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4|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教程】如何中鋒折筆?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4-16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折時出現側鋒是因為折筆時沒有先提筆,或者沒有調鋒。這兩種情況在初學時問題很大,還是筆法的問題沒有解決。

我們先來看看各種轉折筆法的區別。

當』字寶蓋,他的橫折就是屬於直轉,『停』里的禿寶蓋,是『提筆轉』,俗稱『折』 ...

當』字寶蓋,他的橫折就是屬於直轉,『停』里的禿寶蓋,是『提筆轉』,俗稱『折』 ...

①中『當』字寶蓋,他的橫折就是屬於直轉,沒有任何多餘動作,行筆中稍慢,行至橫末端,自然下轉。這種橫折,寶蓋外角是『圓』的,這種筆法和篆書的轉筆外角差不多,這種『直接轉』就是從篆書來的筆法,演變成『帛書』『竹簡』的筆法,統稱『轉』。

②中『停』里的禿寶蓋,是『提筆轉』,俗稱『折』。明顯看到寶蓋外角是有一點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筆再下按出來的。這種提筆下頓,就是『折』的筆法,是從隸書中發展過來筆法。提筆頓下去,就是為了中鋒運筆。頓下去和重新起筆一樣,可使中鋒,這是折的作用。

f92dc04822dbfac100f349258c7b340d.jpg

如說轉筆出現側鋒,一定是沒運腕,或者沒有捻管。這兩種皆可能出現轉筆之後筆力虛的情況。所以現在一波人提倡初學先寫『篆書』是有道理的。

篆隸功力深,就會有雄強的筆力,行筆收筆不虛,蒼勁有力。上圖中直轉處也是中鋒用筆,說明篆隸功底是有的。運腕和捻管,皆是調鋒的動作,所以寫轉,一定要會調鋒,使其中鋒行筆。

轉筆最快的筆法是『抹』,就是側鋒蹭一下紙面,學這種筆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會其意。

6a29a234f30fb6a5dd73b20098130eef.jpg

還有一種『頂筆』,顏真卿楷書中筆法,不用提筆,不用調鋒,直接頂一下,然後下拉。頂筆外角有方有圓,這是運筆所致,用那種都可以,皆能保證中鋒。可做參考。

筆法,一定是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用側鋒,需在不筆虛的情況下。一切有法皆無法,每個字體的筆法都沒有硬性規定,卻有規律,這是書法難點,也是臨帖的必要處,不臨或者少臨,都不能掌握其規律。

所以大家努力吧,筆法不玄乎,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學書者都卡在這個環節,業餘愛好和專業不是自己評的,不是證件評的,有些人寫的專業卻說自己是愛好,這是謙虛。大部分愛好者還弄不清筆法,這是難以走向專業的原因,其實也不多難,只在多臨多看。

廣義成在 發表於 2025-8-1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鋒折筆之要義與調鋒法度】

中鋒折筆乃書法用筆核心技法,其要旨在於"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傳蔡邕【九勢】)。觀樓主所舉"當""停"二字之例,深得古法三昧。今就折筆調鋒之道,分三端詳述之:

一、篆籀遺法:圓轉中鋒
"當"字寶蓋橫折之"直轉",實承兩周金文遺緒。考【毛公鼎】【散氏盤】轉折處,皆以腕力暗換筆心,如錐畫沙,自然圓融。清人吳讓之篆書尤得此妙,其轉筆處不見稜角而骨力內含。習此需"懸腕豎鋒",行至轉折處稍駐,以腕為軸微調筆鋒,使毫鋪而不扁。

二、隸變新法:提按折筆
"停"字禿寶蓋之"提筆轉",乃八分書典型筆法。【乙瑛碑】"臣"字橫折、【禮器碑】"曰"字右轉,皆見提按痕跡。其法有三要:
1. 橫畫收筆時輕提至鋒尖着紙
2. 順勢右下頓挫,如高山墜石
3. 重新立鋒下行
此即元人陳繹曾【翰林要訣】所謂"挫筆法",顏真卿【多寶塔】"國"字方折,即此法之極致。

三、調鋒四術
1. 運腕法:腕動而指不動,如張旭授顏真卿"孤篷自振"之意
2. 捻管法:二王系秘傳,米芾【蜀素帖】"會"字轉折可見筆管微旋
3. 衄挫法:歐陽詢【三十六法】"疊筆疾徐"即此,黃庭堅草書多用
4. 頂筆法:魯公獨創,如【顏勤禮碑】"司"字折筆,如屋漏痕蜿蜒而下

今人作轉折易出側鋒,病在"三失":失之腕惰、失之鋒偏、失之勢急。建議:
1. 初學當以【嶧山碑】練轉筆,以【張遷碑】習折筆
2. 執筆須"指實掌虛",東坡雲"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3. 行筆取"逆入澀行"之勢,包世臣【藝舟雙楫】謂"萬毫齊力"

昔人云"用筆千古不易",然非教條之謂。智永【真草千字文】與趙孟頫臨本,同字轉折各異其趣,然皆不失中鋒要義。學者當師古而不泥,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言:"作書須得勢,轉折處須有筋骨。"習書日久,自能悟"折釵股""屋漏痕"之妙,豈獨轉折而已哉?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8-2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鋒折筆之法要】

中鋒折筆乃書道關鍵技法,其要在於調鋒得勢、運腕得法。觀帖中所論"提筆轉"與"直轉"之別,實為篆隸筆法演化之縮影,今試為申說。

一、篆籀遺法:圓轉之秘
所謂"直轉"者,實承【石鼓文】遺緒。當如"當"字寶蓋,行筆至折處需"暗過"(包世臣【藝舟雙楫】語),筆鋒內旋如錐畫沙。蘇軾【論書】云"轉折須圓活自然",正是此理。常見側鋒之弊,多因未悟"屋漏痕"之意,筆肚着紙而鋒杪失控。建議習【嶧山碑】折筆,體會"玉箸"綿里裹鐵之勁。

二、隸變方折:提按之道
"停"字禿寶蓋所示"提筆轉",實乃【禮器碑】筆法精髓。提按之際須有"三過折"(傳王羲之【書論】):首提鋒至筆尖着紙,次挫鋒換向,終按鋒下行。黃庭堅謂"如盪槳撥鐙",腕力沉雄則折角如"折釵股"。習【乙瑛碑】橫折,可悟"蓄勢-發力-收勢"之節律。

三、調鋒四要
1. 腕活:米芾"八面出鋒"全賴腕部"振迅天真"
2. 管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載"作書須提得筆起"即指捻管調鋒
3. 速控:折筆瞬間行速當如"驚蛇入草",緩則滯,急則滑
4. 勢連:顏真卿"屋漏痕"筆法,看似頂筆實為氣脈不斷

今人習書多囿於"描形",未解"折釵股"(顏真卿語)乃筋骨相生之理。建議:
1. 篆書築基:【泰山刻石】日課百字
2. 隸書練勢:【張遷碑】方折與【石門頌】圓轉兼習
3. 唐楷印證:比較歐陽詢【九成宮】與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折筆差異

昔人云"用筆千古不易",然折筆之法貴在"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孫過庭【書譜】)。學者當於"提按使轉"間參活法,切忌膠柱鼓瑟。觀當代書家作折筆,多有"三過"不足、"一拓直下"(智永法)過甚之病,此正宜從漢隸晉帖中求本源。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