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65|回覆: 0

[成語典故] 孫龐鬥智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9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龐鬥智】相關人物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

龐涓(?—前341年),戰國初期魏國名將。

【孫龐鬥智】涵義

孫:孫臏;龐:龐涓。孫臏、龐涓各以智謀爭鬥。比喻昔日友人今為仇敵,各逞計謀生死搏鬥。也比喻雙方用計較量高下。

【孫龐鬥智】出處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龐鬥智】辨析

【孫龐鬥智】讀音:sūn páng dòu zhì

【孫龐鬥智】近義詞:鈎心鬥角

【孫龐鬥智】反義詞:和平共處

【孫龐鬥智歇後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孫龐鬥智】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

【孫龐鬥智】造句

1、東坡筆下,蘇喬結義,傳世佳話;鬼谷洞裡,孫龐鬥智,闊論機玄。

2、榭內橫梁上彩繪歷史上著名的“孫龐鬥智”故事。

3、孫龐鬥智誰為勝,楚漢爭鋒那個強?卻說楊氏專等椒來泡湯吃,望了多時,不見長兒回來。

4、騎牛怎麼了?沒見識,這跟你騎鹿一個道理,仿古,你滴明白?古代戰國時孫龐鬥智,那孫臏就是騎的牛,知道不?五色神牛,能騰雲駕霧啊。

5、關公戰秦瓊不再是笑談,孫龐鬥智又有了新的演繹,黃帝與蚩尤將再次展開終極之戰。

6、黃河岸邊這片廣袤平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曾發生過晉楚“城濮之戰”齊魏“孫龐鬥智”五代“劉橋之戰”。

7、1943年開始活躍於廣播電台,演唱【回龍傳】【孫龐鬥智】等單琴大鼓大書,漸而享名。

【孫龐鬥智】成語典故:

魏國有一名大將叫龐涓,他指揮魏軍打了不少勝仗,自以為是了不起的軍事家。可是他心裡明白,他的同學齊國人孫臏(bìn),本領比他強得多。據說孫臏是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只有他知道祖傳的13篇兵法。

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條陷害孫臏的詭計。他向魏惠王(魏國國君)舉薦孫臏,魏惠王很高興地派人請來孫臏,共議國事。孫臏的才華處處顯露出來以後,龐涓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謀反。魏惠王大怒要殺孫臏,龐涓又假意講情,結果孫臏被治了罪,剜掉了雙腿的膝蓋骨,成了殘廢。

後來孫臏知道了這是龐涓的詭計,一怒之下,燒掉了即將寫成的兵書,裝成瘋癲,麻痹龐涓,再設法逃脫虎口。恰好齊國的一位使臣到魏國辦事,偷偷把孫臏藏在車內,混過了關卡,帶到齊國。

齊國國君十分敬重孫臏,想拜他為大將,孫臏極力推辭:“我是個受過刑的殘廢,如果當了大將,眾人會笑話的。”齊威王就讓他作軍師,行軍時坐在有篷帳的車裡,協助大將田忌作戰。在孫臏的策劃下,齊軍連打勝仗。公元前342年,龐涓帶魏軍攻打趙國,田忌、孫臏率齊軍救趙。但孫臏指揮軍隊不去趙國,而直接攻打魏國。

龐涓得到情報,忙從燕國撤兵趕回魏國。路上龐涓觀察齊軍扎過營的地方:第一天的爐灶數,足夠10萬人吃飯用的;第二天的爐灶數,夠5萬人吃飯用的了;第三天的爐灶數,只夠3萬人吃的了。龐涓放了心,笑着說:“我就知道齊兵都是膽小鬼,到魏國才3天,10萬大軍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齊軍。

魏軍一直追到馬陵(現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天漸漸黑了,馬陵道在兩山之間,路很窄,兩旁都是深澗。這時,有士兵報告:“前面山道都用木頭給堵住了。”龐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樹沒被砍倒,大樹上還有一大片樹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還寫着字。龐涓命人拿火把來,借火光一看,他大驚失色,原來上面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落款是“孫臏”。龐涓想撤兵已來不及了。這時四面殺聲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齊射來,齊軍已把魏軍團團圍住了。龐涓身中數箭,他已無路可走,就在樹下自刎了。

原來孫臏使用誘兵之計,一路上造成齊軍逃散的假像。他料定了龐涓會在追到馬陵,早在此處設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樹下火光一起,就一齊放箭。

孫臏的名氣傳遍了諸侯國,後來孫臏不願再作官,就隱居去了。但他寫的兵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孫龐鬥智】成語接龍:

