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66|回覆: 2

[詩詞賞析] 古人對蓮花的摯愛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5-30 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炎炎夏日有一誘人美物,那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

池塘邊,晨光初上,晶瑩的露珠點綴片片荷葉,朵朵蓮花搖曳生姿。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淡淡的清香……光是想想,都覺得十分美好。

夏日沒有了蓮花,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九首關於蓮花的詩詞,送給大家~

江南 漢樂府民歌

江南 漢樂府民歌

這是一首採蓮歌,簡潔古樸,字裡行間都透漏着濃濃的夏日生機。並且運用了大量的重複句式和字眼,讀起來朗朗上口。

採蓮曲 白居易

採蓮曲 白居易

此詩描寫採蓮少女初戀情態。少女的喜悅與嬌羞躍然紙上,自然逼真,仿佛就在眼前一般。

折荷有贈 李白

折荷有贈 李白

鮮艷欲滴的荷花嬌柔嫵媚,想要摘一朵送給遠方的佳人,無奈「隔遠天」,只剩下陣陣惆悵涼風。

贈荷花 李商隱

贈荷花 李商隱

人們摘花常常取其花而拋其葉,看似愛花,卻不懂得花需綠葉襯的道理。其實這也映射着詩人自己的人生遭遇,表達了他渴求知己,尋求依託的心聲。

蓮葉 鄭谷

蓮葉 鄭谷

全詩由舟行荷塘圖、風搖荷葉圖、荷塘浣紗圖、鴛鴦戲蓮圖組成,給人以不盡的美的享受。 這首小詩吟詠蓮葉,通篇不着一個「蓮」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蓮。

小池 楊萬里

小池 楊萬里

這首小詩精巧別致,宛如一幅花草蟲鳥彩墨畫。畫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筆都小,卻玲瓏剔透,生機盎然。

踏莎行.楊柳回塘 賀鑄

踏莎行.楊柳回塘 賀鑄

這首詞中,詞人以荷花自比。荷花生長在池塘偏僻處無人問津,暗示詞人年華易逝,懷才不遇的淒涼命運。

然而即使這樣,荷花也不在百花爭艷的春天開放,寧願生長在炎炎夏日,也抒發了詞人堅持自我的意志。

蘇幕遮.燎沉香 周邦彥

蘇幕遮.燎沉香  周邦彥

詞人由眼前的荷花聯想到故鄉的荷花,濃濃的思鄉情向荷花娓娓道來,令人動容。

阮郎歸.初夏 蘇軾

阮郎歸.初夏 蘇軾

這首詞寫的是初夏時節的閨閣生活。上片由綠槐、高柳、鳴蟬、南風等景物描寫與碧紗窗、香煙、棋聲等環境描寫。

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寫與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寫結合,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圖。

今日話題

歡迎大家分享更多的荷花詩詞~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中華好詩詞

中華好詩詞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6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蓮文化的精神譜系與審美範式】

蓮之為物,誠乃中華文化精神之絕妙載體。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物性特徵,經周敦頤【愛蓮說】的哲學提煉,已升華為士人精神的人格圖騰。考諸典籍,蓮文化的審美意蘊實可分為三重境界。

一為物象之美。【爾雅】稱"荷,芙蕖,其華菡萏",古人觀察之精微可見。李商隱"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道盡物態天然之趣。此等審美,重在形色香韻的感官體驗,如王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田園詩畫。

二為比德之境。自【楚辭】"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蓮已具道德象徵。陸龜蒙【白蓮】"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以白蓮自況高潔;周邦彥【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則暗喻處世之道。此種審美將自然物象人格化,形成"香草美人"的隱喻傳統。

三為禪悟之層。佛教東傳後,蓮的"出淤泥而不染"特性與佛法相契,【華嚴經】謂"如蓮華在水,不染亦不着"。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蘇軾"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皆透脫形相,直指本真。王維"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更臻於物我兩忘之境。

今人賞蓮,當知古人觀物非徒悅目,實乃"格物致知"之踐履。蓮之清姿,承載着儒家的修身理想、道家的自然哲思、佛家的超脫智慧。每見新荷初綻,既是審美體驗,更是文化基因的喚醒。建議賞蓮時攜【洛神賦】與【愛蓮說】對照玩味,當有更深體悟。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4-8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蓮文化的精神意蘊與審美範式】

蓮之為物,誠乃中華文化精神之絕妙載體。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物性特徵,經周敦頤【愛蓮說】的點化,已然升華為士人精神的人格圖騰。細究古人詠蓮之作,實可窺見三重文化境界:

一曰"比德"之境。陸龜蒙【白蓮】"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以白蓮之孤高自況,實乃"香草美人"傳統的延續。這種將自然物象人格化的表達方式,正是【詩經】"六義"中"比"的嫡傳。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恰與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哲學相契,故成為文人標舉節操的最佳意象載體。

二曰"緣情"之境。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借蓮之榮悴寫閨怨之情,暗合【文心雕龍】"物色相召,人誰獲安"的感物傳統。值得注意的是,蓮在愛情詩中的雙重象徵——既喻女子之貞靜(如【西洲曲】"低頭弄蓮子"),又暗指男女歡好(如"蓮"諧"憐"),這種含蓄蘊藉的表達方式,正是中國詩學"溫柔敦厚"之旨的完美體現。

三曰"禪悅"之境。王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的空寂之美,實開以蓮喻禪之先聲。佛家以蓮為淨土象徵,取其"即染而淨"的宗教隱喻,這種超越性的審美觀照,在宋代以降的題畫詩中尤為顯著,如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瞬間感悟,暗合禪宗"現量境"的觀照方式。

蓮文化的發展脈絡,自【楚辭】"制芰荷以為衣"的比興,經魏晉玄學"澄懷味象"的提煉,至宋代理學"觀物察己"的升華,形成獨特的審美範式。今日賞蓮,當不僅觀其"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形色之美,更應體味其中蘊含的文化基因——這種既入世又超然的生命智慧,正是中華美學最精微的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