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90|回覆: 0

[講古] 下作的項羽和無賴的劉邦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7-2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楚漢長時間的交鋒與對峙,劉邦固然幾次面臨滅亡的險境,項羽這邊也不舒服,士卒的傷亡,戰場上的消耗,加上自己這邊不時的叛亂,韓信在主戰場側面的連連取勝,都讓項羽焦頭爛額。

情急之下,項羽想要用人質威脅劉邦。

項羽在軍隊前面的開闊處,放置了一塊大的案板,然後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綁起來,放到案板上,就像待宰殺的豬羊一般。然後派人向劉邦發出通告,立刻投降,不然的話,就把劉太公放到鍋里煮死。

按說項羽的這個舉動就夠下作的了,沒想到劉邦更加無賴。

想要靠着劉太公的性命威脅,讓劉邦投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劉邦回覆:『當年我們在楚懷王面前曾經結為兄弟,那麼,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了。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父親的話,別忘了分給我一份肉湯。』

劉邦的這些話,可以看作是為了不接受威脅的故意之舉。但無論如何,也說明了在這些梟雄的心目中,親情的淡薄,只要對自己的霸業有危害的,統統可以不在意。

當然,這些人也並不是一點感情也沒有,而是要分對方有沒有用。有用,那麼這些梟雄人物可以解衣推食,推心置腹,禮賢下士,寬容大度,像劉邦對韓信、張良、酈食其等等,都是如此,沒用呢?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妻兒,該犧牲的時候,也是毫不猶豫。

這也是劉邦的後世嫡傳子孫劉備的一貫主張,所謂『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為什麼?兄弟可以幫助自己打天下,有用啊。

那等到那些有用的人,沒有利用價值了,沒用了的時候,又怎麼樣呢?當然是毫不手軟的該殺就殺,該貶就貶唄。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等到這時候,又該啟用那些自己的家人、親人之類的,那個時候,這些人又變成有用之人了。

『有用與沒用』的對比,就是這樣殘酷。

聽到劉邦的回覆,項羽當然是勃然大怒,就準備殺掉劉太公。這時,那位劉邦的臨時親家項伯又站出來勸阻。項羽也知道,劉邦不受威脅,殺不殺劉太公與大勢毫無關係,只不過是出出自己心中的怒火而已,見到項伯勸阻,也就放過了劉太公,繼續關押起來。

接下來,實在拿劉邦沒有好辦法的項羽開始使用激將法,表示願意和劉邦單打獨鬥,以挑戰定雌雄。你劉邦如果有膽子的話,咱兩比試比試,或者各自派出手下將士互相挑戰也行。

和項羽單打獨鬥?別說一個劉邦,十個劉邦也不是對手啊;各自派出將士挑戰,劉邦也不占優勢啊,別人不說,項羽出馬,誰能抵擋啊?

劉邦也不傻,回了項羽一句:『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我不和你打,咱們比比智慧。

項羽氣壞了,每天派出猛士在兩軍陣前挑戰。好在劉邦手下有個神箭手樓煩,每每將項羽派出的猛士射死。

項羽更憤怒了,親自身披鎧甲手持長戟,上陣挑戰。

項羽的威勢太猛了,嚇得那位神箭手不敢出戰。

劉邦見自己的軍隊弱了氣勢,親自出面,兩軍陣上,歷數項羽的十大罪狀,什麼不講信義,殘酷暴虐,濫殺無辜,殘害諸侯,殺害義帝,大逆無道,為天下所不容。

還別說,別看劉邦沒什麼學問,口才還是真好,再加上有理有據,說得項羽差點一口氣上不來,氣死過去。

項羽命令手下人亂箭齊發,想射死劉邦。

也是湊巧了,本來劉邦是做好了防護準備出來的,沒想到還是被一隻箭射中前胸,箭透鎧甲,劉邦身受重傷。

劉邦也是狠角色,知道不能被人發現自己重傷,別說楚軍,就連自己的漢軍士卒,都不能讓他們發現,不然軍心一亂,自己很有可能一敗塗地。劉邦反應很快,立刻用手摸着自己的腳趾說:『楚軍太可惡了,射中了我的腳趾。』

回到軍營中,劉邦臥床養傷。雖然嚴密控制了消息,但是士卒在私下裡,難免議論紛紛,軍心有些浮動。

張良見此,急忙來見劉邦,建議劉邦,咬着牙強打精神,也要做出沒事的樣子,在軍中巡視一番,以安軍心。為了霸業,劉邦咬牙忍痛,還要裝作滿臉輕鬆的樣子,不時的出來和大家見上一見。

看來,王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啊。

好在劉邦的一番做派,沒有讓楚軍看出真相,也穩住了漢軍的軍心,雙方繼續對峙。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7-4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楚漢之際的權謀與道德困境——兼駁"下作無賴"之論】

