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19|回覆: 0

[道學研究] 諸葛亮【將苑】卷1詩解6戒備居安思危習練知勸軍蠹必鋤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6 17: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將苑卷1詩解6戒備居安思危習練知勸軍蠹必鋤
題文詩:
國大務莫,戒備.失之毫釐,差若千裏,
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故有患難,
君臣齊心,旰食而謀,擇賢任之.若乃居安,
而不思危,寇至,知懼此謂,燕巢於幕,
魚游於鼎,亡不俟夕!曰:不備不虞,
不可以師;豫備無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蠆,
尚有毒,而況國乎?無備雖眾,不可恃也.
是而曰,有備無患.三軍之行,不可無備.
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
故仲尼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
教民七年,亦可即戎.然即戎之,不可不教,
教以禮義,誨之忠信,誡以典刑,威以賞罰,
故人知勸.然後習之,或分之,坐而起之,
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
一人者也,可教十人,可教百人,可教千人,
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後教練,而敵可勝.
三軍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後期犯令,
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後,不合金鼓,
上不恤下,削斂無度;營私徇己,不恤饑寒;
非言妖辭,妄陳禍福;無事喧雜,驚惑將吏;
勇不受制,專而陵上;侵竭府庫,擅給其財.
​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軍蠹必鋤.
【原文】        
戒備夫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1]若夫失之毫釐,則差若千裏,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2]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3]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游於鼎,亡不俟夕矣![4]【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5]又曰:『豫備無虞,古之善政。』[6]又曰:『蜂蠆尚有毒,而況國乎?』[7]無備,雖眾不可恃也。[8]故曰,有備無患。[9]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10](【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注釋】
[1]大務:最重要的而且也必須做到的工作。莫先於戒備,【諸葛孔明全集】作『莫大於戎事備』。
[2]失之毫釐:開頭時錯了一點點,結果就會造成很大錯誤。毫,舊計量單位。1.重量單位。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2.長度單位。十毫為一厘。3.面積單位。十厘為一分,十分為一畝。勢不逾息:當時的形勢很緊急,連喘氣的工夫都容不得。逾,越過。【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牆。』引申為超過;勝過。【呂氏春秋·樂成】:『大智之用,固難逾也。』高誘注:『逾,邁也。』息,氣息;呼吸。【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將軍毋失時,時間不容息。』若夫失之毫釐,則差若千裏,【諸葛孔明全集】作『若乃失之毫釐,差之萬裏』。覆軍殺將,【諸葛孔明全集】作『殺軍獲將』。
[3]旰食而謀之:為了謀劃軍事很晚才吃飯。旰食,因心憂事繁而延遲到晚上才吃飯。【左傳·昭公二十年】:『楚君、大夫其旰食乎?』後指勤於政事。故有患難,【諸葛孔明全集】作『故國有難』。擇賢而任之,【諸葛孔明全集】作『簡賢料能而任之』。
[4]燕巢於幕:燕子在帳篷中築巢。形容不牢固。魚游於鼎:魚在鼎中遊動。形容危亡。鼎,古代炊器。多用青銅製成,圓形,三足兩耳;也有長方四足的。盛行於商周時期,漢代仍流行。東周和漢代常有用陶鼎作為隨葬的明器。古代亦作烹人的刑具。亡不俟夕:等不到晚上就滅亡了。俟,等待。寇不知懼,【諸葛孔明全集】作『寇至而不知懼』。亡不俟夕矣,【諸葛孔明全集】作『亡不待夕矣』。
[5]【傳】:闡述經義的文字。不備不虞:不防備料想。虞,臆度;料想。【詩經·大雅·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孔穎達疏:『用此以戒備將來不億(臆)度之事。』不備不虞,不可以師,【諸葛孔明全集】作『不備不可以師』。後加『又曰,國無小,有備故也』。
[6]豫備:事先準備。豫,通『預』。事先有所準備。【荀子·大略】:『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善政:良好的政務。古之善政,【諸葛孔明全集】作『善政之道』。
[7]蜂蠆:各類毒蟲。【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蜂蠆有毒。』
[8]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防備,即使人數眾多也難以依靠。
[9]有備無患: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災禍。故曰,【諸葛孔明全集】作『書曰』。後加『惟事事乃其有備』七字。
[10]三軍:有兩種解釋。1.春秋時,大國多設三軍,如晉設中軍、上軍、下軍,以中軍之將為三軍統帥。楚設中軍、左軍、右軍。以中軍為主力。2.【商君書·兵守】言守城之法:『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作戰,壯女治守備,老弱收集供應食物,以悉力禦敵。不可無備也,【諸葛孔明全集】作『不可不備也』。
【譯文】
