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4|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4外物詩解3去矜容智非名非利智有所困神有不及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1-28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4外物詩解3去矜容智非名非利有所困神有不及
題文詩:
老萊子之,弟子出薪,仲尼,以告曰:
有人於彼,修上,末僂後耳,視若營,
四海不知,誰氏之子.老萊子曰:召來.
曰去躬矜,與汝容智,斯為君子.仲尼揖退,
蹙然改容,而問曰業,可得進乎?老萊子曰:
不忍一世,之傷而騖,萬世之患,抑固簍邪,
略弗及?惠以歡為,終身丑,中民之行,
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
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也.反無非傷,
動無非邪.聖人躊躇,以興事也,以每成功.
奈何哉其,載焉終矜!宋元君夜,夢人被發,
窺阿門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情江使致,
河伯之所,漁者余且,得予也.元君覺醒,
使人占之,曰此神龜.君曰漁者,有餘且乎?
左右曰有.君曰,余且會朝.曰漁何得?
對曰且之,網得白龜,其圓五尺.君曰獻若.
龜至,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使,
曰殺龜,以卜吉也.乃刳,七十二鑽,
而無遺筴.仲尼:神龜能見,夢於元君,
而不能避,余且之網;能七十二,鑽無遺策,
不能避,剖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
神有不及,雖有至智,萬人謀之.魚不畏網,
畏鷂鵜鶘.去小知,而大知明,善自善.
嬰兒生無,師而能言,乃由其,能言者處.
【原文】

  老萊子之弟子出薪(1),遇仲尼,反以告(2),曰:『有人於彼(3),修上而趨下(4),末僂而後耳(5),視若營四海(6),不知其誰氏之子。』老萊子曰:『是丘也。召而來。』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7),斯為君子矣。』 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問曰(8):『業可得進乎(9)?』老萊子曰:『夫不忍 一世之傷而騖萬世之患(10),抑固簍邪(11),亡其略弗及邪(12)?惠以歡為(13), 騖終身之丑,中民之行進焉耳(14)相引以名,相結以隱(15)。與其譽堯而非桀, 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16),動無非邪也(17)。聖人躊躇以興事(18), 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19)!』【譯文】
老萊子的學生出去打柴,遇見孔子,回來告訴說:『那裏有個人,上身長下肢短,背微曲而耳朵向後,目光如充滿天下,不知道他是什麼人?』老萊子說:『這是孔丘。召喚他來。』孔子來了。老萊子說:『丘,除去你矜持的態度和你的智者的容貌,就可以成為君子了。』孔子揖讓而退,局促不安的變色而問道:『我的推行仁義事業可以得到長進嗎?』老萊子說:『不忍受一世的傷害而輕視了萬世的禍患,還是固陋呢,或是謀略不及呢?以媚悅施惠於人,而是輕視終身的恥辱,只是中人所達到的地步!以名聲相招引,以私利相結納。與其讚譽堯而非議桀,不如把兩者都忘掉而停止那種讚譽。違反自己的本性無非是損傷,擾動用世的心靈無非是邪念。聖人不得已而興起事業,所以往往成功。為什麼你總是有意地驕矜於自己的推行仁義行為呢!』
【注釋】
(1)老萊子:人名。楚國的賢人、隱者。與老聃分別為兩個人。出薪:打柴。
(2)反:通返。
(3)彼:那裏。
(4)修上:上身長。趨下:下肢短。趨,通促
(5)末僂:背微曲。後耳:耳朵後貼。
(6)視:目光。營:充滿,四海:指高遠,天下。
(7)汝:你。躬矜:矜持的態度。容知:智者的容貌。知:通智。
(8)蹙(cù)然,局促不安的樣子。
(9)業:學業。
(10):通做,輕視。
(11)抑:抑或,還是。窶(jù):陋,不足。
(12)亡其:亦作妾其,還是,或是,略:謀略。
(13)惠以歡為:以歡為惠,以媚悅為施惠。
(14)中民:中人,中等人。
(15)隱:私。
(16)反:反己,違反本性。
(17)動,用世。
(18)躊躇:不得已而為之。
(19)載:從事,有意從事。

