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21|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14小人好鬥君子非斗以忠為質以仁為衛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6-2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14小人好鬥君子非斗以忠為質以仁為衛
題文詩:
:斗者忘身,忘親忘君;行須臾怒,
斗終身禍,然乃為之,是忘其身;家室離散,
親戚被戮,然乃為之,是忘其親;君上致惡,
刑法大禁,然乃犯之,是忘其君.今禽獸猶,
知近父母,不忘其親;人忘其身,內忘其親,
上忘其君,不若,禽獸之仁.凡斗者皆,
自以為是,以人為非,己誠是也,人誠非也,
是己君子,而彼小人;君子小人,賊害,
是人所謂,以狐父戈,钃牛屎也,身塗其炭,
豈不過甚!以為智乎,愚莫大焉;以為利乎,
害莫大焉;以為榮乎,辱莫大焉;有斗?
吾欲比之,狂惑疾病,則不可以,面目人也,
好惡多同,人之斗誠,愚惑夫道.經有:
式號式呼,俾晝作夜,言斗行也.君子非斗.
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持劍而舞,孔子問曰:
安用此乎?曰古者,固以善之;不善古者,
固以自衛.孔子:君子,以忠為質,
以仁為衛,不出環堵,之內而聞,千裏之外;
不善,以忠化寇,有侵則,以仁固之,
何必持劍?子路曰由,請攝齊以,事先生矣.
【原文】  孫卿曰:『夫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行須臾之怒,而斗終身之禍,然乃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離散,親戚被戮,然乃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致惡,刑法上所大禁也,然乃犯之,是忘其君也。今禽獸猶知近父母,不忘其親也;人而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不若禽獸之仁也。凡斗者皆自以為是而以他人為非,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彼小人也;夫以君子而與小人相賊害,是人之所謂以狐亡補犬羊,身塗其炭,豈不過甚矣哉!以為智乎,則愚莫大焉;以為利乎,則害莫大焉;以為榮乎,則辱莫大焉;人之有斗何哉?比之狂惑疾病乎,則不可面目人也,而好惡多同,人之斗誠愚惑夫道者也。詩云:「式號式呼,俾晝作夜」,言斗行也。』【注釋】
【荀子】卷4榮辱篇原文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聖王之所不畜也<1>。乳彘不觸虎<2>,乳㺃不遠遊<3>,不忘其親也。人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注釋〕
<1>畜:容留。 <2>乳彘:哺乳的母豬。 不:【集解】無『不』,據宋浙本補。 <3>乳㺃:餵奶期間的狗。㺃,即狗。
〔譯文〕鬥毆的人,是忘記了自己身體的人,是忘記了自己親人的人,是忘記了自己君主的人。發泄他一時的忿怒,將喪失終身的軀體,然而還是去搞鬥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家庭立刻會遭到摧殘,親戚也不免受刑被殺,然而還是去搞鬥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親人;鬥毆是君主所厭惡的,是刑法所嚴格禁止的,然而還是去搞鬥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君主。就可憂慮的事來說,是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是忘記了親人;對上來說,是忘記了君主;這種人是刑法所不能放過的,也是聖明的帝王所不容的。哺乳的母豬不去觸犯老虎,餵奶的母狗不到遠處遊逛,這是因為它們沒忘記自己的親骨肉啊。作為一個人,就可憂慮的事來說,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忘記了親人;對上來說,忘記了君主;這種人啊,就連豬狗也不如了。
【荀子】卷4榮辱篇原文
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憂以忘其身,內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是人也,所謂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1>。將以為智邪?則愚莫大焉;將以為利邪?則害莫大焉;將以為榮邪?則辱莫大焉;將以為安邪?則危莫大焉。人之有斗,何哉?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2>?則不可,聖王又誅之;我欲屬之鳥鼠禽獸邪?則又不可,其形體又人,而好惡多同。人之有斗,何哉?我甚丑之。
  〔注釋〕
  <1>狐父:古代地名,在今安徽碭山附近,以出產優質的戈著名。 钃[zhú 音竹]:砍。 牛矢:即牛屎。 <2>屬之:把他……歸類於。
  〔譯文〕
凡是鬥毆的人,一定認為自己是對的而認為別人是錯的。自己如果真是對的,別人如果真是錯的,那麼自己就是君子而別人就是小人了。以君子的身份去和小人互相殘害,就可憂慮的事來說,是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是忘記了自己的親人;對上來說,是忘記了自己的君主;這難道不是錯得太厲害了麼?這種人,就是平常所說的用狐父出產的利戈來斬牛屎。要是看作聰明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要是看作有利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有害的了;要是看作光榮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要是看作安全吧,其實沒有比這更危險的了。人們有鬥毆的行為,到底為了什麼呢?我想把這種行為歸屬於瘋狂、惑亂等精神病吧,但又不可以,因為聖明的帝王還是要處罰這種行為的;我想把他們歸到鳥鼠禽獸中去吧,但也不可以,因為他們的形體還是人,而且愛憎也大多和別人相同。人們會發生鬥毆,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我認為這種行為是很醜惡的。
式號式呼,俾晝作夜出自【詩經·大雅·盪】
『既愆爾止,靡明靡晦。式號式呼,俾晝作夜。』意思是:上天未讓你酗酒。也未讓你用匪幫。禮節舉止全不顧,沒日沒夜灌黃湯。狂呼亂叫不像樣,日夜顛倒政事荒。
【原文】  子路持劍,孔子問曰:『由,安用此乎?』子路曰:『善,古者固以善之;不善,古者固以自衛。』孔子曰:『君子以忠為質,以仁為衛,不出環堵之內,而聞千裏之外;不善以 忠化寇,暴以仁圍,何必持劍乎?』子路曰:『由也請攝齊以事先生矣。』
【注釋】【孔子家語】卷10好生
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裏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譯文】
子路身着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以忠誠為特質),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裏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
子路聽了非常敬佩,感慨道:『啊!仲由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4-12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斗之蔽與君子之道——釋劉向〖說苑〗貴德篇要義】

