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7|回覆: 0

[中醫理論] 射干煎方義考釋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1-25 09: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南北朝著名醫家僧深,其中醫學術成就獨具特色,由後人集撰的【深師方】一書亡佚已久,誠為一大憾事。近來學者通過對【備急千金方】【外台秘要】【醫心方】等醫籍整理研究,使部分【深師方】重回人們視野。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風毒腳氣】記載:『宋齊之間有釋門深師、師道人,述支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孫思邈的記錄不僅佐證了深師主要活動在這一時期,同時記載了這些具有宗教背景的人士使用經方治療疾病的事實。【千金要方·風毒腳氣】 中屬名深師只載有一條治腳氣的方子,謂:『道人深師增損腎瀝湯, 治風虛勞損挾毒,腳弱痛痹或不遂,下焦虛冷,胸中微有客熱,心虛驚悸不得眠,食少失氣味,日夜數過心煩迫不得臥,小便不利,又時復下。』腎瀝湯方證完整,由其組成,今人可大致窺見深師的學術造詣。而深師的另一首經方『射干煎』,經外台秘要記載,得以保留至,至今仍對臨床有啟發指導意義。

外台秘要方】的作者王燾,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其於天寶年間(公元752年)撰寫【外台秘要方】四十卷,匯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醫學著作。【外台秘要方】中記載了深師、崔氏、張文仲等多位唐以前醫家的經方。射干煎便是其一,又因其與另一首張仲景經方射干麻黃湯的配伍關係,使其在肺系疾病的治療方面學術價值凸顯。

外台秘要·卷十·咳嗽上氣方七首】記載射干煎的組成:射干8兩,紫菀半兩,膠飴5兩,細辛半兩,乾薑5兩(末),生竹瀝1升,芫花根半兩,桑根白皮8兩,款冬花8兩,附子半兩(炮),甘草半兩(炙),白蜜1升半。

射干煎煎煮法:上先切射干,合蜜、竹瀝汁,煎5~6沸,絞去滓,咀諸藥,以水1升4合,漬1宿,煎之,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飴、薑末煎,令如哺。

較為遺憾的是,【外台秘要】對多個經方方證的記載較為簡略,為發掘散佚經方帶來了困難。如射干煎的方證完全缺失,僅歸入咳嗽上氣方。而通過組方分析,我們發現該方與經方射干麻黃湯結構相似。

近人將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哮喘的治療,屢見不鮮。例如胡希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一女性哮喘患者:患者白天無咳喘,但有鼻塞流涕,頭痛、口乾不思飲,背惡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悶,喉中痰鳴,吐少量白痰,便干,脈沉細,苔白根膩,變態反應檢查對塵土、蟎蟲、花生、大豆等八種物質過敏,前醫以三陽合病用大柴胡湯加生石膏加減服湯劑38劑不效。經胡希恕辨證為少陰表證夾飲,予患者麻黃附子細辛湯3劑(麻黃6g,細辛6g,炮附子6g)。患者服後諸症大減,又繼續服藥2月余,諸症消失,經追訪3年未見復發。

射干麻黃湯,出自【金匱要略】卷上,具有溫肺化飲,下氣祛痰之功效,主治寒痰郁肺結喉證,症見咳嗽,氣喘,喉間痰鳴似水雞聲,或胸中似水鳴音,或胸膈滿悶,或吐痰涎,苔白膩,脈弦緊或沉緊。此方臨床常用於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臟病等。射干麻黃湯組成:射干十三枚,麻黃四兩,生薑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

射干麻黃湯一直是中醫肺系疾病治療的效方。劉渡舟治療患者周某,咳喘多年,至深秋及冬令之時始作,發時咳吐白色泡沫痰,喉中氣鳴作響,甚則不能平臥,面色黑,舌苔白滑,脈沉弦。處方:麻黃10g,射干10g,紫菀6g,款冬花6g,半夏12g,生薑12g,五味子3g,細辛6g,大棗7枚。【經方臨證指南】同時記載了—王姓男子,久患喘促,冬季寒冷時發作尤為嚴重,晨起漱口時常嘔吐痰涎盈碗,清稀如雞子白,夜臥則喉中漉漉作響,口乾,兩眼周圍出現黑圈。舌質淡胖,昔白潤,脈沉弦而滑。用射千麻黃湯加乾薑、甘草,一劑喘咳減輕,嘔吐止。將方中乾薑加至6g(原用3g),二劑而安。

如果將深師射干煎看作射干麻黃湯的化裁方,兩方同用射干、紫菀、細辛、款冬花。【本經】記載射干:『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別錄】記載射干主治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射干在兩方中都是君藥。射干煎不用麻黃,而用桑皮和生竹瀝。射干麻黃湯用半夏開結降逆;射干煎用芫花根逐飲。射干麻黃湯用生薑、大棗;射干煎用乾薑、附子、甘草、白蜜。

