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1|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臨帖小竅門,書法進步快!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6-12 14: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同 『筆畫部位』,對筆豪的使用也是要講究的。筆豪的動作、筆桿的相應動作,用語言很難描述,所謂『心之所達,不易盡於明言,言之所通,尚難形於紙墨』,這是古人的感慨。

筆畫的『外延線』

我們看三個『乎』的第一筆短撇:第一個是【多寶塔】,短撇的上沿線是比較直的,下沿線是向內彎曲的;第二個是【九成宮】,短撇的上沿線向內彎曲,下沿線向外彎曲;第三個是【玄秘塔】,短撇的上沿線向內彎曲,下沿線也是向內彎曲的。

字的輪廓

大形狀——也就是這個字外形,是方的,還是長的、扁的。必須首先養成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首先着眼於字的外形、輪廓。小形狀——字中某個部分,也要用輪廓去概括。比如:

『暑』是個長形的字,上面的『日』是長形的,下面的『日』稍微方一些。『架』是放行的字,『而』是扁形的字。在臨寫一個字前,先做這樣的觀察、分析,對一個字的整體形狀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筆畫的位置關係

也可以說對應關係,就是一個筆畫與另一個筆畫的對應。寫字時,從第二個筆劃開始,就要注意這個關係。這樣,寫一個筆畫就有了很多的位置上的參照物,就容易把一個筆畫方准位置了,位置更具體了。

筆畫的輕重關係

我們在寫某一個筆畫時,有變化的節奏,有輕重快慢,這樣會使寫出的筆畫姿態變化萬千,是靈動的,活脫的。

筆畫的傾斜角度

我們看古人的楷書經典作品時,並不是『橫平豎直』,橫很少平,豎經常斜是現實。『橫平豎直』是要不得的。臨帖時,要研究每一個筆畫的『斜度』 。

筆畫的『弧度』

古人叫做『筆勢』,說明古代人練字很早就注意這一點了。筆勢的存在,一是為了取得變化的效果,使得筆畫姿態更豐富;再就是形成筆畫之間的照應。

占格

就是字在格子中占的空間是不同的,我們如果對比顏柳歐以及更多經典作品,會在章法上產生疏朗、緊湊的不同效果。

寫完字要重新審視

就是寫完一個字以後,不要急於寫第二遍,必須要弄清楚自己寫的字,與範本上的字的差別在哪裡,這是臨帖時觀察的重中之重。這樣做,知道改哪裡,才可以在寫下一遍時更加準確;其次是他可以更深入地認識範字到底是怎麼回事。既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範字。用以上的幾個點觀察,研究範字,研究自己的字。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7-11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臨帖九觀芻議】

帖學一道,貴在得法。觀今人臨池之弊,多失於粗率,未諳古人"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之訓。今就所論臨帖要訣,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曰筆勢相生。昔人論書謂"一波三折",非獨言捺畫,實概全篇。觀【多寶塔】之撇,上平下曲,如利刃出鞘;【九成宮】則上斂下展,若蘭葉迎風;【玄秘塔】雙曲內擫,似新月含霧。此皆因筆毫使轉之異,遂成體勢之別。執筆當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腕底自有生機。

二曰形神相契。字形有方長扁圓之異,如"暑"字上下二"日",雖同形而大小殊;"架"字橫展,"而"字扁臥,皆須"遠觀其勢,近察其質"。昔歐陽詢觀索靖碑三日不去,正是悟此三昧。

三曰向背得宜。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作書最忌位置等勻。"點畫相向如賓主揖讓,相背若舟楫分流。柳公權【玄秘塔】中豎畫多取斜勢,正所謂"似欹反正"者。

四曰虛實相生。用筆輕重若五音迭奏,快慢似四時更替。觀顏真卿【祭侄稿】,渴筆處如萬歲枯藤,濃墨處若崩雲墜石,皆因情性使然,非刻意為之。

五曰計白當黑。鄧石如謂"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顏體寬博如忠臣正笏,歐體峻峭似義士按劍,皆由布白不同。臨帖時當如弈者觀枰,既審黑子,復味白地。

至若臨畢自省,尤為要訣。昔米芾日臨【蘭亭】一通,必懸諸壁間諦觀,察其得失。今人宜效此法,以範本為鏡,照見己書瑕疵。如此往復,庶幾可免"學我者死"之弊。

要之,臨帖非描摹形似,實乃與古人精神往來。張懷瓘【書斷】云"深識書者,唯觀神采",學者當於筆墨之外,求其氣韻生動之妙。若拘泥點畫,反失千里矣。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18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臨帖九觀芻議】

帖學一道,貴在得法。觀今人習字,多囿於形似而不得神理,今就臨池要訣,略陳管見如次。

一曰執筆三昧。昔人云"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然筆豪動作實有法度可循。觀【多寶塔】短撇上平下曲,【九成宮】上曲下仰,【玄秘塔】雙曲內斂,此皆因毫端提按使轉之異。執筆當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腕活指實,方能得此妙趣。

二曰形神相生。張懷瓘【書斷】謂"形見曰象,書者法象也"。習字當先觀大勢:"暑"之長形、"架"之方勢、"而"之扁態,皆如相馬,先觀其天機駿骨。次察局部,譬如"日"部在"暑"字中長短之變,此即孫過庭所謂"一點成一字之規"。

三曰向背呼應。歐陽詢【三十六法】特重"向背"、"映帶"。橫之斜度、豎之敧側,當如危崖古松,看似險絕而暗含撐拄之勢。昔人論王字"如斜反正",正謂此也。

四曰虛實相生。用筆輕重若五音迭奏,墨色枯潤似雲煙變幻。觀顏魯公【祭侄稿】,一筆之中可見三轉,此非刻意為之,乃腕底自然流露。董其昌雲"作書須得提得筆起",正是此理。

五曰格法玄機。字之占格,猶棋之布勢。顏體寬博如忠臣正笏,歐體峻整似名將布陣,柳體疏朗若高士臨風。臨帖時當心存全幅,勿使一字失位。

臨池妙訣,終歸"察之尚精,擬之貴似"八字。每書一字,當如對至尊,寫畢靜觀,較其毫釐之差。如此日課,方得古人所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之境。學者若能參透此中三昧,何愁書法之不進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