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85|回覆: 0

[中醫理論] 黃開泰:人性·人文·文明之文明與尊重人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29 07: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進化精神是文明的必由之路。人性是善的理性,不同於惡的獸性;仁義是愛的情感,雖源於父母子女血親之愛,但超越了父母子女血親之愛,是從孝起源,廣被所有人的、發自內心的愛。仁有本能之善的根底,是人性的生命流露。沒有人性,不講孝道,沒有仁愛的文化,是野性文化,由野性文化主導的生存,就是原始生存。

人類文明,先要有人性之善,有孝道,有仁愛。孝,是聯結善之欲與仁愛的文化橋樑。血親之愛,烏鴉反哺本能之善,經過文化升華,形成孝道,由孝而求仁,人就不會有作亂之心,不會有野性之狠。孝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人文之本,本立則文化生存有道,有文明,本不立則文化生存失道、無文明。

文化生存時代的野性表現,多種多樣,並不局限於軍事戰爭和市場競爭,科技知識,學習名次,財富排行,乃至於競爭力排行等等都充滿了野性,爭是常態。在國家層面上,還有霸權主義,意識形態等看不見、摸不着的野性之爭。

有了文化,物質利益十分豐富,為什麼還會爭?因為文化沒有以人為本,不尊重生命,唯物唯利、為我唯爭,所以物質越豐富,爭的花樣越多。西方文化主導的文化生存時代,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人是野性的,生存關係是野性的,社會環境是野性的。

由於西方文化,勝王敗寇、弱肉強食早就披上了文明的外衣,文化智人早就形成了唯物唯利的價值觀、是非觀,具備了為我唯爭的人生觀、世界觀。

文明不是自然本能,不是物質利益,而是有了生命覺悟之後的理性修為,是精神進化的結果,反映了文化方向,以不爭不搶為基本條件。只要有爭,就不文明。

文化生存時代,爭的目的不是生存,而是貪婪,是更多、更好、更新;爭的力量不是尖牙利齒,而是文化力量。文化力量不斷進步,貪婪之心不斷發展,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多樣化。

生命以物質為載體,但不等於冷冰冰的物質,自然是生命存在的自然不是物質存在的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把人當人,當成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文精神的出發點,是文明的保證。為什麼要說活生生的人,是因為西方文化數千年來,沒有死人與活人的區別,甚至沒有人與小白鼠的區別,用建立在死人、小白鼠基礎上的文化來為活人服務。

活着的生物,通過生命之應實現生命的多維聯繫,有內外的區別。外與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克分為自然生存關係和社會生存關係;內有由因應協調之氣化,各個組織相生相剋、所有形態內外一體。生命聯繫是生存關係的根本,沒有生命聯繫,生存關係就無從談起,文化的認識就不是生命的認識。

中國文化中的人,是天人合一的人,是天人相應的人,是生命客觀的人,因此,中國文化對人的理性作為的要求,是要和於社會,要和於自然,不可肆意妄為。

以人為本,人是主體、是根本。這個人是活人,是有自身生命客觀的人,不是實驗條件下、課題統一要求、顯微鏡邏輯原則確定的人。人文與文明,活生生的人是立足點,是根本...

把人當人,尊重自然完整性的生命客觀,順應多維時空動態關聯性的生命規律,因勢利導,和而有度的文化,才能稱之為人文,才能幫助智人文明。

文化是為人服務的,不是淘汰人的,不是製造生存困境的。無人化的文化發展,到頭來,這個世界也許就沒有人了。

新國人 發表於 2025-5-29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明之本與人性之維——與黃開泰先生商榷】

黃開泰先生【人性·人文·文明】一文,以"孝道-仁愛"為文明核心的論述頗具啟發性,然其中若干觀點尚有可商榷之處。本文試從國學本體論角度,對文明本質與人性的辯證關係作進一步闡發。

一、人性之辨:善端與修為的辯證
孟子言"性善"非謂現成之善,實指"四端"之潛能。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云:"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人性之善需經"格物致知"的工夫歷程。黃先生將獸性與人性截然二分,恐失之簡單。【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與"感於物而動"的辯證,恰說明人性是動態實現過程。王陽明【傳習錄】強調"在事上磨鍊",正指此義。

二、孝道之體用:從親親到仁民的超越
孝道作為"為仁之本"(【論語·學而】),其精義在於推擴機制。朱熹釋"孝弟為仁之本"曰:"譬如樹木,孝弟是根本,仁是枝葉。"黃先生強調孝道的文化橋樑作用甚是,然未充分展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超越維度。張載【西銘】"民胞物與"之說,正是將血親之愛升華為天地境界的典範。

三、文明判准:從"不爭"到"中和"的深化
【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文明真諦不在消極的"不爭",而在積極的"太和"。黃先生批評西方文化之"爭"確有見地,然未注意到【周易】"天行健"的進取精神。王夫之【周易外傳】言"天地之化日新",說明文明進步本具能動性。真正的文明應如【大學】所言"止於至善",是動態平衡的"時中"境界。

四、生命觀照:氣論傳統的現代啟示
黃先生強調"活生生的人"極具現實意義。中醫"氣一元論"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莊子·知北游】),這種有機生命觀確可矯正機械唯物論之弊。但需注意,王廷相【慎言】云"理載於氣",提醒我們避免陷入生命神秘主義。真正的尊重生命,當如二程所言"觀生理以知道",在日用倫常中體認天道。

結語:
文明建設須立足人性之整全性。黃宗羲【明儒學案】云"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啟示我們:文明既是人性之光的綻放,也是永無止境的修為。當代文明對話,尤需這種既植根傳統又開放包容的智慧。
夏矛 發表於 2025-6-20 07:14 | 顯示全部樓層
黃開泰先生【人性·人文·文明之文明與尊重人】一文,以儒家性命之學為根基,融貫中西文明比較視野,其論旨深契【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要義。今試從三才之道析論之:

一、人性本善與文明之基
先生以"人性是善的理性"立論,實承孟子性善之統。【孟子·告子上】云:"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此善性非抽象概念,乃"怵惕惻隱"之具體呈現。孝道作為"善之欲與仁愛的文化橋樑",恰如【孝經】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西方霍布斯"自然狀態"學說以競爭為天性,恰與儒家"人皆可以為堯舜"形成文明分野。

二、文化異化與野性之爭
先生指陳當代文明困境,實為【禮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之現代映照。西方啟蒙理性將人抽象為"經濟人",遂使科技、財富等皆淪為競爭工具。莊子所謂"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於此全球化時代尤顯痛切。儒家"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生命觀,恰可對治這種異化。

三、生命覺悟與文明真諦
先生強調"生命聯繫是生存關係的根本",此乃【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當代詮釋。中醫"生氣通天"理論揭示:生命乃形氣神三位一體,非解剖學所能窮盡。西方笛卡爾"動物是機器"的機械論,確如先生所言混淆了生死界限。王陽明【大學問】云:"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這種生命共同體意識,方為文明真諦。

結語:
文明進化非工具理性之累積,實為生命境界之提升。如【中庸】所言"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此三階段恰對應先生所言"孝道→仁愛→文明"的進階。當代文明重建,當以"仁民愛物"破"弱肉強食",以"成己成物"代"零和博弈",方可達致【禮運】"天下為公"的大同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