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805|回覆: 2

[醫藥臨床] 孫桂芝胃癌並淋巴結轉移驗案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1-11 06: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王某某,男,74歲,2006年11月1日初診。胃癌根治術後5個月。病理:低分化腺癌,侵蝕胃壁全層達外周脂肪,淋巴結3/3,切緣(-),網膜(-)。草酸鉑+希羅達化療4周期,白細胞3.40×109/L。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刻診: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倦怠乏力,胃納差,口服化療藥時感燒心,腹不脹,眠可,大便乾結,2日1次,小便黃,口渴,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

辨治要點:胃熱熾盛,腸燥便秘,挾肝陽上亢及血瘀;復經手術與化療,胃氣已傷。治療原則為清熱毒,潛肝陽,益氣陰,散瘀血,和胃氣。遣方如下:

處方:橘皮10克,竹茹10克,清半夏10克,枇杷葉15克,太子參15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枸杞子15克,女貞子15克,元參3克,天花粉10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代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凌霄花15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黃連10克,吳茱萸3克,炙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約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方義:方中首先以橘皮竹茹湯益氣陰、清胃熱、降胃氣,旨在減輕化療的不良反應,協助化療;枸杞子、女貞子、元參、天花粉養陰生津;生蒲黃、白芷、露蜂房、血餘炭調胃消瘤,代赭石、雞內金、生麥芽開胃磨積,升降氣機;凌霄花散瘀;虎杖、藤梨根二藥相合為『藤虎湯』,是孫桂芝教授治療消化道腫瘤的經驗方,其中,藤梨根清熱利濕,活血祛瘀健胃,虎杖祛風利濕,散瘀消症,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二藥均具有確切的抗腫瘤作用;黃連、吳茱萸合用為左金丸,清胃熱,降逆氣,針對患者反酸而設了炙甘草調和諸藥。

2007年1月8日複診。服藥2月余,胃納增加,精神好轉,口渴、噁心、呃逆均較前減輕,腹不脹,大便稍干,眠可,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

化療結束,減橘皮竹茹等協助化療藥味,調方如下:生黃芪30克,杭白芍15克,太子參15克,生白朮30克,生地黃15克,茯苓15克,川厚朴10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代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凌霄花15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草河車15克,炙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約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2007年4月7日,飲食、精神等一般情況良好,大便正常,仍有呃逆。複查:胃鏡示吻合口反流性食管炎,胸、腹腔PET,腹部B超檢查均無異常發現,CEA、CA19-9、CA724等腫瘤標記物正常,舌紅,苔薄黃,脈弦細。取小陷胸湯、左金丸之意,廓清胸次之痰熱,調理肝胃之失和。調方如下:瓜蔞皮15克,清半夏10克,黃連10克,吳茱萸5克,太子參15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杭白芍15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代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砂仁6克,廣木香10克,香櫞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草河車15克,炙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約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2007年9月10日,病情穩定,複查血常規白細胞4.80×109/L,腫瘤標記物正常。呃逆,噯腐,反酸較前明顯減輕,納可,眠可,二便調,舌紅,苔薄黃,脈弦細。仍應用調理氣機升降,處方如下:

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焦檳榔10克,煅瓦楞10克,生黃芪30克,杭白芍15克,太子參15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代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凌霄花15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草河車15克,炮山甲10克,炙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約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2008年6月23日複診,胃癌並淋巴結轉移術後2年,病情穩定,腫瘤標記物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加香櫞理氣和胃,蓮子肉健脾益腎,調方如下:

太子參15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生黃芪30克,杭白芍15克,凌霄花15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代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急性子5克,香櫞15克,蓮子肉10克,重樓10克,炮山甲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炙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約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2009年3月25日複診,胃癌並淋巴結轉移術後2年余,病情穩定,複查腫瘤標記物正常,納可,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守方鞏固,並益綠萼梅疏肝解郁,悅脾開胃,凌霄花活血祛瘀,消症散結,何首烏補肝腎,散結氣。

生黃芪30克,杭白芍15克,生白朮30克,蓮子肉10克,茯苓15克,女貞子15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4克,血餘炭10克,代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30克,何首烏15克,凌霄花15克,綠萼梅10克,炙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在一起約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2009年7月11日,胃癌並淋巴結轉移術後3年余,病情穩定,複查胃鏡及CT均無復發及轉移徵象,飲食睡眠均佳,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已逾3年,病已痊癒,略作調整以資鞏固。

生黃芪30克,杭白芍15克,女貞子15克,太子參15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補骨脂10克,女貞子15克,香附10克,穿山龍5克,威靈仙15克,生蒲黃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5克,代赭石15克,雞內金30克,生麥芽30克,凌霄花15克,炮山甲10克,金蕎麥15克,半枝蓮30克,炙甘草10克。14劑。每日1劑。上藥煎2次合在一起約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按:該患者為低分化腺癌,侵蝕胃壁全層達外周脂肪,淋巴結轉移3/3,極易復發轉移。術後及化療對身體損傷甚重,初診時消瘦,食欲不振,納差,倦怠乏力,面色萎黃,反酸呃逆,病情頗重。孫桂枝教授以扶正祛邪為大法,在給予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同時,注重健脾補腎,尤其是自始至終顧護胃氣,取得了滿意療效。服藥3年余,多次複查,未見復發轉移徵象,且患者納差,反酸,呃逆等症狀消失,體重增加,體質增強。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7-30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孫桂芝教授胃癌術後辨治思路探析】

