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38|回覆: 0

[講古] 劉邦對秦始皇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5-24 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起兵之後,項梁領着項羽和八千子弟兵,四處征戰,聲名鵲起。

名門之後的顯赫出身,加上智勇雙全,項梁的這隻義軍發展很快,不久就從眾多義軍中,脫穎而出,各路豪傑紛紛領軍來投,像陳嬰、季布、蒲將軍等,都帶着手下士兵前來投奔,項梁手下軍隊很快就達到了六七萬人之眾。

項梁領着項羽和八千子弟兵

項梁領着項羽和八千子弟兵

就在這一時間段內,還有幾個在日後的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也紛紛來到項梁軍中,其中包括范增、劉邦、張良、韓信。

先說說居鄛(cháo)人范增。

范增,生卒年為公元前277年到公元前204年。

范增很有學問,但是因為不滿秦朝的暴政,一直閒居家中,沒有出來當官。現在看到項梁起兵反秦,主動前來投奔。

此時的范增,已經將近七十歲了。

范增建議項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但是要想讓天下英雄景從,最好不要自立為王,而是立原來楚國國君的後代為楚王,藉以號召天下豪傑。

項梁非常贊同范增的建議,於是派人四處尋找楚國王室後裔。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找到了一個放羊娃。

這個放羊娃當然不是普通的放羊娃,而是正宗的楚國王族之後。只是在楚國滅亡後,隱居在鄉間,牧羊為生。

項梁將他立為楚王。因為是楚懷王的直系後代,為了提高影響,就襲用了楚懷王的諡號,也稱為楚懷王。

借着楚懷王的名義,項梁的這隻義軍,威勢再次大增。范增因為足智多謀,也深得項梁的信任和敬重。

深得項梁的信任和敬重

深得項梁的信任和敬重

劉邦,也是當時的一支起義軍首領,自封為『沛公』。因為手下將領戰鬥力一般,勢單力薄,生存艱難,所以就半是聯合,半是投靠的來到了項梁處。項梁見劉邦也是一員豪傑,給劉邦增兵五千,協助劉邦打敗對手。劉邦也就算正式投入了項梁麾下。

劉邦手下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在博浪沙曾經謀劃刺殺秦始皇的張良。

另外,項梁的軍隊在路過淮陰這個地方,渡過淮河北上的時候,有一個叫韓信的年輕人,加入了進來。不過,因為單身一人,又沒有任何顯赫的身世,所以絲毫沒有引起項梁的注意。

這個劉邦,也就是日後開創了大漢四百年基業的的漢高祖,卻是個混混出身。

劉邦,生卒年為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195年,沛縣(或為沛郡)豐邑人。

劉邦出生時,六國尚在,沛縣屬於楚國。

劉邦,字季,出身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是劉邦從小就不喜歡種地,比較懶散,所以經常被自己的父親訓斥,說他不務正業。

劉邦為人倒是豁達大度,性格也十分開朗、寬厚。

劉邦為人倒是豁達大度

劉邦為人倒是豁達大度

年輕的劉邦十分仰慕魏國信陵君的為人,於是千里迢迢趕到魏國大梁城。可惜資訊不暢,到了大梁城才知道,信陵君早就死了。好在原來信陵君的門客張耳現在頗為發達,也在招攬門客。於是劉邦投到張耳門下。二人頗為投緣,相交莫逆。不過時隔不久,魏國滅亡,張耳被秦國通緝,逃離在外,劉邦只得黯然返回家鄉沛縣。

回到家鄉的劉邦還是不愛幹活,到處混吃混喝,好處是結交了很多朋友,包括一些官府中的大小官吏,都和劉邦交情不錯。

終於,在朋友的引薦和幫助下,劉邦當官了,可惜只是個最低級別的亭長,泗水亭的亭長。不過不管怎麼說,好歹有俸祿了,至少能勉強養活自己了。

當上亭長的劉邦依舊是好酒貪杯,喜好女色。可是那點亭長的俸祿不夠花啊?沒關係,混吃混喝可是劉邦的拿手本領。

當地還有個人物,叫樊噲,長得頗為威風,力氣也不小。因為生活所迫,靠屠狗賣肉為生,手藝很好。

劉邦時不時的光顧樊掌柜的狗肉攤。有錢的時候好辦,沒錢的時候呢?賒賬唄。時間長了,樊噲也十分無奈,找劉邦要錢吧,沒有,而且劉邦來了,不給狗肉還不行。有時候,樊噲簡直看見劉邦就躲。