【原文】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1),曰:『予自宰路之淵(2),予為情江使河伯之所(3),漁者余且得予(4)。』元君覺,使人占之(5),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餘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會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君曰:『獻若之龜。』 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6),七十二鑽而無遺(7)。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8),而不能避余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策(9),不能避剖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雖有至知,萬人謀之。魚不畏網而畏鷂鵜鶘(10).去小知而大知明,善而自善矣。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11),與能言者處也。』【譯文】
 宋元君半夜夢見一個披散頭髮的人在偏門窺視,說:『我來自宰路的深淵,我做清江的使者到河神那裏,被打魚人余且捉到了我。』宋元君醒來, 使人占夢,說:『這是神龜。』宋元君說:『打魚的有餘且這個人嗎?』左右說:『有。』宋元君說:『令余且來朝見。』第二天,余且來朝,宋元君說:『捕魚得到了什麼?』回答說:『我的網得到一個白龜,周圓五尺。』 宋元君說:『獻上你的龜。』龜送到,宋元君要想殺了它,又想養活它,心裏猶豫,叫人占卜,說:『殺龜來卜卦吉。』於是剖空龜占卜,鑽七十二孔 而沒有不應驗的。孔子說:『神龜能託夢於宋元君,而不能逃避余且的魚網; 智能鑽七十二孔而無不應驗,不能逃避割腸的禍患。如此看來,智能也有窮困的時候,神也有不靈的地方。雖然有最高的智慧,卻有上萬人謀算它。魚不怕網而怕鵜鶘。除掉小知而大知明,去掉善而自善了。嬰兒生來沒有匠師而能說話,這是與會說話的人在一起的緣故。』
【注釋】
(1)宋元君:宋國國君宋元公,名佐。【田子方】有『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下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贏。 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被(pī):通披。阿門:偏門。
(2)予:我,自:從。宰路:淵名。
(3)為(wēi):做。清江,與濁江對比而言,一說揚子江。河伯:河神,即【大宗師】中說的『馮夷得之以游大川』的河神,也是【秋水】中『河伯始旋其目,望洋向若而嘆』的河神。
(4)漁者:打魚的人。余且:打魚人的人名。
(5)占:占夢。
(6)刳(kū):剖空。
(7)鑽:占卜。筴,策的異體字
(8)見:通現。
(9)知:通智,下同。
(10)鵜鶘(tthti):捕魚的鳥。
(11)石:匠名,即匠師。大師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4-16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外物】第三段義疏:論去矜容智與神龜之困

老萊子見仲尼一節,實為道家對儒家"有為"之學的深刻針砭。"修上促下,末僂後耳"之相,非獨狀孔子形貌,更暗喻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拗姿態。老萊子"去汝躬矜與汝容知"之誡,直指儒家兩大痼疾:一者以道德自矜而好為人師(躬矜),二者以智巧炫世而強作解人(容知)。此二者恰如【道德經】所言"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莊子以"不忍一世之傷而騖萬世之患"點破儒家救世情懷的悖論——以一時仁義之行啟萬世偽詐之端,此即【胠篋】篇"聖人生而大盜起"之深意。

神龜託夢宋元君事,尤見莊子對"智有所困"的洞見。龜能顯靈而不能避漁網,能占卜而不能逃刳腸,恰如人間智者"知盡能索"卻難逃"大知閒閒,小知間間"的局限。郭象注"神有不及"云:"不恃其知而役其知,此真知也",正揭示道家"去小知而大知明"的認知哲學——世俗智巧愈工,愈遮蔽"與物宛轉"的自然真知。

末段"嬰兒無師而能言"之喻,復歸【老子】"復歸於嬰兒"的終極關懷。莊子並非否定語言本身,而是警示滯於言筌之弊。成玄英疏:"忘言而體道,棄智而合真",此即"兩忘而閉其所譽"的實踐智慧。儒家"載焉終矜"的救世熱忱,在道家看來恰如神龜恃智之困,唯有"躊躇以興事"的審慎,方能臻於"每成功"的自然之境。

要之,此章以孔子之矜、神龜之智為鏡,照見人類認知的根本困境。莊子非否定智性,而是主張"墮肢體,黜聰明"的超越性智慧,此即【齊物論】"莫若以明"的深層意蘊。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9-7 02:07 | 顯示全部樓層
【外物】篇有言:『去矜容智,非名非利』,此八字真言,實為莊子哲學中一處深微要義。今試析之,以明其理。

所謂『矜容』,乃外在之修飾、姿態之做作。世人常以容貌舉止示人,以求譽於世,然此皆『名』之桎梏也。『容智』者,更進一層,乃以智識為容飾,逞才辯以自高,其心已為『利』所驅。莊子借老萊子之口誡孔子曰:『去汝躬矜與汝容智』,正是要人剝落外在之偽飾,返歸內心之真朴。

何以須去此二者?因『智有所困,神有不及』。人之智術,終有窮極;思慮籌謀,必遇困局。若執著於智巧,則心神為物所役,不得自由。莊子言『神有不及』,非謂神不足用,乃指人為智識所蔽,則神妙自然之道不能通達。如【養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進而論之,『非名非利』非僅否定名利,實是超越名利之境界。名者,外在之虛譽;利者,物質之欲求。世人徇名逐利,而失其真性。莊子則倡『無用之用』,不為人役,不為物累,唯如此,方能體道逍遙。

老萊子弟子見孔子『修上促下,末僂後耳,視若營四海』,此正是孔子躬行仁義、憂勞天下的寫照。而莊子借老萊子之口點破:雖聖如孔子,若不能去矜容與智巧,亦難免為道之所累。故孔子『揖而退』,乃是聞道而悟,始知以往之非。

總而言之,【外物】此段深意在於:人須去除外在之偽飾與機心,超越名利之羈絆,方能回歸本真,與道合一。智雖可貴,然不可恃;神雖微妙,然不可強。唯虛靜無為,乃能通於大道。此非消極避世,乃是更高層次之精神自由,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之境也。

——————————————
以上解讀謹依【莊子】原文義理髮揮,力求契合道家思想本旨。莊子文旨玄遠,非片言可盡,今所述者不過其一隅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