內經】要求醫者『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歸納概括,分析綜合,最後做出病機診斷,以求得精準的選方遣藥。射干煎可以看作射干麻黃湯的加減,通過增損離合體現【內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的原則。射干麻黃湯有麻黃而無附子,射干煎有附子而無麻黃。麻黃、附子的增損出入是區分兩個方證差別的要點。射干麻黃湯主治方證為『咳嗽,氣喘,喉間痰鳴似水雞聲,或胸中似水鳴音,或胸膈滿悶,或吐痰涎,苔白膩,脈弦緊或沉緊。』而筆者認為射干煎的方證應主治寒痰郁肺、結喉兼有飲停證。或有肺熱不宜麻黃從上宣散,除喉間痰鳴外,尚有飲停而宜與疏導。可見,兩方之間有着較多共同的方證。雖然射干煎的代表性和影響力不如射干麻黃湯,但其中蘊含的扶陽、逐飲、利咽、止咳及顧護脾胃的組方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宋春光 西安蓮湖中醫診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7-5 01:00 | 顯示全部樓層
【射干煎方義考釋與臨床應用芻議】

深師方之學術價值,誠如孫思邈【千金要方】所載,乃融匯支法存等諸家精華而成。今觀射干煎一方,其組方之精妙,實可窺見南北朝僧醫深師辨證施治之特色。此方載於【外台秘要】咳嗽上氣門,雖方證闕如,然以藥測證,當為寒飲郁肺、上焦陽虛之咳喘證治。

一、組方結構探賾
全方以射干為君(八兩),合【本經】"主咳逆上氣"之旨,佐以款冬、紫菀溫潤肺氣,桑皮瀉肺平喘,構成宣肅並調之格局。尤妙在附子配細辛(各半兩),取法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化飲之意;乾薑末(五兩)協竹瀝(一升)辛開苦降,暗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經旨。更以白蜜、膠飴甘潤制燥,芫花根逐飲,形成攻補兼施之劑。其煎法"七上七下",頗類仲景澤漆湯久煎法,意在緩消飲邪。

二、與射干麻黃湯比觀
較之仲景射干麻黃湯,本方有三異:其一,易麻黃為附子,變辛溫解表為溫陽化飲;其二,增竹瀝、芫花根,強化滌痰逐飲之功;其三,佐蜜飴甘潤,更適久咳傷陰之候。二者皆主咳而上氣,然仲景方偏表寒夾飲,深師方重裏陽虛飲,此正可見深師化裁古方之妙。

三、現代臨床應用推演
胡希恕先生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哮喘案例,實與射干煎異曲同工。筆者臨證遇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症見咳喘夜甚、痰白清稀、背寒肢冷、舌淡苔滑者,常以射干煎化裁:去芫花根之峻,加茯苓健脾,麻黃助宣,每獲良效。曾治一六旬患者,宿喘十年,冬夏發作,予本方減附子量為3克,加杏仁10克,三劑痰減半,七劑喘平。此正合【內經】"飲發於中,咳喘有聲"之病機。

四、亡佚經方發掘意義
深師方雖十不存一,然如射干煎者,猶可見南北朝醫家融匯釋道醫學與仲景學說的獨特思路。其組方注重:1)溫陽與滌飲並舉;2)辛燥佐以甘潤;3)重視藥物炮製與煎法。這些特點對現代呼吸系統疾病的中醫治療仍具啟示,尤適於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等屬陽虛飲停證者。

結語:考釋古方非徒事文獻,要在明其理而活其用。射干煎之價值,不僅在於補充了仲景治喘方劑譜系,更展現了南北朝醫家對經方的創造性發展。學者當透過組方表象,領悟其"溫陽化飲、標本兼顧"的核心治法,方不負古人濟世之苦心。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22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射干煎方義考釋與臨床應用芻議】

深師方之學術價值,向為醫林所重。今就【外台秘要】所載射干煎一方,試從方藥配伍、證治機理、古今應用三端詳加考釋,以闡發其精微。

一、組方配伍之精要
射干煎以射干為君(八兩),佐以紫菀、款冬各八兩,三藥相須,共奏降氣化痰、開結利咽之效。其配伍之妙,尤在"辛潤並用":細辛、乾薑(各半兩)辛開肺郁,膠飴、白蜜(共二升半)潤燥護陰;更以竹瀝滌痰,桑皮瀉肺,形成"宣肅相濟"之勢。附子半兩為反佐,既防寒涼太過,又助氣化津液。全方寒溫比例達16:3,深合"治上焦如羽"之旨,較之射干麻黃湯,更適於久咳傷津之證。

二、證候推演之管見
雖原方證闕如,然據【千金要方】載深師"治風虛勞損挾毒"之學術傾向,參合方中配伍特點,可推知當主治:①痰熱郁肺之久咳,症見咳逆上氣、喉中痰鳴;②寒飲化熱之喘證,見痰黏難咯、背冷胸悶;③肺腎兩虛之哮病,逢寒即發、痰涎壅盛。尤妙在芫花根與附子同用,暗合"激盪伏痰"之法,此深師獨特經驗所在。

三、現代應用之拓展
考胡希恕治哮喘案,取法麻黃附子細辛湯溫化寒飲,實與射干煎異曲同工。今人臨證可化裁如下:①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去附子加黃芩,仿仲景厚朴麻黃湯意;②過敏性哮喘,合玉屏風散,增益氣固表之功;③肺心病水腫,伍葶藶子、茯苓,強化瀉肺利水之效。尤須注意,原方"七上七下"煎法實為控毒取效關鍵,今用芫花根當遵古法先煎。

要之,射干煎體現了南北朝醫家"寒溫並用、攻補兼施"的組方智慧,其通過調節氣機升降、津液代謝治療肺系頑疾的思路,對現代呼吸系統疾病診療仍具重要啟示。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學者當參酌古今,不可拘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