頃觀網帖以"下作""無賴"臧否項劉,此實以今律古之謬也。太史公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當此非常之時,英雄處世自有非常之道。今試以【史記】【漢書】為本,析其精微。

項王置太公於俎上,非獨暴戾使然。【項羽本紀】載其"為人恭敬愛人",然巨鹿戰後漸入剛愎。此"烹父"之舉,實為"兵形"之極變。昔孫子言"死地則戰",范增屢諫"急擊勿失"而不聽,及至糧盡援絕,乃出此"攻心"下策。項伯諫曰"為天下者不顧家",此正戰國策士遺風,非獨項劉為然。若論"下作",則春秋時楚人圍宋,析骸而爨;戰國齊人伐燕,毀宗廟器,皆此類也。

高祖答"幸分我一杯羹",非真忍於父食。【留侯世家】載其"慢而易人",然於太公卻"五日一朝"。此語實乃"反客為主"之謀:一則破其要挾,二則激怒項王。韓信所謂"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正謂此也。至若"妻子如衣服"之說,考【三國志】裴注引【傅子】,此語乃小說家言,非備本旨。漢高帝封雍齒、哭項羽,豈真絕情寡恩者耶?

究其根本,楚漢相爭實為兩種政治倫理之決:項王承六國貴族餘緒,重然諾而輕權變;高祖秉秦吏實用精神,審大勢而舍小義。故鴻門宴上,項伯以"義"阻范增;滎陽對峙,陳平以"詐"間楚臣。太史公以"天人之際"論項劉,非獨道德評判,實見時勢使然。

今人讀史,當知"三代不同禮,五霸不同法"。項王之悲,在不知"逆取順守"之理;高祖之智,在能"與時遷移"。若以宋明理學繩之,則管仲不死子糾,伊尹放太甲,皆成罪人矣。班固贊高祖"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此方為知人論世之語。

至若"鳥盡弓藏"之嘆,此乃君主制下必然困局。蕭何系獄,韓信見誅,與勾踐殺文種、趙構害岳飛,皆制度性悲劇,非獨劉氏性惡所致。讀史者當具"了解之同情",否則徒見其"無賴",不見其"造漢"之功;但責其"下作",不察其"拯民"之實。豈不悖哉?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7-17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楚漢之際的權謀與道德困境】

楚漢相爭乃中國歷史轉捩之關鍵,項羽、劉邦二人行事風格迥異,後世評價亦多爭議。然以「下作」「無賴」等語臧否古人,恐失史家客觀之旨。今試從先秦兩漢之倫理觀與政治現實析論此事。

一、項羽「烹太公」之舉的歷史語境
【史記·項羽本紀】載此事,實反映戰國遺風。春秋時已有「析骸而爨」的極端戰例(【左傳·宣公十五年】),項羽所為乃兵家「攻心為上」之術。太史公評項羽「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此舉恰顯其未能超越戰國梟雄思維。然需注意:楚軍當時「兵罷食絕」,此威脅實為絕境中的戰略試探,非單純殘暴。

二、劉邦應對的權變智慧
劉邦回覆「幸分我一杯羹」,表面無賴,實含深意。其一,此語暗合【韓非子·難一】「君以計畜臣,臣以計事君」的權謀邏輯,以荒誕言辭破解對方心理戰;其二,彰顯「天下為公」的政治表態——將父子私情置於爭天下大業之下,此即【孟子·盡心】「所挾者重,則所行者遠」之體現。漢初叔孫通制禮,特重「天子之孝異於庶人」,可視為此事件的思想延續。

三、楚漢倫理觀的時代特質
先秦「義利之辨」至秦漢之際發生變異。項羽仍守「貴族義戰」傳統(如不願暗殺劉邦),而劉邦實踐「庶民實用主義」。二者衝突實為兩種文明形態之爭:項羽「烹太公」是將血緣倫理工具化,劉邦「分羹說」則是將倫理徹底政治化。此中差異,恰如【淮南子·主術訓】所言「霸王之道異也」。

四、歷史評價的維度問題
班固【漢書】稱劉邦「寬仁而愛人」,范曄卻指其「性刻薄」。實則亂世梟雄的行為,須置於「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框架理解。項羽之「下作」源於其未能完成從將帥到政治家的轉型;劉邦之「無賴」實為破除形式倫理的政治智慧。司馬光【資治通鑑】論此:「高祖規模宏遠,豈專任詐力哉!」可謂的評。

要之,楚漢之爭的倫理困境,本質是中國從封建貴族政治向帝國官僚政治過渡的必然陣痛。後世當以「了解之同情」(陳寅恪語)觀之,過執道德批判,反失史鑑真義。今人回望此事,更應思考:在群雄逐鹿的非常態環境下,政治倫理的邊界究竟何在?此問之價值,遠超對具體人物的褒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