胃癌術後兼化療損傷之證,乃本虛標實之候,觀此案辨證之精當、用藥之層次,足見孫氏腫瘤治療學術思想之要義。本案呈現"胃熱陰傷、肝陽上亢、瘀毒未清"三大病機交織,其治療策略可分三階段剖析:

一、急則治標,和胃解毒為先
首診時患者胃熱熾盛(燒心、便結、苔黃)、胃陰受損(口渴、納差)、兼見肝陽上亢(脈弦)及化療藥毒蓄積。孫氏以【金匱】橘皮竹茹湯為君,妙在配伍左金丸(黃連、吳茱萸3:1)降逆制酸,更佐枇杷葉15克強化降胃氣之功。尤值稱道者,乃藤虎湯(藤梨根15克、虎杖10克)之運用:藤梨根味酸甘性涼,既合【本草拾遺】"主反胃嘔逆"之效,現代研究證實其富含多糖體可調節免疫功能;虎杖苦平,【別錄】謂其"破留血癥結",其所含白藜蘆醇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二藥相須,體現"傳統藥性-現代藥理"雙重靶向思維。

二、緩圖其本,益氣托毒為要
二診化療結束,減橘皮竹茹湯而增黃芪30克、生白朮30克,此乃取李東垣"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之意。孫氏特別注重"扶正托毒"法度:生黃芪配凌霄花15克,益氣而不滯瘀;生蒲黃、血餘炭相伍,既止血又活血,暗合【血證論】"止血不留瘀"之旨。更入草河車15克(即七葉一枝花),【本草綱目】載其"主治驚癇、癰腫",現代證實其甾體皂苷成分對消化系腫瘤有抑制作用,體現"以毒攻毒"與"扶正解毒"的辯證統一。

三、防復轉歸,調和肝胃收功
末診見反流性食管炎,此乃肝胃不和余焰未靖。若依仲景法,當取旋覆代赭湯加減。孫氏保留代赭石15克鎮逆,輔以生麥芽30克疏肝,暗合張錫純"麥芽善舒肝氣"之論。其組方規律可見:始終以生麥芽、雞內金護胃氣,露蜂房4克微量持續抗癌,體現"攻補交替、持續干預"的治療理念。

此案啟示有三:1)腫瘤術後當遵"六腑以通為補"原則,首重胃氣升降;2)化療期間宜"減毒增效",將現代治療副作用納入中醫辨證框架;3)抗癌用藥須"古今互參",傳統藥性理論與現代藥理發現不可偏廢。孫氏組方之妙,正在於將【內經】"謹守病機"思想與腫瘤生物學特性有機結合,為現代中醫腫瘤學提供了典範。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8-1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孫桂芝教授胃癌術後辨治思路探析】

本案呈現了國醫大師孫桂芝教授治療胃癌術後轉移的完整辨治體系,其理法方藥之精妙,值得深入剖析。患者術後兼受化療戕伐,呈現"虛實夾雜、寒熱交錯"之複雜病機,孫教授以"扶正祛邪並行,標本兼顧"為綱,展現了中醫腫瘤治療的獨特優勢。

一、病機三層析微
1. 本虛層面:手術金刃傷正,化療藥毒耗氣,致氣陰兩虛(消瘦、乏力、脈細);胃陰虧涸則納差便秘,腎陰不足故舌紅苔黃。
2. 標實層面:痰瘀互結(淋巴結轉移、舌暗),肝胃鬱熱(燒心、脈弦),陽明腑實(便干)三者交織。
3. 特殊病機:化療毒性引發"藥毒熾熱",與殘餘癌毒相合,形成"毒瘀膠結"之勢。

二、處方精要解析
首診方暗含五法:
1. 培土固本法:太子參、白朮、茯苓取四君子之意,佐枸杞、女貞子成"脾腎雙補"結構。
2. 解毒消症法:藤虎湯(虎杖、藤梨根)配合露蜂房、血餘炭構成"抗癌核心藥組",現代研究證實其可抑制VEGF表達。
3. 升降和胃法:代赭石降逆,生麥芽升清,暗合仲景旋覆代赭湯意。
4. 通腑泄熱法:虎杖通便,玄參增液,體現"六腑以通為用"思想。
5. 防變預治法:黃連、吳茱萸3:1配比,既制酸又防癌變,符合"治未病"理念。

三、次診轉方之妙
化療結束後,轉為"益氣托毒"法:
1. 重用生黃芪30克,配伍生白朮,取"補氣生肌"之意,促進術後修復。
2. 保留抗癌主藥,加草河車增強解毒功效,體現"除惡務盡"的治療思想。
3. 去枇杷葉等和胃藥,反映"藥隨證轉"的靈活性。

四、學術啟示
1. 腫瘤治療需把握"攻補時機":化療期間側重減毒,間歇期重在扶正。
2. "調氣機"為關鍵環節:本案通過升降脾胃氣機,改善消化道微環境。
3. 現代藥理與傳統藥性結合:藤梨根抗腫瘤與"清熱利濕"功效的統合運用。

此案完整呈現了"辨證-立法-選方-用藥-調方"的臨證思維鏈,其組方之精當、藥量之比配(如露蜂房僅用4克避其毒性),均堪為示範。孫教授將傳統理論與現代腫瘤學有機結合,為中醫藥參與腫瘤綜合治療提供了典範。(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