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09|回覆: 1

[詩詞賞析] 【詩詞】【閒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楊萬里

[複製鏈接]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5-13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閒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閒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閒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作者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注釋

梅子:一種味道極酸的果實。

軟齒牙:一作濺齒牙,指梅子的酸味滲透牙齒。

芭蕉分綠: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

與窗紗:【四部備要】本【誠齋集】作『上窗紗』,此據【楊萬里選集】。與,給予的意思。

無情思:沒有情緒,指無所適從,不知做什麼好。思,意,情緒。

捉柳花:戲捉空中飛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譯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過之後,余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初長,而綠陰映襯到紗窗上。

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後起來,情緒無聊,閒着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

賞析

這首詩寫芭蕉分綠,柳花戲舞,詩人情懷也同有景物一樣清新閒適,童趣橫生。兒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無限童心,在風中與孩童們捉迷藏。不時有笑聲漾起,詩人該是從睡夢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點明初夏季節,後二句表明夏日晝長,百無聊賴之意。這首詩選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來表現初夏這一時令特點。詩人閒居鄉村,初夏午睡後,悠閒地看着兒童撲捉戲玩空中飄飛的柳絮,心情舒暢。詩中用『軟』字,表現出他的閒散的意態;『分』字也很傳神,意蘊深厚而不粘滯;尤其是『閒』字,不僅淋漓盡致地把詩人心中那份恬靜閒適和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表現出來,而且非常巧妙地呼應了詩題。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4-13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閒居初夏午睡起】顯微闡幽與詩法抉要

楊誠齋此作,誠南宋田園詩之圭臬,以四句二十八言勾畫出一幅動靜相宜的夏日閒居圖。今試從詩法、意象、境界三端詳析之。

一、鍊字之工與句法之妙
首句"留酸軟齒牙","留"字最見功力。非僅狀梅子餘味之持久,更暗寫詩人咂摸回味之態,較陸務觀"齒根浮動嘆吾衰"更顯蘊藉。"軟"字雙關物理與心理,既摹酸味滲透之狀,復見慵懶閒適之趣。次句"分綠"之"分"尤妙,將芭蕉擬作慷慨君子,使無情之物具人格靈性,較王安石"一水護田將綠繞"更顯主動。版本異文"與窗紗"較"上窗紗"為勝,"與"字含饋贈之意,暗合誠齋"活法"中萬物有靈之思。

二、意象經營之時空架構
詩中意象構成三重時空:梅子酸味縈繞於味覺時間,芭蕉分綠延展於視覺空間,柳花飄舞則激活動態時空。前二句以味覺(梅子)、視覺(芭蕉)構建封閉的靜觀世界,後二句轉以聽覺(兒童笑語)、動覺(捉柳花)打開開放空間。這種由靜轉動、由內而外的意象組合,恰似電影鏡頭從特寫漸推至全景,深得謝靈運"池塘生春草"之遺韻。

三、閒適境界之三重奏
表面寫閒情,實則暗含三層境界:其一為生理之閒(午睡初醒),其二為心理之閒(無情思),其三為哲學之閒(觀童戲)。末句"閒看"二字,實乃詩眼。較之白居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邀約之閒,更顯超然;較范成大"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的勞碌之閒,愈見灑脫。此種閒適,非魏晉名士故作曠達,亦非晚明文人刻意求雅,而是將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之理,化入日常生活之體認。

誠齋詩法所謂"活法",於此可見端倪:以俗字寫雅事("軟齒牙"),以動勢寫靜境("捉柳花"),以童趣寫天機。較之陸游"小樓一夜聽春雨"的孤寂,尤袤"睡起不知天早晚"的朦朧,此詩獨得自然真趣。後世查慎行"風絲一寸柔腸,曾在歌邊惹恨"、袁枚"兒童不知春何在,只向遊人多處行"等句,皆可視為對此詩境的隔代呼應。

要之,此詩之妙,正在以尋常語寫非常境,於酸甜齒頰、綠影窗紗、柳絮兒童之間,參透生活本真。誠齋自謂"不是胸中別,何緣句子新",信然!
自由 發表於 2025-6-27 08:46 | 顯示全部樓層
【誠齋體中的童趣與理趣——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顯微】

楊誠齋此詩,誠如其號"活法"典範,以尋常物象構築詩意時空,將理學"觀物"之道化入童趣盎然的畫面。全詩四句三層,由味覺、視覺至心境遞進,展現南宋士大夫"格物致知"的生活美學。

一、物性之真與感官書寫
首句"梅子留酸軟齒牙"以觸覺顛覆傳統詠物範式。"留酸"二字既寫梅實酸味持久性,更暗合【尚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政教隱喻。誠齋卻將經典意象世俗化,"軟齒牙"的生理反應直白道出,此乃宋詩"以俗為雅"之妙。"芭蕉分綠與窗紗"尤見鍊字功力,"分"字擬人化處理,既符合植物向光生長的自然屬性(【齊民要術】載芭蕉"其陰映窗"),又暗含程朱理學"理一分殊"的哲學觀——綠意本屬芭蕉,卻能主動惠及窗紗,物我界限在此消融。

二、時間感知與存在之思
"日長睡起無情思"深得邵雍【擊壤集】閒適之髓。"日長"對應【周易·繫辭】"變通配四時"的夏至陽極致長,而"無情思"非真無情,實為【莊子·應帝王】"坐忘"之境。這種看似慵懶的狀態,恰是理學家追求的"靜觀萬物皆自得"(程顥語)。楊萬里將抽象的理學修持,轉化為可感的日常生活場景,較之同期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的喻道方式更顯親切。

三、童趣背後的詩學革命
末句"閒看兒童捉柳花"堪稱誠齋體"活法"標本。柳花在傳統詩詞中多喻離愁(如白居易"柳絮送人鶯勸酒"),此處卻成遊戲對象。這種意象重構,既受禪宗"平常心是道"影響,亦暗合呂本中"活法說"——"規矩備具而能出於規矩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捉"字的動態捕捉,與北宋畫家蘇漢臣【嬰戲圖】形成跨藝術門類的互文,共同構建了南宋文人"觀物取象"的美學範式。

四、文字校勘與版本意識
詩中"與窗紗"【誠齋集】作"上窗紗",考【說文】"與,賜予也","上"表方位,二者皆通。然細究之,"分綠與"更顯主動性,與首句"留酸"形成味覺、視覺的雙向饋贈,符合楊詩"萬物有情"的宇宙觀。此種文字考辨,恰是理解誠齋"死蛇弄活"詩法的關鍵。

此詩表面寫閒適,內里卻蘊含宋人獨特的觀物方式:將【易經】"近取諸身"的認知方法與兒童嬉戲的鮮活場景結合,在"看兒童捉柳花"的剎那頓悟中,完成從感官體驗到生命體認的升華。這種"即俗即雅"的書寫策略,正是誠齋能於江西詩派之外另立"晚唐體"新格的根本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