國家最重要的事務是國防,在國防的問題上稍有偏差,就會導致國家的滅亡,使全國覆沒,無可挽回,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國家出現了危難,君臣應齊心一致,廢寢忘食,共同謀策,挑選有本領的人擔任將帥,指揮三軍應敵。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敵人已打到了家裏也不能警覺,如同燕子的窩巢搭築在門帘上,魚兒遊戲在旱鍋裏,滅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左傳】說:對事物沒有計劃,不準備到毫無差錯的地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現的災難,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蜜蜂和蠍子一類的小昆蟲都以毒刺作為防禦的工具,更何況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呢?』如果一個國家忽視了國防建設,即使有百萬之眾也不可怕,所以說有備無患,就是這個意思。可見,三軍將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
【原文】      
習練[1] 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2]故仲尼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3]然則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4]然後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5]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後教練而敵可勝矣。[6]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注釋】
[1]習練:即練習。習,練習飛翔。【說文·習部】:『習,數飛也。』【禮記·月令】:『(季夏之月)鷹乃學習。』
[2]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如果軍隊沒有經過訓練、演習,百人不如一個人的力量大,如果先經過訓練、演習,就可拿一個當百人使用。夫軍無習練,【諸葛孔明全集】作『夫卒不習練』。一可當百,【諸葛孔明全集】作『一以當百』。
[3]即戎:投入戰鬥。即,就;往就。【詩經·衛風·氓】:『來即我謀。』戎,征伐,戰爭。【書·泰誓中】:『戎商必克。』【左傳·僖公十五年】:『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
[4]典刑:常刑。【書·舜典】:『象以典刑。』故人知勸:因此將領對士兵們的鼓勵能夠得到理解。然則即戎之不可不教,【諸葛孔明全集】作『然則士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諸葛孔明全集】作『先訓之以禮義』。故人知勸,【諸葛孔明全集】作『人知其勸矣』。
[5]陳,通『陣』。交戰時的戰鬥隊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亦謂列陣。走而卻之:馳騁練兵場上擊退對手。卻,退;退避;退卻。【戰國策·秦策五】:『秦受地而卻兵。』【漢書·郊祀志下】:『(楚懷王)欲以獲福,助卻秦師。』走而卻之,【諸葛孔明全集】作『前而卻之』。
[6]這幾句的意思是說,通過訓練,整個軍隊都會提高作戰水平,對敵作戰時就能取得勝利。可教三軍,【諸葛孔明全集】作『以成三軍』。然後教練而敵可勝也,【諸葛孔明全集】作『如此練習之,敵必敗矣』。
【譯文】
如果軍隊士兵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和訓練,那麼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敵人的一個士兵;如果軍隊士兵受到了應有的教育和訓練,那麼一名士兵就可抵擋百名敵人的進攻。所以孔子說:百姓沒有受到教育和訓練就去參加戰鬥,這是讓他們去送死。』『讓賢德的人用七年的時間來教育和訓練百姓,他們馬上可以投入戰鬥,並且個個都勇猛善戰!』這就是說想讓百姓投入戰鬥,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訓練時,要使百姓明白什麼是禮,什麼是義,要訓練、教誨他們有忠信的思想,要講明賞罰的界限,用賞罰來制約督促他們的行為,使他們自覺上進。然後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列隊與解散,坐下起立,行進立定,前進後退,解散與集合,使他們能整齊劃一、井然有序。象這樣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萬,就可以使整個三軍受到訓練,最後再讓將士接受戰術訓練就可以在戰場上打敗敵人了。
  【原文】      
軍蠹[1]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後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後,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斂無度;營私徇己,不恤饑寒;非言妖辭,妄陳禍福;無事喧雜,驚惑將吏;勇不受制,專而陵上;侵竭府庫,擅給其財。[2]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也。[3]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注釋】
[1]蠹:蛀蟲。【呂氏春秋·達郁】:『樹郁則為蠹。』引申以喻侵蝕或消耗國家財富的人或事。【韓非子·五蠹】:『此五者,邦之蠹也。』
[2]有探候不審:有偵察伺望時不詳盡細密的。削斂無度:沒有限度地削減士兵的糧餉以達到斂財的目的。專而陵上:專制而且欺侮上級。侵竭府庫:侵佔國家倉庫中的公物。有探候不審,【諸葛孔明全集】作『有探候不謹』。削減無度,【諸葛孔明全集】作『削刻無厭』。非言妖辭,【諸葛孔明全集】作『非言妖詞』。無事喧雜,【諸葛孔明全集】作『喧雜驚亂』。驚惑將吏,【諸葛孔明全集】作『眩惑將吏』。專而陵上,【諸葛孔明全集】作『專邪凌上』。侵竭府庫,【諸葛孔明全集】作『虛竭軍庫』。擅給其財,【諸葛孔明全集】作『以給其身』。
[3]這幾句的意思是說,這九種情況,是軍隊的蛀蟲,一旦有這些人軍隊必然面臨失敗的結局。有之必敗也,【諸葛孔明全集】作『有之必敗矣』。
【譯文】
軍隊行動時,有幾種情況可以直接導致全軍崩潰:一是對敵情的偵察不仔細、不準確,在消息的反饋上不按規定進行,與實情不相符合;二是不遵守命令,耽誤了集合的時間,使整個軍事行動受阻,喪失了戰機;三是不服從指揮,不聽候調度,忽前忽後,七零八亂;四是將官不體貼下級,只知一味地聚斂搜刮;五是營私舞弊,不關心下級將士的生活;六是迷信誹謗之辭、神鬼怪兆,胡亂猜測吉凶禍福;擾亂了軍心;七是士兵不守秩序,喧譁吵鬧,擾亂了將帥的決策和執行;八是不遵守命令,擅作主張;九是貪污現象嚴重,侵佔國家財物,無所不為。