劉向【說苑·貴德】篇引荀卿之論,剖判斗者之失,其言深切着明。今試為申說其義,以明君子處世之道。

荀子謂斗者有三忘:忘身、忘親、忘君。夫鬥狠之徒,逞一時之忿,招終身之禍,此謂"行須臾之怒,而斗終身之禍"。其害有三重焉:身陷刑戮,是謂忘身;累及親族,是謂忘親;干犯王法,是謂忘君。禽獸尚知親其父母,人若三忘俱作,則仁義盡失,反不若禽獸之仁。此段直指斗者之愚,猶【荀子·榮辱】所謂"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其辭峻切若此。

斗者之蔽,尤在自是而非人。自以為君子,視人皆小人,遂使君子小人相賊害。此猶持狐父之戈(古之利刃)而斫牛糞,徒污其身。其愚有三:以斗為智,實乃大愚;以斗為利,實招大害;以斗為榮,實取大辱。故【詩經·大雅·盪】"式號式呼,俾晝作夜"之句,正為描摹此輩晝夜喧呼之態。荀子更謂斗者如患狂惑之疾,已失人形,此與【榮辱篇】"刑法之所不舍,聖王之所不畜"相應,皆言斗者之不可救藥。

篇中復載孔子訓子路之事,尤見微旨。子路持劍欲效古人"以劍自衛",孔子則示以"以忠為質,以仁為衛"之道。忠者存心之本,仁者應物之方。君子修此二者,雖不出戶庭,而德聞千裏;遇不善則以忠化之,遭侵暴則以仁固之,何必持劍?此即【論語】"仁者必有勇"之真義。子路聞言攝齊(整理衣襟)而拜,足見聖人之教能化剛猛為溫良。

綜觀全篇,其要義在辨明:小人好鬥,如狂犬之吠;君子非斗,若蘭蕙自芳。前者徒恃血氣,後者全憑德行。今人處世,當以忠厚立本,以仁義為藩籬。遇爭則反求諸己,見斗則憫其愚惑。若能如是,庶幾可免荀子所譏"三忘"之禍,而近孔子所示"忠仁"之道矣。

(全文共798字,依先秦兩漢典籍文風,參酌【荀子】【說苑】體例,謹釋其義理而申明之。)
炎平 發表於 2025-7-13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貴德篇"小人好鬥"章義疏

西漢劉向【說苑·貴德】所載荀卿論斗一節,實為儒家處世哲學之精要。其文曰:"斗者忘其身,忘其親,忘其君",此三忘之說,層層遞進,直指爭鬥之害。今試為疏解其義,以明君子處世之道。

一、三忘之害的倫理結構
荀子謂斗者"行須臾之怒,斗終身之禍",此乃以時間維度揭示情緒與後果之不對等。其"忘身"之說,非謂形體之忘,實指理性泯滅,如【禮記·大學】"心不在焉"之謂;"忘親"者,非特指血緣之親,蓋【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推恩;至若"忘君"之誡,當從【孝經】"資於事父以事君"的倫理延伸理解。三者構成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的完整倫理鏈條,斗則毀此根基。

二、斗與非斗的德性分野
文中以"禽獸猶知近利遠害"反襯,暗合【孟子·離婁下】"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之辨。小人好鬥,如鄭玄注【論語】所謂"矜其小勇";君子非斗,實【周易·訟卦】"君子以作事謀始"之智。所謂"以忠為質,以仁為衛",忠者【中庸】"盡己之謂",仁者【論語】"愛人"之旨,二者實為儒家德性之兩翼。

三、歷史語境中的非斗思想
考【荀子·榮辱】原文,此段本為駁斥"斗者不辱"之說。劉向輯入【說苑】貴德篇,與"孔子論恕""周公誡伯禽"等章並列,構成漢代"以德化爭"的治世理念。董仲舒【春秋繁露】言"仁者愛人,義者正我",正可與此章互訓。班固【漢書·刑法志】載"爭城以戰,殺人盈野",恰為忘君忘親之現實註腳。

四、當代啟示
今人讀此章,當超越字面之爭鬥,見其"情緒管理"之現代意義。王陽明【傳習錄】云"克己須要掃除廓清",正合"須臾之怒"之戒。至若"忠質仁衛"之說,於今可為職業道德與人文關懷之古訓。昔張載言"為天地立心",其要正在超越一己之私爭。

【說苑】此章雖簡,然義蘊宏深。由個人心性之修持,至社會倫理之構建,皆在其中。讀古人書,貴在得其意而忘其言,誠如程子所言:"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學者當於此三復斯言。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申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