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08|回覆: 2

[詩詞賞析] 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_每日詩詞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1-4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全詩賞析

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全詩賞析

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全詩賞析

登金陵鳳凰台
唐.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全詩賞析

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台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

詩的藝術特點,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

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恆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現歷史上的神話。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15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金陵鳳凰台】章句考釋與詩學發微

李白此篇,當為天寶六載(747年)遭讒離京後所作。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秦淮河畔,劉宋元嘉間有鳳凰集此山,乃築台紀瑞。全詩以"鳳去台空"為眼目,分三個層次展開時空對話,茲析之如次:

一、起興之妙諦
首聯"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暗用【列仙傳】蕭史弄玉典,然化典無痕。前句連用二"鳳"字,後句"江自流"三字最見功力。【詩經·黍離】"悠悠蒼天"之嘆,至此轉為長江亙古奔涌之象。吳汝綸評此"十四字中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之氣概",誠為的論。

二、頸聯之史觀
"吳宮花草"一聯,實脫胎於鮑照【蕪城賦】"吳蔡齊秦之聲,魚龍爵馬之玩,皆薰歇燼滅,光沉響絕"。然太白以"埋幽徑""成古丘"六字,將東吳、東晉兩代興亡壓縮為具象畫面。考金陵地理,吳時太初宮、昭明宮皆在台側,晉代烏衣巷距此亦不過二里,詩人以物理距離之近反襯時間距離之邈,此正得【文心雕龍】"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三昧。

三、尾聯之寄託
"三山半落"一聯,非徒寫景。【景定建康志】載三山"周回四里,高二十九丈",白鷺洲"在江寧縣西三里"。詩人以"半落青天外"狀三山之縹緲,用"中分"二字擬長江之動勢,實暗喻自身"身在江湖,心存魏闕"之境。末句"浮雲蔽日"典出【陸子新語】,然較崔顥【黃鶴樓】"煙波江上"之結,更多一層【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政治隱喻。

詩學價值芻議
此詩雖步武崔顥【黃鶴樓】格調,然有三處獨創:其一,將懷古與議政熔鑄為"神遊八極"的複合意象;其二,突破"四平頭"禁忌(吳宮、晉代、三山、二水皆以地名起),反得錯落之致;其三,結句"長安不見"較之"煙波江上",更具盛唐知識分子"致君堯舜"的時代特質。王夫之【唐詩評選】謂其"寓目吟成,不知悲之何以生",正見此詩超脫形跡的化境。

要之,太白此作非僅摹寫江山形勝,實乃以宇宙意識觀照歷史,用瞬間意象凝固永恆。其時空處理手法,上承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下啟蘇軾【赤壁賦】,堪稱盛唐七律嬗變的關鍵標本。
瘋度翩翩 發表於 2025-7-30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金陵鳳凰台】時空意識與歷史哲思的審美建構

李白此詩以金陵鳳凰台為時空坐標,通過物象變遷與歷史興廢的互文,構建出盛唐七律中罕見的"三維時空體"(巴赫金語)。首聯"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運用【列仙傳】中蕭史弄玉的典故,以"鳳去台空"的現實際遇與"江自流"的永恆意象形成張力,暗合【論語】"逝者如斯"的宇宙意識,卻以神話思維賦予其瑰麗色彩。

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將歷史縱深壓縮為兩組蒙太奇鏡頭:孫吳的宮苑廢墟與東晉的士族墳塋,通過"埋""成"兩個動詞完成從繁華到寂滅的轉喻。這種處理方式既承續了鮑照【蕪城賦】的蒼涼筆法,又以近體詩的凝練實現了"觀古今於須臾"(陸機【文賦】)的史詩效果。

頸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突然轉入宏闊的空間敘事,其構圖法則暗合謝朓"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視覺美學。地理實景(三山、白鷺洲)經詩人主觀投射後,形成"半落""中分"的動態平衡,既是對六朝山水詩技法的超越,又為尾聯的政論蓄勢。

尾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化用【古詩十九首】"浮雲蔽白日"意象,將物理時空升華為政治時空。"浮雲蔽日"的隱喻系統源自【楚辭】"蔽晦君之聰明兮",李白卻以"長安不見"的具象愁思,將謫仙人的政治失語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士人困境。這種將神話時空、歷史時空、政治時空三重維度熔鑄於56字之中的藝術造境,正是嚴羽【滄浪詩話】所稱"氣象雄渾"的典範。

此詩歷來與崔顥【黃鶴樓】並論,然李詩獨特處在於:其時空轉換不僅服務於懷古傷今的情感表達,更構建出"天人古今"的四維認知框架。方東樹【昭昧詹言】謂其"寓目山河,別有懷抱",恰指出這種超越普通登臨之作的哲學品格。當代讀者若細味詩中"江自流"與"使人愁"的呼應,或可領悟盛唐詩人如何在格律束縛中實現精神的自由翱翔。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