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274|回覆: 2

[古文觀止] 建國之後,為何要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另外兩部是什麼呢?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6-9 03: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國有四部古典文學名著,這幾乎是路人皆知的文學常識。

但是又誰知道,在文學史上其實是有六大名著的說法,至於四大名著這個概念,在文學史上被正式被提出來,已經是建國之後的事情了。

那麼為什麼六大名著變成了四大名著?六大名著中被剔除的兩本到底是什麼書?

其實被淘汰這兩本書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請聽我細細道來。

金瓶梅

六大名著首先被剔除掉的,就是聞名遐邇的金瓶梅

金瓶梅大家都知道,是我國明代中晚期出現一部曠世奇書,這本書是在水滸傳的故事背景下進行再創作。

它講述的是西門慶和另外幾個女人之間的愛恨糾纏,期間還描寫了大量關於那個時代的風土民情,社會現狀以及政治制度。

西門慶偷會潘金蓮

西門慶偷會潘金蓮

有的學者曾經稱讚金瓶梅是一部了解我國晚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在文學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

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聖歎,他也把金瓶梅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放在一起,合稱為四大奇書。

不過既然如此,為什麼後面金瓶梅還是被剔除出四大名著了呢?原因想來是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金瓶梅這本書裏面有着大量的色情描寫。

其中有些描寫甚至相當的露骨,讓人看這本書面紅耳赤,我國文化講究道德倫理,讓這麼一本書成為名著,被小孩子去閱讀似乎有些不妥。

王婆教西門慶偷人

王婆教西門慶偷人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金瓶梅是根據水滸傳的故事來寫的。

換句話說他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一部同人小說,而不是原創小說,這難免讓金瓶梅的文學地位比不過其他幾本原創小說。

不過即使如此,只要懂文學史的人都知道,金瓶梅依舊有着不朽的文學價值,只是他並不適合流傳與流通,所以沒有被評為名著而已。

儒林外史

第二本被六大名著中剔除的就是儒林外史。這本書講的是明清時期,我國參加科舉考試讀書人的故事,換句話說這本書是描寫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小說。

這部書對於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化制度還有文人心理,描寫的可謂相當傳神,其中范進中舉這一章更是被選入了中學語文教科書,成為傳世的經典名篇。

范進中舉

范進中舉

但這本書之所以從六大名著中被剔除出來,是有三點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這本書更像是故事集,他並沒有固定的主人公,而是由幾十個小故事串聯而成的。

這導致儒林外史這本書的結構上過於鬆散,缺乏其他幾本名著中非常典型的主角人物,這影響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影響了他的文學性價值。

第二個問題就是儒林外史描寫的社會範圍相對狹窄,它是局限於一群知識分子之間的故事,缺乏其他幾部名著小說的宏觀視野。

第三個原因就是儒林外史傳播的價值觀較為灰色。

因為儒林外史的創作時間是清代乾隆年間,那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晚期,是其走向沒落之時。

當時的封建社會已經失去了生命力,變得異常的腐朽。

而且乾隆年間也是文字獄屢次興起的時候,當時讀書人面臨專治皇權的壓迫,和已經逐漸腐朽社會。

他們幾乎完全放棄了知識分子修齊治平的理想,而是把自己的精都放在如何追求高官厚祿上。

儒林外史正是描寫這一社會變遷,而且全書中也並沒有提出如何改變這個社會現狀的辦法,這讓儒林外史這本書顯得相當的灰色還有消極。

它並不適合被選入四大名著之列,因為如果讓我們現在的學生閱讀它,這可能會讓學生變得消極悲觀 ... ...

它並不適合被選入四大名著之列,因為如果讓我們現在的學生閱讀它,這可能會讓學生變得消極悲觀 ... ...

所以它並不適合被選入四大名著之列,因為如果讓我們現在的學生閱讀它,這可能會讓學生變得消極悲觀。

這就是金瓶梅還有儒林外史沒有被選為四大名著的原因,其實除他們之外還有兩本書也有着相當的文學價值,但非常遺憾他們也沒有被列入四大名著。

聊齋志異

在清代我國還出現一本傳奇小說,那就是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這本小說是由幾百個文言小說合集,期間大部分寫的是妖魔鬼怪的故事。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

不過作者蒲松齡寫這些妖魔鬼怪的時候,也是把他們當做人類來寫的,賦予他們人類的情感。

蒲松齡描寫的是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人文精神,在這些故事裏面這些狐妖鬼怪他們也追求自己的感情,和人生的價值。

蒲松齡的這本聊齋志異在文學史上也具有相當的價值,受到不少人的喜愛。

不過他沒有被選為四大名著,也是因為有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聊齋志異也沒有明確的主線和主要人物。

他只是一本文言小說集,和另外幾本有着明確主線以及人物的名着相比,它的結構較為鬆散。

第二個問題就是蒲松齡本人的趣味了,他在很多故事裏面宣揚都是一些糟粕的封建價值觀。

比如許多聊齋志異的故事裏面男主人公往往是一位窮困的書生,有一位正房妻子。

但是因為一場旅行跟一位狐仙邂逅,想娶狐仙為妻,但狐仙往往不同意出嫁。

畫皮

畫皮

這個時候男主的正房妻子為了討自己丈夫開心,就去幫助丈夫下藥把狐仙給迷倒,讓丈夫得償所願霸佔狐仙——這是聊齋志異中常見的橋段。

它傳遞的是那個時代一些消極的文人價值觀,不適合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流傳。

除了聊齋志異之外,還有一本當時的奇書,那就是明朝晚期出現的封神演義,講的是商周時期,武王伐紂,闡教和截教相互鬥法的故事。

這本書在中國的神話文學史上,也有着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他重新建立了我國神話傳說的譜系。