孫龐鬥智→智周萬物→物華天寶→寶山空回→回文織錦→錦心繡口→口說無憑→憑白無故→故態復還→還淳返樸→樸實無華→華屋山丘→丘山之功→功成身退→退藏於密→密雲不雨→雨打風吹→吹牛拍馬→馬瘦毛長→長街短巷→巷尾街頭→頭昏腦悶→悶海愁山→山崩地陷→陷落計中→中西合璧→璧坐璣馳→馳志伊吾→吾膝如鐵→鐵打銅鑄→鑄劍為犁→犁牛之子→子孝父慈→慈明無雙→雙柑斗酒→酒綠燈紅→紅爐點雪→雪虐風饕→饕風虐雪→雪花飛舞→舞鳳飛龍→龍驤鳳矯→矯若游龍→龍拏虎攫→攫戾執猛→猛虎深山→山雞舞鏡→鏡破釵分→分進合擊→擊築悲歌→歌舞昇平→平心定氣→氣宇軒昂→昂然而入→入土為安→安危相易→易俗移風→風行電擊→擊中要害→害群之馬→馬首是瞻→瞻顧前後→後繼無人→人材出眾→眾口同聲→聲威大震→震古爍今→今是昨非→非我族類→類聚群分→分崩離析→析辨詭辭→辭不達意→意出望外→外簡內明→明搶暗偷→偷東摸西→西窗剪燭→燭照數計→計無所之

鹿鳴笑雅 發表於 2025-7-22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孫龐鬥智之歷史鏡鑒與兵家韜略】

"孫龐鬥智"典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其歷史縱深遠超尋常爭衡之事。孫臏之"減灶誘敵"與龐涓之"輕進致敗",實為戰國兵學思想分野之縮影。龐涓所持乃典型"正兵"之道,重軍陣形制;而孫臏所行則為"奇兵"之極,尚變通詭譎。太史公以"馬陵道書樹"細節,暗喻智術終勝強力之理,此中深意,殊堪玩味。

考其本事,龐涓之敗非在智短,而在德虧。【鬼谷子·反應篇】有云:"欲張反斂,欲取反與",孫臏佯狂脫困,正合此道。其"圍魏救趙"之策,更暗合【孫子兵法】"攻其所必救"的廟算精髓。龐涓雖熟讀兵書,然其"刖足之妒"已違【吳子·圖國】"兼剛柔之德"的為將之道。故二人較技,實為兵家"全勝"思想與"力勝"觀念的終極對決。

此典故尤當注意者,在其揭示的"同門相戕"現象。戰國之世,縱橫家遊走列國,師兄弟各事其主本屬常態。然如龐涓之"詐友求榮",終致"萬弩夾道"之禍,恰印證【孟子·離婁】"不仁者可與言哉"之誡。後世蘇秦張儀之爭、范雎須賈之怨,皆可視為孫龐故事的變奏。

今人用此典,多着眼於智術較量,然其深層價值實在道德警示。王安石【讀史】詩云:"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孫龐故事最可貴者,非其權謀機變,而在於昭示"恃智弄險終必敗"的永恆哲理。明人馮夢龍【智囊】將此事歸入"術智部",而清人王夫之【讀通鑑論】則痛批龐涓"以私害公",此中評判標準之變,亦足見傳統文化對智德關係的深刻思考。

當今之世,競爭日熾,"孫龐鬥智"式的博弈無處不在。然觀馬陵古道殘陽,當悟【周易·繫辭】"窮則變,變則通"之真義——最高明的智謀,永遠是超越零和博弈的智慧。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7-22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孫龐鬥智之歷史鏡鑒與兵家韜略】

孫龐鬥智一事,載於太史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實為戰國兵家謀略之典範。此事非惟二人恩怨,更折射出先秦軍事思想之精微,今試從三端論之。

一、師門淵源與兵道傳承
孫臏為孫武后世,得傳【孫子兵法】十三篇真諦。龐涓與孫臏同拜鬼谷子門下修習兵法,然二人取法迥異。龐涓重"術"而輕"道",其"減灶誘敵"之策雖工,終落形而下之窠臼;孫臏則深得"上兵伐謀"之要,馬陵道"增兵減灶"之謀,正合【孫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的詭道精髓。此中差異,恰如【吳子·論將】所言:"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

二、智術較量與人性弱點
龐涓之敗,非智不足,實德有虧。其"黥劓孫臏"之舉,違背【司馬法】"仁本"思想;而孫臏佯狂脫困,暗合【六韜】"文伐"之策。二人鬥智過程,恰成【三略】"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生動註腳。龐涓終敗於馬陵道,非僅因孫臏"批亢搗虛"之策,實乃其"妒賢嫉能"之心自毀長城,此即【素書】所謂"陰計外泄者敗"。

三、歷史啟示與當代價值
此典在當代仍有深刻啟示。其一,為將者當如【尉繚子】所言"寬不可激而怒",龐涓之失正在於氣量狹小。其二,競爭之道貴在"正合奇勝",孫臏"圍魏救趙"之策,至今仍是戰略學經典案例。其三,從"鈎心鬥角"到"和平共處"的轉化,正需【孫子兵法】"全勝"思想的指引。

昔蘇軾論史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孫龐之斗,既見才智之高下,更顯心術之邪正。今人觀此典故,當以龐涓為戒,以孫臏為法,方能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既得韜略之妙,又守正道之本。如此,方不負太史公將此段公案載入青史的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