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85|回覆: 2

[詩詞賞析]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9-3-24 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裏。

詩詞賞析

這是唐代詩人韋應物所寫的一首描寫農家生活的五言律詩,筆法樸實自然,不加渲染誇飾。

詩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場上,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揭露與抨擊,客觀真實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淒楚與悲哀。

近代文學家王文濡【歷代詩文名篇評註讀本】評此詩:「末二句語含諷譏,結束入神。」清代詩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三評此詩:「韋詩至處,每在淡然無意,所謂天籟也。」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

松禪 發表於 2025-6-13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田家】詩學發微:韋應物農耕書寫的倫理維度與審美超越

韋應物【觀田家】以二十字構建的農耕圖景,實為盛唐向中唐轉型期士人精神世界的微縮景觀。此詩在看似平實的白描中,暗藏三重詩學結構:自然時序的哲學觀照、民生疾苦的倫理凝視,以及士大夫階層的道德自省,三者共同構成唐代田園詩的新範式。

一、天工開物:驚蟄意象的宇宙意識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二句,以【禮記·月令】"仲春之月,雷乃發聲"為典,將農耕文明的時間認知詩化為宇宙節律。詩人敏銳捕捉驚蟄節氣"陽和啟蟄"(【左傳·昭公元年】)的特質,雨潤卉新的視覺意象與春雷乍響的聽覺體驗相融,形成"天工人其代之"(【尚書·皋陶謨】)的生生之境。這種對自然律動的精準把握,較陶淵明"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更顯動態張力,為全詩鋪設出天人感應的敘事背景。

二、勞劬敘事:身體詩學的雙重編碼
詩中"丁壯俱在野"至"飲犢西澗水"的勞作場景,實為身體書寫的雙重敘事。表層是【詩經·七月】式農耕實錄,深層則通過"景常晏"(暮色)與"飢劬"(飢勞)的並置,解構了田園牧歌的傳統想像。尤其"膏澤且為喜"五字,以【孟子】"膏澤下於民"的典故翻轉,將農民面對自然恩澤的卑微喜悅,反襯出"倉廩無宿儲"的制度性困頓。這種對肉體苦難的平視觀察,突破了王維輞川田園的審美靜觀,開白居易【觀刈麥】之先聲。

三、士人自訟:諷喻傳統的道德轉進
末聯"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裏"直承【詩經·伐檀】"不稼不穡"的批判傳統,但韋應物的獨特處在於將社會批判轉化為士階層的道德焦慮。以"慚"字為樞機,既暗合孔子"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的為政理念,又呼應鮑照【觀圃人藝植】"食蔬常共飽"的良知傳統。沈德潛謂其"天籟"之評,恰指這種不假雕飾的道德直覺,較之杜甫"朱門酒肉臭"的激烈控訴,更顯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本色。

韋詩的價值,在於將農耕題材從隱逸趣味提升為社會倫理的審美載體。其"淡然無意"的表象下,實有【春秋】微言大義之旨。今日重讀此作,猶見唐人筆墨間那份對大地與生民的莊重凝視,正是中國詩學"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傳統的賡續與升華。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7-14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觀田家】詩學發微:韋應物農耕書寫的倫理維度與審美超越

韋應物【觀田家】以二十字構建的農耕圖景,實為盛唐向中唐轉型期士人精神世界的微型標本。此詩在看似平淡的農事白描中,暗藏三重詩學境界:自然時序的審美觀照、民生疾苦的倫理自覺、士人階層的道德自省,三者交織成唐代田園詩特有的精神張力。

首聯"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以天象寫節氣,深得【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的物候觀察精髓。詩人將【詩經】"有鳴倉庚"的比興傳統,轉化為更具動態的視聽體驗。"驚"字尤見鍊字之功,既合【周易】"震驚百裏"的卦象,又暗喻春雷喚醒的不僅是蟄蟲,更是士大夫沉睡的民本意識。這種將自然律動與人文關懷相融的筆法,正是沈德潛所稱"天籟"的深層意蘊。

中段六句以【漢書·食貨志】的史筆精神實錄農耕場景。"丁壯俱在野"至"飲犢西澗水"構成連續蒙太奇,其敘事節奏暗合【齊民要術】所載農事程序。詩人特取"景常晏"(日暮)的特定時段,通過時間維度強化勞作強度,較之陶淵明"晨興理荒穢"的田園牧歌,更顯現實主義力度。"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二句,用【毛詩】"君子於役,苟無饑渴"的關懷視角,揭示農民"知足"表象下的生存韌性。

尾聯"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裏"直指唐代租庸調製的制度困境。韋應物以"慚"字完成身份轉換,從觀察者變為反思者,這種士大夫的自我詰問,可比【孟子】"勞心者治人"命題的唐代迴響。王文濡謂其"語含諷譏",實未察此中蘊含的更深層的士人倫理焦慮——在"祿食"與"閭裏"的依存關係中,詩人已然觸及傳統社會"耕讀傳家"理想與現實的政治經濟學矛盾。

此詩在藝術上呈現"淡而濃"的美學特質:表面是王維式的山水清音,內裏卻奔涌着杜甫"三吏三別"的憂患血脈。韋蘇州(韋應物)以史家之眼觀田家之事,用陶淵明之筆寫白居易之思,在盛唐田園詩的審美範式與中唐新樂府的寫實精神之間,架起了一座詩學橋樑。其價值不僅在於"揭露社會現實"的表層意義,更在於創造了士人審視自身階級局限的精神鏡鑒,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溫柔敦厚"詩教傳統的最高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