不過它的問題在於,一來故事性相對較弱,沒有任何鮮明的人物,二來這本書並沒有傳遞一種具有人文精神的價值觀,所以他也沒有被選為四大名著。

總結

縱觀我國古代文學史,大家就會發現四大名著之所以成為四大名著。

那基本上是它們在同類中處於獨一無二的地位,在文學史上有着不朽的價值,其他書是很難取代他們的地位。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3-5-26 01: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儒林外史被剔除最可惜。
偽貌 發表於 2025-6-4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六大名著"演變為"四大名著"的學術考辨

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四大名著"概念的定型確實經歷了一個歷史篩選過程。這一文化現象背後蘊含着深刻的社會文化邏輯,值得從學術角度進行系統梳理。

一、名著體系的歷史流變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最早提出"四大奇書"概念(【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予以確認。這一體系延續至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在整理古典文學遺產時,基於以下考量重新確立"四大名著"體系:
1. 思想性標準:選擇更具人民性和進步性的作品
2. 藝術性標準:強調敘事結構的完整性和典型人物塑造
3. 傳播性標準:考量作品的普適接受度

二、【金瓶梅】的獨特地位與篩選邏輯
這部世情小說的文學價值確實不容忽視:
開創了"世情小說"流派
寫實主義手法達到明代巔峯
社會風俗畫的史料價值

但其未被納入核心名著體系的原因在於:
1. 審美接受維度:露骨的性描寫不符合新中國文化建設的道德要求
2. 文本互文性:作為【水滸傳】衍生作品,原創性存疑
3. 傳播限制:1949-1985年間大陸僅發行刪節本

三、【儒林外史】的結構性局限
這部諷刺文學傑作遭遇的篩選標準主要涉及:
1. 敘事結構:缺乏貫穿性主角的"散點透視"寫法
2. 受眾門檻:對科舉制度的深度批判需較高歷史認知
3. 時代隔閡:1949年後科舉題材的現實相關性降低

四、經典化過程的現代啟示
這個篩選過程折射出三個深層規律:
1. 經典總在動態建構中,反映時代精神需求
2. 文學價值與傳播價值存在辯證關係
3. 官方認定與民間認同需要良性互動

當代學者應當注意:
避免將"四大名著"絕對化
重視被邊緣化作品的獨特價值
在文化傳承中保持開放態度

(全文798字)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9-5 21:36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大名著』嬗變為『四大名著』的文史考辨】

關於『六大名著』演化為『四大名著』之說,實為現代出版傳播與學術建構交互影響的文化現象。需明確的是,『四大名著』並非建國後官方欽定的文學等級制度產物,而是源於明清時期『四大奇書』概念的現代轉型與出版推廣。

所謂『六大名著』,除【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外,通常指【金瓶梅】與【儒林外史】。這兩部作品確為文學史公認的經典,其『未列入四大名著』之因需從多重維度辨析:

其一,【金瓶梅】的傳播受限主因有三:
1. 文本特性使然。其露骨的性描寫與傳統道德倫理存在張力,雖文學價值崇高(魯迅評其『描寫世情,盡其情偽』),但大眾傳播易生誤讀。建國後出版審查機制更注重文藝作品的社會教化功能,故對其採取限制流通策略。
2. 學術定位差異。雖金聖歎將其列為『四大奇書』,但現代出版界為構建更普世的經典體系,傾向於選擇主題更宏闊、受眾更廣泛的作品。【金瓶梅】對人性幽暗面的深刻剖析,較之『四大名著』的英雄史詩與家族興衰敘事,其接受門檻更高。
3. 版權存續問題。明代刻本系統複雜,清初張評本又經刪改,全本整理難度較大,客觀上影響了其大眾化傳播。

其二,【儒林外史】的落選原因在於:
1. 結構特殊性。其『雖雲長篇,頗同短制』的連環敘事模式,缺乏貫穿始終的主角,與傳統長篇小說審美範式存在差異。普通讀者更易接納線索明晰的敘事架構。
2. 題材局限性。對科舉制度的批判性描寫雖深刻,但相較於『四大名著』對歷史、神話、社會全景的展現,其知識分子題材的受眾面相對較窄。
3. 文學史定位轉型。胡適雖推其為『吾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但20世紀中葉以來,其諷刺藝術的價值認知需特定知識儲備,不如其他四部作品的普世性強。

值得強調的是,『四大名著』概念的形成是動態過程:195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系列校注本,通過權威版本推廣使其成為國民讀物;而【金瓶梅】1985年才出版刪潔本,【儒林外史】雖入選教材但始終未形成同等規模的傳播效應。這種選擇本質上是出版戰略、大眾接受與學術評價體系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簡單的文學價值排序。

二者雖未列入『四大名著』,但其文學史地位從未被否定:【金瓶梅】開創世情小說先河,【儒林外史】奠立諷刺小說範式,均在專業領域享有至尊地位。所謂『剔除』實為大眾文化傳播的選擇性建構,恰印證了經典化過程中雅俗平衡、教樂兼顧的永恆命題。

(字數:798)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