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5|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全集.太原早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5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太原早秋.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李白詩詞全集
太原早秋
[唐]李白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詩詞賞析:

【太原早秋】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通過對早秋自然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羈旅他鄉,時時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鄉河親人,以及渴望歸鄉的急切心情。

此詩作於公元735年(開元二十三年)秋天。這年夏季他應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半載,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故有懷歸之意。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懷鄉之作。作者雖心緒不高,而此詩格調自高,且帶邊塞詩之雄健,即所謂『健舉之至,行氣如虹』(【唐宋詩醇】)。後半反覆寫懷歸之意,意重而不覺其重,語直而不覺其直,原因在於詩人措辭設喻之新奇巧妙。


蘇井 發表於 2025-6-4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原早秋】詩學考釋與李白的邊塞鄉愁

李白此篇五言律詩,堪稱盛唐邊塞詩與羈旅懷鄉主題完美結合的典範。全詩以"歲落眾芳歇"起興,實暗合【楚辭·離騷】"惟草木之零落"的比興傳統,而"大火流"更暗用【詩經·豳風】"七月流火"的星象典故,將季節更迭與人生際遇巧妙綰合。

頷聯"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二句,其意象經營尤見匠心。"霜威"一詞源自【漢書·蘇武傳】"匈奴以為神",此處化用邊塞典故;"雲色渡河"則暗含【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的哲學意蘊。這種將邊塞風物與道家思想相融的筆法,正是李白詩風的典型特徵。明代胡應麟【詩藪】評此聯"氣象雄渾而意態飄逸",可謂的評。

頸聯轉入抒情主體,"夢繞邊城月"化用南朝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境,而"心飛故國樓"則暗含王粲【登樓賦】的鄉愁主題。李白在此創造性地將邊塞詩的壯闊與閨怨詩的婉約冶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豪中見婉"風格。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稱此聯"得建安風骨而兼六朝神韻",正指此種藝術特質。

尾聯"思歸若汾水"之喻,實脫胎於【古詩十九首】"思君令人老"的抒情傳統,然以山西地理標誌汾水為喻體,既落實了詩歌的地理空間,又使抽象情思具象化。這種"因地制象"的手法,與鮑照【蕪城賦】"邊風急兮城上寒"的寫法一脈相承。"無日不悠悠"結句,更暗用【詩經·邶風】"悠悠我思"的經典句式,使個人情感獲得深厚的文化支撐。

此詩在格律上嚴守五言律體,中二聯對仗精工卻不見斧鑿。如"霜威"對"雲色","出塞"對"渡河",既合【文心雕龍·麗辭】所謂"反對為優"的準則,又自然流暢。趙翼【甌北詩話】稱李白五律"氣象雄逸,法律精細",於此詩可見一斑。

要之,此詩將太原地域特色、邊塞軍旅氣象、道家自然觀與儒家鄉愁意識熔鑄一體,在八句四十字中完成多重意境的轉換,實為盛唐律詩的上乘之作。其價值不僅在於情感的真摯,更在於藝術表現的完美,堪稱李白早期律詩創作的典範。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7-22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原早秋】詩學考辨與李白的邊塞鄉愁

李白此篇【太原早秋】,雖列於其邊塞詩系譜之中,然實為以邊塞氣象寫鄉愁之典範。全詩八句四十字,卻暗合【文心雕龍】"以少總多"之旨,將時空轉換、物候變遷與心理活動熔鑄為一爐,誠可謂盛唐五律之圭臬。

首聯"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以【詩經·豳風】"七月流火"典故作時空定位。"大火"即心宿二星,【夏小正】載其西流為孟秋之候。李白巧借天象更迭,暗喻人生際遇之變。頷聯"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威"字見【春秋繁露】"秋氣嚴威"之說,着一"早"字,既言太原地理之北,更寓詩人感知之敏銳。此二聯實化用【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抒情傳統,而氣象更為雄渾。

頸聯"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構成精妙的空間對位。月意象承【子夜四時歌】秋歌傳統,而"繞"、"飛"二字,深得陸機【文賦】"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之神髓。尾聯"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取【論語】"逝者如斯"之象,然變孔子之哲思為太白之綺情。汾水為三晉母親河,其"悠悠"之態,正合【毛詩傳】"悠,思也"的訓詁,物我交融至此,已臻化境。

考此詩創作背景,當系開元二十三年李白北游太原未遇時作。然其價值不在紀實,而在創造性地將邊塞詩的雄健與羈旅詩的婉約冶於一爐。方東樹【昭昧詹言】謂太白詩"有天馬行空之勢",此詩前半之"霜威"、"雲色"確有邊塞風骨;而後半"夢繞"、"心飛"又轉柔婉,恰如【藝概】所云"壯語要有韻,秀語要有骨"。

至若詩中時空處理,尤見匠心。從"大火流"的宇宙時間,到"汾水"悠悠的歷史時間,再到"夢繞"的心理時間,三重維度交織,遂使尋常悲秋主題獲得哲學深度。王夫之【唐詩評選】稱其"尺幅有萬里之勢",正謂此也。

今人讀此詩,當識其雙重視野:表層是遊子悲秋的共性情愫,深層則蘊含盛唐士人"出處"困境的文化隱喻。李白以天才之筆,將個體體驗升華為永恆的詩學存在,此即嚴羽【滄浪詩話】所謂"詩而入神"的至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