。但是問題又來了: 
 寫好了再編,繩子會把墨跡壓住,那麼有沒有繩子壓住墨跡的證據呢?寫好了再編,還有順序錯亂問題,怎麼解決?很容易我們想到編號,那麼古人有沒有想到呢?有沒有編號簡實物證據呢? 
 答案是,證據不僅有,而且還很多。 
 
簡牘編纂時編繩壓字跡   
 圖3 簡牘中編繩壓住墨跡 
 
簡牘上往往標記有編號以便編纂   
 圖4 清華大學藏編號戰國簡 
 古人除用編號的辦法來解決順序問題,還有更多辦法來解決先寫後編的其他局限,如將竹簡一端穿孔,拿一枝,寫一枝,再像銅錢一樣串起來,先寫的串在最下面,也就是『堆棧』法,這種方法在甲骨時代就採用了;為解決繩壓墨,在竹簡未寫之前先用墨線勾畫串編位置的記號;與畫墨線的辦法類似,用刀刻劃出缺口,既可解決記號問題,又可解決簡牘串編後簡枝的滑動。 
 
簡牘書寫從右往左   
 圖5 【王杖詔書】,先用墨線標記串編位置 
 
編繩痕跡預留空位   
 圖6 【王杖詔書】墨線標記動畫,『再拜以聞』的『以』字完全不顧及標線 
 
簡牘頭尾刻了缺口以便編纂   
 圖7 【居延漢簡】上鍥刻的串編缺口 
 所以,漢字右起與簡牘的書寫無關,簡牘的最初書寫形式是先寫後編,並從右到左串編。後期簡書出現了先編後寫的形式。漢字右起左書的習慣影響了簡書的串編規則,而不是相反。 
 至於漢字右起具體是什麼原因,或說因為以右為尊,或說因為戰爭勝負導致規則的變化與融合,或說以北極為上,日月星辰隨之斡旋右起左落,等等,都有一定道理,但這些因素可能又同時或交叉存在,也可能是不同步的,因此還無法定論,而無法定論也許才是最好的結論。 
 
谷歌地球模擬下的故宮午門璇璣懸斡軌跡   
 圖8 谷歌地球模擬下的故宮午門璇璣懸斡軌跡是否可以解釋漢字書寫右起的原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