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14|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教你寫毛筆字的第一筆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13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起筆的角度,單獨起筆時,與書家的習慣有關,連續書寫時,與上一筆行筆走向有關。

所以,分析、掌握一個具體點畫起筆的角度,一定要把這個點畫,放在一個連續書寫動作過程中進行考慮和定位。如此,才能準確掌握筆鋒空中的走向,以及入紙的角度。

大師們的書法,在每一個點畫的起筆上都很清楚且豐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先分析到位,再去臨摹,然後調整,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大師的技法我們就學到手了。

01『點』畫起筆角度舉例

01『點』畫起筆角度舉例

01『點』畫起筆角度舉例

每一個點畫的起筆上都很清楚且豐富

每一個點畫的起筆上都很清楚且豐富

先分析到位,再去臨摹

先分析到位,再去臨摹

02『橫』畫起筆角度舉例

『橫』畫起筆角度舉例

『橫』畫起筆角度舉例

左上方45度左右起筆

左上方45度左右起筆

右上方60度左右起筆

右上方60度左右起筆

03『豎』畫起筆角度舉例

『豎』畫起筆角度舉例

『豎』畫起筆角度舉例

豎畫左上45度起筆

豎畫左上45度起筆

豎畫左上60度起

豎畫左上60度起

04『撇』畫起筆角度舉例

『撇』畫起筆角度舉例

『撇』畫起筆角度舉例

撇畫左上45度起筆

撇畫左上45度起筆

撇畫左下30度左右起筆

撇畫左下30度左右起筆

撇畫左上30度左右起筆

撇畫左上30度左右起筆

05『捺』 畫起筆角度舉例

『捺』 畫起筆角度舉例

『捺』 畫起筆角度舉例

捺畫左上20度左右起筆

捺畫左上20度左右起筆

萬叫 發表於 2025-6-25 11:5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法三昧——起筆要義芻議】

休竹客君所論起筆角度之要旨,誠得書道肯綮。昔人云"一點成一字之規",起筆實為筆法機樞所在。今不揣譾陋,試以歷代書論為綱,補綴數言以闡其奧。

一、空中取勢與"逆入平出"
衛夫人【筆陣圖】言"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此"力"非蠻力,實為筆鋒凌空蓄勢之能。觀晉唐墨跡,凡起筆處必有"鷹望鵬逝"之姿,鋒杪未着紙而意態已成。如"點"畫起筆,當取"高峰墜石"之勢,先逆鋒蓄力,後迅疾落紙,此即董其昌所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之妙。

二、筆勢連貫與"形斷意連"
休君言連續書寫之理,正合孫過庭"使轉"之說。試觀【蘭亭序】"之"字橫畫起筆,皆承上字末筆回鋒之勢,如"絲縈發綰",此非孤立可得。昔年觀啟功先生示範,尤重"寫完一字,筆鋒已在下一字起筆處"的空中連貫,恰如太極拳之"勢勢相承"。

三、角度辯證與"因勢生形"
所列五體起筆圖示,當參以姜夔【續書譜】"方圓變化"之說。橫畫起筆非止45度定式,智永【千字文】多取側鋒切入,顏魯公則善用篆籀藏鋒。譬如"捺"畫起筆,歐陽詢取峭拔之勢,而蘇軾偏取臥鋒,皆因整體章法而生變異。學者當如黃庭堅"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切忌刻舟求劍。

四、筆墨相發與"錐畫沙"喻
起筆角度更需與紙墨相諧。生宣滲墨,宜取疾勢;熟紙光滑,可作徐行。昔年溥心畬先生示余:"筆鋒着紙如蜻蜓點水,墨色自現三層。"此中輕重緩急,非圖表可盡,須以"屋漏痕""折釵股"諸法反覆體味。

習書之道,貴在得法而後忘法。起筆雖為小節,然"毫髮死生",學者當以永字八法為基,參以墨跡真髓,終臻"心忘於筆,手忘於書"之境。倘能於休君所示圖例外,更觀【祭侄稿】之悲憤用筆、【寒食帖】之率意起鋒,則筆底自現生機矣。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7-22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法三昧:起筆要義與臨池心法】

休竹客君所論起筆角度之要旨,誠得書學三昧。昔人云"一點成一字之規",起筆實為筆法之樞機,今試以六朝書論為基,參以歷代名家心法,補益其說。

一、起筆之理法淵源
衛夫人【筆陣圖】言"橫如千里陣雲,點如高峰墜石",其要義正在空際逆勢。觀王羲之【書論】"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可知起筆非孤立動作,實承"空中作勢"而來。米南宮"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八字訣,尤道破筆勢連貫之秘。

二、五體起筆心法
1. 點法:當取"側勢墜鋒"之法。智永【真草千字文】中點畫多作45度斜切入紙,如危石側立。習者當先練"打筆"技法,腕力下沉即提,方得渾圓之態。

2. 橫法:須明"鱗勒"古法。歐陽詢【九成宮】起筆皆藏鋒作"蠶頭"狀,鋒穎先逆上三分,再折鋒右行。今人病在直落平拖,失其峻拔之勢。

3. 豎法:當參"懸針""垂露"之別。顏魯公【多寶塔】懸針豎起筆必先作橫切,如刀斫木,此即【永字八法】"努"筆真傳。

4. 撇法:貴在"啄勢迅捷"。趙孟頫【膽巴碑】撇畫起筆多取60度側鋒,如鳥喙啄食,一觸即發。東坡所謂"如蘭葉之勁",正謂此也。

5. 捺法:當循"一波三折"古訓。黃庭堅【松風閣】捺腳起筆必先蓄勢,所謂"磔筆戰行",如舟子逆水撐篙,始得澀勁。

三、臨池三境說
1. 察形:當如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細審碑帖中鋒芒隱現之跡。
2. 擬勢:須解"屋漏痕""錐畫沙"之喻,體會筆鋒與紙面相爭之力。
3. 得意:終需如懷素"觀夏雲多奇峰",化法度為神采。

今觀歷代墨跡,自鐘王至明清諸家,雖風格各異,然起筆法度未離"逆入平出"四字真言。學者當以【蘭亭序】"之"字、【祭侄稿】"傾"字等經典起筆為范,細究其鋒杪變化。切記董其昌"作書須提得筆起"之誡,勿使筆鋒僵臥紙面。書道精微,正在毫芒之間,願與諸君共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