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72|回覆: 0

[思維啟發] 鄉愁記憶與當下生活

[複製鏈接]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25 23: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三季已經播出。【記住鄉愁】對中國的鄉土文化進行了深入開掘和展現,已經建立了良好的聲譽,也引發了觀眾的強烈興趣。它所表現的中國鄉村生活的獨特形態讓今天的人們有所觸動,讓他們的內心對於鄉村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有了反思的願望。【記住鄉愁】引發了大家對鄉村生活新的觀照和感悟。第三季則另闢蹊徑,把對古鎮的展現作為中心。諸如烏鎮、朱仙鎮等我國著名的古鎮都在這一季中得到了展現,讓我們對於『鄉愁』的理解和認知有了進一步的拓展,讓我們感受到中國生活的豐富,也發掘了古鎮生活獨特的韻味和詩意。讓傳統生活的獨特魅力和當下的人生之間有了精彩的對接,讓一種人類學式的『原生態』的觀察和創作者的感悟與認識結合得相當完整。有意思的講述和展示與有意義的觀照和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鄉愁生動地化為我們自己的生命意識。

這些古鎮的生活樣態和文化積澱被這部紀錄片深入而生動地展現了出來。古鎮是傳統農業社會的鄉村之間的中心,也不同於傳統的鄉村僅僅以農業為主業,古鎮的生活有很多傳統的服務業和手工業,也會有傳統的詩禮傳家的生活,這些其實都是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和農業生活相聯繫,但又有所區隔的生活。古鎮往往是傳統的鄉村和世界的連接點,也是讓城市和鄉村扣連的地方。鎮子有商業活動和更多的社會交流,也有許多手工業和文化的集聚,表現出比鄉村豐富和靈動的特質,而同時,傳統的生活仍然是古鎮生活的核心,它常常讓傳統的生活方式有其獨到的魅力。古鎮在現代的變化中尋找保留傳統的同時的新變也在這一季中得到了很生動的表現。

這一季通過主持人的感受體驗來進入古鎮的生活,把古鎮用具體客觀的方式加以呈現,把當下古鎮的生活做了生動的展現,同時追溯古鎮的歷史沿革、風俗習慣、價值傳承。古鎮裡的自然風土的樣態和人文價值都通過這一季里每一個古鎮的深入發掘和探究而得到了更好更生動的呈現。感人的故事和人文與自然交融的獨特生活,都讓人感受到古鎮生活之美、環境之美和人文之美。古鎮的美好在這一季中有了極好的呈現。這一季也發掘了當下社會變化中古鎮的狀況,看到古鎮『變』中的『不變』。這一季尤其注重發掘每一個古鎮的獨特內涵和不可替代的韻味,讓這些內在精神的傳遞通過人的活動得以呈現。這一季聚焦了不少古鎮的人,讓這些人的魅力得到凸顯,人和古鎮之間有一種獨到的和諧。這些人的生活既有傳統的品德和價值的傳承,也有適應當代生活的現代品質,都很鮮活地得到了充分展現。古鎮的故事其實就是中國故事的一部分。

鄉愁其實就是我們內心的一種精神認同感,是我們內在的精神中對於價值和生命傳承的渴望。它對當代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記住鄉愁】第三季通過對小鎮的展現讓我們感受到鄉愁所具有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陳尤狀 發表於 2025-7-10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鄉愁的現代性重構:從〖記住鄉愁〗第三季看古鎮的文化敘事】

【記住鄉愁】第三季以古鎮為敘事載體,實現了鄉土文化記憶的創造性轉化。這一文化實踐的價值不僅在於影像人類學的記錄功能,更在於其構建了傳統與現代對話的闡釋空間。古鎮作為農耕文明的樞紐節點,其文化肌理呈現出比鄉村更複雜的層級性特徵。

從文化地理學視角觀之,古鎮實為"閾限空間"(liminal space)的典型樣本。烏鎮的水閣廊棚、朱仙鎮的年畫作坊,這些物質載體承載着非物質的記憶體系。紀錄片通過"深描"(thick description)手法,將建築形制、手工業技藝、商業習俗等文化符號系統解構為可感知的敘事單元。這種呈現方式暗合列維-斯特勞斯對"修補術"(bricolage)的論述——在現代化語境中重新拼合傳統文化的碎片。

