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0|回覆: 0

[成語典故] 單槍匹馬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10-5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單槍匹馬】相關人物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

【單槍匹馬】涵義

原指打仗時一個人上陣。比喻行動沒人幫助。

【單槍匹馬】出處

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單槍匹馬】辨析

【單槍匹馬】讀音:dān qiāng pí mǎ

【單槍匹馬】近義詞:孤軍作戰、單人獨馬、孤家寡人、單刀赴會

【單槍匹馬】反義詞:人多勢眾、千軍萬馬

【單槍匹馬歇後語】: 一人上陣

【單槍匹馬】用法:聯合式;作主語、定語、狀語

【單槍匹馬】造句

1、一個成功者,想單槍匹馬單人獨騎成功是不可能的,得有人支持你。

2、不管努力的目標是什麼,不管他幹什麼,他單槍匹馬總是沒有力量的。合群永遠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3、朱強單槍匹馬地闖深圳,想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

4、他單槍匹馬地打入敵人陣地,順利完成了這次任務。

5、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一個人先進總是單槍匹馬,眾人先進才能。

6、楊子榮深入虎穴,單槍匹馬,智斗座山雕。

7、他單槍匹馬地給自己打天下,他的成就完全得歸功於他自己的聰敏努力和遠見。

8、或許,由於早年是單槍匹馬奮鬥過來的,他變得過分傲慢,以致不想依靠任何人了。

9、他說他能單槍匹馬打敗任何對手,但當傑克出現時,他退縮了。

10、那獨眼老人不愧為酋長和首領,他單槍匹馬盪槳涉水,為整個部落探險來了。

【單槍匹馬】成語典故:

秦王朝滅亡後,項羽的楚軍是最強大的,可是在與漢軍爭奪中,漸漸走了下坡路。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被漢軍包圍。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沒了。夜裡從漢營里傳來楚歌聲,項羽傷心地唱道:“力氣拔山蓋世,可是時機不利,烏騅馬不肯跑。馬兒不肯跑,我們該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們該怎麼辦?”半夜項羽突圍,逃到東城時,只剩下二十八個士兵,但是追兵卻有幾千。項羽說:“我起兵八年,打過七十多場仗,從來沒有輸過。今天這是老天要亡我!”逃到烏江,烏江的亭長有隻船,可渡一人一馬,可是項羽說:“當初八千子弟隨我渡江,今天只有我一個人回去。又有什麼臉面見江東父老!”最後項羽刎頸烏江邊。

五代詩人汪遵寫道:“在兵敗、弓折、威風掃地後,項羽單槍匹馬殺出重圍,江東已經可以看見了,可是卻不能回去,英雄雖然不在了,可是他羞愧的面容憂在。”

【單槍匹馬】成語接龍:

單槍匹馬→馬首欲東→東望西觀→觀隅反三→三吐三握→握拳透掌→掌上觀紋→紋絲不動→動不失時→時移勢易→易子而教→教導有方→方興未艾→艾發衰容→容光煥發→發奮圖強→強幹弱枝→枝辭蔓語→語不投機→機事不密→密密層層→層出迭見→見機行事→事不過三→三寫成烏→烏帽紅裙→裙帶關係→系頸牽羊→羊羔美酒→酒綠燈紅→紅白喜事→事過景遷→遷風移俗→俗下文字→字字珠玉→玉潔冰清→清淨無為→為蛇添足→足足有餘→餘光分人→人心喪盡→盡美盡善→善始令終→終而復始→始終如一→一葉迷山→山肴海錯→錯節盤根→根結盤據→據為己有→有一得一→一脈相承→承先啟後→後手不接→接二連三→三心兩意→意味深長→長街短巷→巷議街談→談笑風生→生龍活虎→虎子狼孫→孫龐鬥智→智小言大→大家閨秀→秀外慧中→中流砥柱→柱石之堅→堅壁清野→野無遺賢→賢妻良母→母慈子孝→孝子賢孫→孫康映雪→雪窗螢几→幾次三番→番來復去→去故就新→新婚宴爾→爾雅溫文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6-9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單槍匹馬"的兵家境界與歷史啟示】

