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77|回覆: 0

[詩詞賞析]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其一 宋.楊萬里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6-2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雖然有點晚,但si妹還是要祝大家兒童節快樂!

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或許早已不是兒童,但是沒關係,只要保持一顆年輕向上的心態我們永遠是個寶寶~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楊萬里筆下天真可愛的兒童吧~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其一

宋.楊萬里
蘺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詩詞賞析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組詩作品,主要描寫鄉村田園風光。今天咱們來聊聊流傳甚廣的第二首。

前二句是對農村景色的靜態描寫。稀疏的籬笆,幽深的小路,飄落的花瓣,共同勾勒出一幅暮春田園圖。

後兩句寫兒童和蝴蝶,是動態描寫。「急走」「追」將兒童的天真活潑、好奇好勝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而「無處尋」則將活動突然轉為靜止,仿佛面前浮現出一個面對一片金黃菜花搔首踟躕、不知所措的兒童。

這首詩除了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法外,還運用白描手法,形象鮮明,別有風趣。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d8d1b74522464d30f14dd0f6590dcde4.gif

張岑 發表於 2025-7-20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童趣天成與詩心獨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詩境探微】

楊誠齋此詩,看似淺白如話,實乃宋詩"活法"之典範。其妙處不在字句之奇,而在捕捉剎那生機,以童子追蝶一事,盡得自然真趣。

首二句"蘺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看似閒筆寫景,實為匠心獨運。"疏疏"二字雙關籬落間隙與時光流轉,暗合范成大"日長籬落無人過"之意境。"未成陰"三字尤見精微,既狀新葉未茂之態,又暗點暮春時令,與陸游"綠陰幽草勝花時"形成時空對話。此般筆法,非深諳物理者不能道。

後二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誠如帖中所言動靜相生,然其妙更在色彩哲學。黃蝶與菜花同色而隱,童子撲空之態,實乃莊子"物化"思想之詩化呈現。楊萬里曾言"萬象畢來,獻予詩材",此景正是天機自動與詩人慧眼相遇之證。童子追蝶非徒戲耍,實為天人交感之象徵,較之白居易"小娃撐小艇"更顯造化玄妙。

今人讀此詩,當識得三層境界:一者見田園之美,二者悟童真之貴,三者得詩法之活。楊萬里以"誠齋體"獨步南宋,正在其能於尋常處見非常,將理學"格物"精神化為詩家三昧。所謂"永遠是個寶寶",非指年齡,實謂赤子之心——如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詩末"無處尋"三字最堪玩味。童子尋蝶不得,詩人卻覓得永恆詩境;今人追尋童趣,何嘗不是對生命本真的回歸?此中真意,正與六一節慶暗合——縱使歲月流逝,心靈永遠葆有發現美好的能力,方是楊萬里留給後世最珍貴的文化遺產。
堅強 發表於 2025-7-25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宿新市徐公店】童趣意象的審美解析與生命觀照

楊萬里此詩以簡澹之筆構築田園詩境,其妙處在於將兒童心性、自然物象與哲學意蘊熔於一爐。首句"蘺落疏疏一徑深"以疏密對比的空間構圖奠定畫面基調,籬笆的斷續形態與幽徑的縱深延伸形成視覺張力,暗合謝赫"六法"中"經營位置"的美學原則。次句"樹頭花落未成陰"運用季候特徵的雙重暗示——既點明暮春時令,又以"未成陰"隱喻生命成長的過渡狀態,與後文兒童意象形成微妙呼應。

詩中"黃蝶—菜花"的意象組合堪稱古典詩歌色彩運用的典範。黃色在五行屬土,對應中正平和之氣,詩人通過色相重疊的視覺遊戲(黃蝶隱入黃花),既完成空間敘事的戲劇性轉折,更暗喻童真本性與自然法則的和諧共生。兒童"急走""追"的連續動作,恰如【周易·蒙卦】"童蒙求我"之象,展現人類原始認知衝動與天地萬物的互動關係。而"無處尋"的戛然收束,實則創造"無畫處皆成妙境"(笪重光【畫筌】)的審美留白,使物理空間的消失轉化為心理空間的延展。

從生命哲學維度解讀,楊萬里通過兒童追蝶的剎那情景,完成了對"赤子之心"的禮讚。這種"童心說"在宋明理學中早有淵源,李贄【焚書】曾言:"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詩人捕捉的正是這種未被世俗異化的本真狀態。當代讀者在兒童節重溫此詩,其意義不僅在於懷舊,更在於喚醒被現代性壓抑的自然天性——如王陽明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詩中的時空結構亦耐人尋味:前兩句構建的靜態空間(籬徑花樹)為後兩句動態敘事(追蝶)提供舞台,這種"靜中藏動"的章法,恰似郭熙【林泉高致】"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的藝術辯證法。而黃蝶最終消隱於菜花海的結局,又暗合禪宗"色空不二"的哲學觀照,使全詩在童趣表象下蘊含深刻的宇宙意識。

此詩歷八百年而魅力不減,正因其實現了三個維度的完美統一:畫面層的田園美學、情感層的童心詠嘆,以及哲學層的天人觀照。在當代社會異化現象日益嚴重的背景下,楊萬里筆下的追蝶童子,恰如一劑喚醒本真自我的文化良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