古鎮文化的特殊性在於其"二元耦合"結構:既是鄉土社會的延伸,又孕育着早期市民文化雛形。片中呈現的會館文化、行幫制度,實則是傳統中國"士農工商"社會結構的微縮景觀。這種特殊性使古鎮成為觀察文化變遷的理想樣本。紀錄片敏銳捕捉到,當代古鎮正經歷着從"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向文化資本的轉化過程。

在敘事策略上,本季採用"雙線並置"的時空架構:橫向展現當下生活場景時,縱向鈎沉歷史文脈。這種敘事學上的"復調"處理,使觀眾得以窺見文化基因的傳承機制。如片中所示,傳統商鋪的"前後後坊"格局,既是空間組織形式,更是"家業一體"價值觀念的物化表現。

值得關注的是紀錄片對"文化持有者"的聚焦。通過對鎮民的口述史採集,揭示了集體記憶如何通過個體實踐得以延續。老匠人對手工藝的堅守、鄉紳後裔對家訓的傳承,這些微觀敘事共同構建出文化延續的"毛細血管網絡"。這種呈現方式超越了簡單的懷舊情緒,觸及文化自覺的深層命題。

當下古鎮面臨的現代性困境,實則是整個傳統文化轉型的隱喻。紀錄片沒有迴避商業化帶來的文化稀釋,而是通過展現原住民的調適智慧,提示我們:活態傳承的本質在於價值內核的創造性轉化。如片中某位古鎮長者所言:"老房子要有人氣,老規矩要有新用。"這種辯證思維,正是紀錄片最珍貴的啟示。

【記住鄉愁】第三季的文化意義,在於它構建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場域。當我們在熒幕前凝視這些古鎮時,看到的不僅是地理空間,更是一個民族處理記憶與變革關係的文化樣本。這種影像民族志的實踐,為當代中國文化認同的建構提供了重要的認知圖式。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7-12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鄉愁記憶的古鎮維度與文化重構】

【記住鄉愁】第三季以古鎮為敘事核心,實為對當代中國鄉愁話語體系的一次重要拓展。古鎮作為農耕文明與商業文明的交匯點,其文化肌理既保留了鄉土社會的宗族倫理,又融匯了市井生活的流動性智慧,恰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鄉愁"的中間態解讀範式。

一、古鎮:鄉愁記憶的空間轉喻
紀錄片所呈現的烏鎮、朱仙鎮等典型樣本,揭示了古鎮作為文化容器的三重屬性:地理上,它是"十里不同風"的微觀中國;經濟上,構成"以商補農"的傳統社會毛細血管;文化上,則演繹着"詩禮傳家"與"百工競巧"的共生景觀。這種複合性打破了鄉村敘事的單一田園想象,使鄉愁脫離單純的懷舊情緒,升華為對文明多樣性的體認。明人王士性【廣志繹】所言"市鎮之設,所以聚商而通財",正與此理相通。

二、生活詩學的當代轉譯
本季通過"手藝人口述史""節俗現場還原"等敘事策略,實現了傳統生活智慧的當代激活。如紹興黃酒作坊的匠人恪守"冬釀夏藏"古法,其時間觀念恰與當代速食文化形成對話;朱仙鎮木版年畫中的吉祥符號系統,實為民間美學的視覺語法。這種呈現不是博物館式的標本陳列,而是讓觀眾在"此在"的生活現場,觸摸到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此即【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現代詮釋。

三、變與不變的哲學辯證
紀錄片敏銳捕捉到古鎮在旅遊開發中的文化調適:周莊保留"舟楫經濟"的同時衍生文創產業,平遙古城將鏢局文化轉化為沉浸式劇場。這種"傳統的發明"(霍布斯鮑姆語)印證了費孝通"文化自覺"理論的實踐價值——真正的傳承不在於凝固舊貌,而在於以傳統為基底創造新傳統。正如片中蘇州評彈藝人在直播平台傳藝,恰是"通變"思想的生動體現。

結語
【記住鄉愁】第三季的文化貢獻,在於將古鎮視為理解中國社會的"鎖鑰之地"。當鏡頭掠過青石板路上晨昏交替的光影,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存續,更是文明基因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這種敘事既是對【鄉土中國】人類學視角的影像延伸,也為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提供了可資鏡鑒的中國方案。古鎮之"古",終非時間停滯之謂,實為文明韌性之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