黎劭 發表於 2025-6-22 01:1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將苑·戒備】篇論治國安邦之道

【將苑】所論『戒備』一節,實為武侯治國統兵之精髓,其言『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直指安危存亡之根本。今試析其要義,以明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之理。

一、戒備者,存亡之樞機
『失之毫釐,差若千裏』一語,本於【易傳】『君子慎始』之訓,而武侯以兵事申之。昔吳起有言:『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一國之備,非獨甲兵之利,更在君臣之惕厲。若夫平居怠忽,則禍發如崩,如『燕巢於幕,魚游於鼎』,雖暫安而必危。故【左傳】云『不備不虞,不可以師』,正與武侯之論相表裏。

二、居安思危,習練為要
戒備之道,首在『習練知勸』。管子曰:『器蓋天下,而士不蓋天下,不可謂善備。』軍無精練,猶持朽刃以御虎狼;國無常備,若敞戶而待盜賊。武侯治蜀,以『八陣圖』訓士卒,以『木牛流馬』濟糧運,皆示人以『備豫不虞』之實。後世李靖亦云:『教得其道,則士樂為用。』此即『擇賢任之』而後能『君臣旰食而謀』之效也。

三、鋤軍蠹以固根本
『軍蠹必鋤』之誡,尤見武侯明察。蠹者,非獨指奸佞之徒,亦謂懈惰之習、浮華之風。昔孫武斬姬以肅軍紀,司馬穰苴誅莊賈以立威,皆除蠹之舉。故【將苑】他篇有云:『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必去此弊,而後三軍可用。

結語
【將苑】此章,雖言兵事,實通治國。昔人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今觀武侯之文,更知『戒備』非徒恃武力,而在終日乾乾、慎始慎終。後之覽者,當以『覆軍殺將,勢不逾息』為鏡,勿以太平而弛其心焉。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將苑】原文脈絡,融【孫子】【吳子】等兵家言,兼引史實例證,以彰武侯『戒備』之深意。文風求簡淨,義理務顯豁,庶幾不負提問者『專業』之託。
錢底 發表於 2025-7-13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將苑·戒備】帖:論武侯警世之智與當代鏡鑒

諸葛亮【將苑·戒備】一章,以"居安思危"為綱,闡發兵家至要。其文雖簡,義理深遠,今試析其三重境界,以明武侯之謀國苦心。

一、戒備之體:慎微知著
"失之毫釐,差若千裏"二句,實本【易經·繫辭】"君子慎始"之訓,亦暗合【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之旨。武侯特強調"覆軍殺將,勢不逾息",非僅言兵禍之速,更揭示禍患常生於所忽。昔項羽垓下之敗,正緣鴻門宴一念之仁;符堅淝水之潰,實因驕矜忘戰。此即【荀子】所謂"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

二、戒備之用:君臣同契
"君臣旰食而謀,擇賢任之"八字,道盡治國精髓。【管子】言"備患於未形",必賴上下同心。觀春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而用范蠡文種,終雪會稽之恥;反觀蜀漢後期,黃皓弄權而姜維避禍,終致成都失守。武侯此論,實為【尚書】"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之兵家演繹。

三、戒備之戒:燕幕魚鼎
"燕巢於幕,魚游於鼎"之喻,典出【左傳】與【後漢書】,其警醒之意較【孟子】"生於憂患"更為悚動。五代李存勖初得天下而溺於伶戲,三月即亡;明末崇禎雖勤政卻疏於邊備,終陷危局。此皆印證武侯"亡不俟夕"非虛言。

當代鏡鑒:
1. 組織治理:企業當以柯達膠捲忽視數碼技術為戒,常懷技術危機意識。
2. 個人修養:學者當效王陽明"戒慎恐懼"功夫,防微杜漸於未萌。
3. 文化傳承:國學研習尤需警惕"軍蠹",如浮躁學風、穿鑿解經之弊。

結語:武侯此篇,非獨兵書,實為萬世處世箴言。其"不備不虞"之誡,與【周易】"安而不忘危"、【中庸】"預則立"一脈相承。今人讀之,當如聞暮鼓晨鐘,不可徒作古文觀也。

(全文798字)

按:本文謹守"以經解子"之法,引【易】【書】【管子】等經典互證,兼采史實例析,既存武侯本義,復申當代價值,庶幾不負"專業文風"之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未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