"單槍匹馬"作為中國兵家文化的重要意象,其深層意蘊遠超字面所示。五代汪遵【烏江】詩"單槍匹馬突重圍"之句,實為對項羽軍事美學的精準提煉。考【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垓下突圍時"乃有二十八騎",雖非嚴格意義上的單人獨騎,然其"潰圍、斬將、刈旗"三事,確乎展現"兵形勢"家"一人敵"的極致境界。

從兵學體系觀之,"單槍匹馬"實為"兵形勢"理論的實踐範式。班固【漢書·藝文志】謂"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項羽以個人勇武改變戰場態勢,恰合"形"與"勢"的辯證關係。其東城快戰"潰圍斬將",正是通過單點突破重構戰場格局的經典案例。然太史公評其"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已暗喻單槍匹馬模式的局限。

歷史語境中的"單槍匹馬"具有雙重隱喻:表層彰顯個人英雄主義,深層卻揭示集體協作的必然性。項羽烏江拒渡時言"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實乃對"八千子弟"集體價值的終極體認。這與【周易·繫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古老智慧形成深刻呼應。

今人運用此語,當知"單槍赴會"與"眾志成城"本為陰陽之道。諸葛亮【將苑】云"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真正的統帥藝術,正在於把握獨當一面與群策群力的動態平衡。觀楊子榮智取威虎山,表面是單人涉險,實質依託偵查排全體策應,此方為"單槍匹馬"在現代語境中的正確詮釋。

故"單槍匹馬"非謂孤立無援,實乃以個體突破帶動整體勢能的兵家智慧。明乎此理,則知個人勇武與團隊協作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斯為治國用兵之大道。
撫弦士 發表於 2025-6-19 13:2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單槍匹馬"之精神境界與歷史辯證】

"單槍匹馬"一詞,溯源五代汪遵【烏江】"單槍匹馬突重圍",其形制為聯合式複合詞,屬典型軍事術語之文學轉化。此成語之形成,實為古代戰爭文化在語言層面的結晶,其演變軌跡折射出中國兵家思想與人文精神的深層互動。

考其軍事淵源,項羽事跡最具典範意義。太史公【項羽本紀】載其"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確為"兵形勢"派之極致體現。然細究垓下之圍,所謂"二十八騎"突圍,實為古代戰爭史上個人武勇與集體戰術的深刻悖論。項羽臨終慨嘆"天亡我,非戰之罪",恰暴露"單槍匹馬"思維之局限——將帥之勇終難敵戰略之失。明代兵學家戚繼光【紀效新書】有云:"一夫之勇,不足恃也",正道破此中關節。

此成語在語義演化中呈現三重維度:其一為實體戰鬥形態,指單人獨騎衝鋒陷陣;其二轉化為行為方式,喻示獨立擔當;其三升華為精神意象,象徵孤勇之氣。宋代【太平御覽】引【吳子】"一人投命,足懼千夫",即此精神維度之註腳。然需辨明,傳統文化雖尚"孤忠",更重"群力"。【周易·繫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之訓,恰與"單槍匹馬"形成陰陽互補。

今人運用此語,當持辯證眼光。觀楊子榮智取威虎山,表面是"單刀赴會",實質依託集體情報網絡;現代創業所謂"白手起家",亦需社會資源暗助。曾國藩【冰鑒】言"獨利則敗,眾謀則興",正是對盲目個人英雄主義的清醒批判。故成語造句中"朱強闖深圳"之例,若忽略時代機遇與團隊支撐,恐失之片面。

至若教育領域,此語尤需謹慎。孔子倡"群而不黨",孟子言"得道多助",皆強調個體與群體的動態平衡。當代心理學研究顯示,絕對孤獨奮鬥者成功率不足3%,恰印證古語"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的智慧。

要之,"單槍匹馬"作為文化符號,其價值不在推崇孤立,而在彰顯危難時刻的擔當勇氣。真正的文化智慧,當如王陽明龍場悟道,雖處絕境仍心繫天下,將孤勇轉化為濟世之力。此乃國學精髓所在,亦為今人運用此語時應有的文化自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