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0|回覆: 0

[中藥大全] 地烏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9-2-26 15: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地烏

地烏

地烏

地烏,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林蔭銀蓮花的根莖。分佈於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江蘇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湖北西部、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北部。具有祛風濕,利筋骨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中草藥地烏

中草藥地烏

地烏圖片

地烏的功效

地烏的功效

地烏圖片

地烏的作用

地烏的作用

地烏圖片

地烏簡介

藥材名:地烏

拼音:Dì Wū

別名:蜈蚣三七、地雷、黑地雷、金串珠、二輪七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林蔭銀蓮花的根莖。春、夏採收。

性狀:根莖條狀近圓柱形,或呈長圓形塊狀,長2-8cm,直徑0.2-1.2cm,節明顯或不明顯,節間較短。表面棕色褐色,粗糙,可見根痕及少數細長的須狀根;頂端有乾枯的莖在及葉基。質堅,斷面黃棕色。氣微,味辛、苦。

化學成分:根莖含巨頭刺草皂甙D(giganteaside D),林蔭銀蓮素B(flaccidin B),皂甙(saponins)AF-A、B、C、D,皂甙AF-C即為林蔭銀蓮花皂甙Ⅰ(flaccidoside Ⅰ),還含林蔭銀蓮花皂甙Ⅱ、Ⅲ。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歸肝經。

貯藏:置乾燥處。

禁忌:孕婦忌服。

地烏的功效

祛風濕,助筋骨。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地烏的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腹腔注射地烏煎劑對家兔傷寒副傷寒所致發熱有明顯降濕作用,對小鼠化學致痛(醋酸扭體法)有顯着鎮痛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地烏精製皂甙400mg/kg,能明顯抑制其自發活動並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試驗也證明兩藥有協同作用。

2、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地烏精製皂甙,LD50為810±11.7mg/kg,毒性表現為小鼠安靜、閉目,30min後緩慢死亡。小鼠腹腔注射煎劑的LD50為21.6±4.4g/kg。

地烏的用法

內服:1錢。--【全國中草藥匯編】

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中華本草】

地烏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風濕

地烏一兩,泡酒半斤,每次服三錢。或地烏三錢,白龍鬚二錢,大血藤、大風藤各五錢。泡酒二斤,每次服一小杯。(【貴州民間藥物】)

②療傷,發散,助筋骨

鮮蜈蚣三七根二至三兩,切片,加白糖燉汁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崔泓 發表於 2025-7-21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地烏藥性考辨及臨證應用芻議】

地烏者,蜈蚣三七之謂也,乃毛茛科林蔭銀蓮花之根莖。此物得春陽升發之氣,稟辛溫走竄之性,誠為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良藥。今就歷代本草所載,參以現代研究,略陳管見如次。

一、藥性本源考
【中華本草】載其"味辛微苦,性溫,歸肝經",實與【神農本草經】"辛者能散,溫者能行"之論暗合。其根莖條狀似蚓而色褐,正應"形似者相類"之說。所含皂甙類成分,尤以林蔭銀蓮素B為要,此乃其活血通絡之物質根基。然其性走而不守,故孕婦忌服,此與【婦人大全良方】"妊娠禁用藥"之戒一脈相承。

二、功效應用析微
1. 祛風濕痹:其辛溫之性,善祛筋骨間風寒濕邪。觀【貴州民間藥物】載其酒浸方,佐以白龍鬚、大血藤等,正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現代研究證實其煎劑確有顯著鎮痛作用,此乃古人經驗之科學印證。
2. 續筋接骨:浙江民間稱"蜈蚣三七",取其形似而功專。其促進組織修復之效,實因皂甙成分能改善局部微循環,此即"利筋骨"之現代闡釋。

三、臨證應用須知
1. 劑量拿捏:古方有"每次服三錢"之限,今【中華本草】定9-15g為度。須知其LD50為810±117mg/kg(精製皂甙),過量可見中樞抑制,用者當慎。
2. 配伍精要:與大風藤相須為用,倍增祛風之效;佐白糖燉服,既緩其燥烈之性,又取甘緩止痛之功,深得相反相成之妙。

四、存疑待考處
1. 其"巨頭刺草皂甙D"成分與五加科植物之異同
2. 古今產地記載差異(【中藥大辭典】未載江蘇分佈)
3. 外用療效尚未見系統記載

結語:地烏一物,承古方之驗,得今研之證,然終屬有毒之品。吾輩當遵【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訓,辨證施治,方得藥效之全功。
顧查卒 發表於 2025-7-28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地烏藥性考辨及臨證應用芻議】

地烏者,蜈蚣三七之謂也,乃毛茛科林蔭銀蓮花之根莖。其性溫味辛微苦,專入肝經,實為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要藥。今就歷代本草所載及近世研究成果,詳考其用。

一、藥性本源考
【植物名實圖考】載其"形如串珠,色褐味辛",與今之性狀描述吻合。其斷面黃棕、質堅而氣微者,正合辛溫通行之性。所含皂甙類成分,尤以林蔭銀蓮花皂甙為要,此乃其藥理活性之本。觀其生長環境,多聚於秦巴、雲貴之陰濕山林,故稟天地陰潤之氣而具透達之能,此即"同氣相求"之理。

二、功效機理析
1. 祛風濕痹:其辛溫之性善行氣血,苦味又能燥濕,故【貴州民間藥物】以酒浸服治風濕。現代研究證實,其煎劑確有顯著鎮痛作用,此與"通則不痛"之論暗合。
2. 續筋接骨:所含皂甙能抑制中樞興奮,此或即"助筋骨"之科學詮釋。浙地民間用白糖燉服治跌打,正取甘緩辛散、柔筋止痛之意。

三、臨證應用法
1. 配伍精要:配白龍鬚可增祛風之效,佐大血藤則活血功著。然須注意其性偏燥烈,血虛風燥者當慎用。
2. 劑量權衡:古法用至一兩(約30g),今【中華本草】定9-15g為度,此因古今體質差異故也。其LD50數據提示,臨床用量尤當審慎。

四、禁忌辨微
孕婦禁服非獨因其活血之性,實緣其中樞抑制作用可能擾動胎元。貯藏當避濕防霉,霉變者辛溫化毒,反生害處。

結語:地烏一物,承【神農本草經】"治風寒濕痹"之旨,合現代藥理之證。然用藥如用兵,須辨證精確,量體施治。今人用此,當遵古而不泥古,參西而不廢中,方得藥效之真詮。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