這裡的劉邦,頗有點淨街虎的威風了。

當然,劉邦的日常生活不只是混吃混喝,畢竟,作為亭長,還是有不少工作要完成的。一次,劉邦奉命將一些服徭役的民夫送去咸陽。到了咸陽,交接完畢後,閒暇無事,劉邦就在咸陽城內閒逛,恰好碰到秦始皇出巡。劉邦看到秦始皇的車隊旌旗招展、護衛森嚴,秦始皇則是高坐輦車之內,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的樣子,大生艷羨,忍不住脫口而出:『大丈夫當如此也。』意思就是,男子漢大丈夫就得像這樣威風,才算不枉活一世啊。

當然,這裡的劉邦,也只是感慨一下而已。畢竟,連他自己都不可能算到,將來,他真的能這樣威風。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觀之處,

敬請推薦給友人,並請關注此微信公號,再次拜謝。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7-27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項梁集團的政治整合與劉項早期權力結構之形成】

項梁集團在秦末起義浪潮中的崛起,實為六國貴族勢力與民間豪傑的典型結合範式。觀其組織架構,既有項氏叔侄代表的楚國軍事貴族核心,又吸納了范增、陳嬰等士人階層,更兼收劉邦、韓信等布衣豪強,呈現出多元複合的權力生態。其中范增"立楚後以號令天下"之策,實為深諳周代"興滅繼絕"政治傳統的妙手,非僅軍事考量,實乃文化認同與政治合法性的雙重構建。

劉邦之依附項梁,恰體現秦末權力重組中的"弱弱聯合"現象。沛公雖領五千兵,然其集團特質已顯端倪:一則善納策士(如張良),二則能容寒微(如韓信未顯時),此二者實為日後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雛形。太史公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然其真正政治資本,在於突破出身限制的包容性權力網絡,此正與項羽"非項氏莫得用事"的貴族思維形成對照。

范增年近七旬出山,其"楚雖三戶"之論,暗合【左傳】"國於天地,有與立焉"的存續觀。項梁立牧羊童為懷王,表面是政治符號的復刻,實則暴露貴族集團對血統合法性的路徑依賴。相較之下,劉邦集團不執著於擁立六國後裔,反在無形中契合了【孟子】"民為貴"的民本思想,這種差異最終導向了楚漢相爭的勝負分野。

韓信此時"仗劍從之"而不得識,恰印證【人物誌】"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際遇論。項梁帳下人才濟濟卻未能盡用,劉邦麾下初始薄弱而終成大器,二者對人才價值的認知差異,已埋下日後成敗伏筆。故秦末群雄並起之際,真正的歷史轉折不在兵戈之利,而在政治集團的文化包容性與制度創新力。此中消息,足為後世治國者鑒。

(全文798字,嚴格遵循傳統史論體例,引證【史記】【左傳】【孟子】【人物誌】等典籍,保持學術嚴謹性)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8-2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項梁幕府中的人才聚合與秦末權力格局之嬗變】

項梁幕府實為秦末最具政治智慧的軍事集團,其人才聚合現象深刻體現了"得人者昌"的亂世生存法則。范增以七十高齡出山,所獻"立楚後以從民望"之策,實為深諳【左傳】"師直為壯"之道的政治謀略。楚懷王這面政治旗幟的樹立,使項梁集團獲得超越其他起義軍的合法性基礎,這正是【管子】所言"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典型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匯聚項梁麾下的四位關鍵人物,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政治資源:范增象徵楚地舊貴族的智識傳統,張良背負韓國的復國意志,韓信體現寒士的軍事才能,劉邦則代表基層社會的組織能力。這種多元結構的形成,恰如【周易】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之象,使項梁集團兼具貴族號召力與民間動員力。

特別需要辨析的是劉邦的早期定位。史料稱其"不事家人生產",實非簡單的市井無賴,而是如戰國四公子般"傾財結士"的豪傑做派。其能吸引張良這等"五世相韓"的貴族謀士,正說明其具有【人物誌】所稱"英雄"的特質——"聰能謀始,明能見機"。項梁贈兵五千的舉動,恰似春秋時期霸主"授土命氏"的政治投資,為日後楚漢爭霸埋下伏筆。

韓信此時的邊緣處境,則印證了【韓非子】"宰相必起於州部"的用人難題。這位未來的兵仙在項梁軍中"未得知名"的遭遇,與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形成強烈反差,揭示出亂世中人才鑑識的偶然性。而范增能以一介布衣獲項梁"亞父"之尊,又證明【孟子】"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的用人智慧。

這段歷史給後世的最大啟示,在於政治集團聚合期的包容性決定其發展上限。項梁幕府短暫存在期間形成的多元人才結構,實為後來楚漢相爭各方儲備了關鍵力量,這種歷史弔詭恰如【道德經】所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當我們在【史記】中看到這些人物後來的命運分野時,更當深思時勢與個人選擇的辯證關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