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13|回覆: 0

[成語典故]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6 0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相關人物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涵義

比喻一人罹禍,全家老少不得倖免。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出處

【世說新語·言語】:“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日:‘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辨析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讀音:fù cháo zhī xià ,yān yǒu wán luǎn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用法:複句式;作分句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成語典故:

漢獻帝時,曹操獨攬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次,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孫權,孔融(孔子後代)反對,勸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聽,孔融便在背地裡發了幾句牢騷。御史大夫郄慮平時與孔融不睦,得知這個情況後,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報告,並挑撥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禰衡對您無理謾罵,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聽,大怒,當即下令將孔融全家抓起來一併處死。

孔融被捕時,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個個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卻在那兒玩琢釘的遊戲,沒有一點惶恐的樣子。家人以為孩子不懂事,大禍臨頭還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們趕快逃跑。孔融也對執行逮捕任務的使者懇求說:“我希望只加罪於我本人,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兩個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說:“爸爸,你不要懇求了,他們不會放過我們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懇求有什麼用?”結果,兩個孩子從容不迫地和父親一起被抓去處死。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文言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白話文】:

孔融被逮捕,朝廷內外非常驚恐。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兒子仍然在玩琢釘遊戲,一點惶恐的樣子都沒有。孔融對使者說:“希望罪責僅限於自己一身,兩個兒子可以保全性命嗎?”他的兒子從容地進言說:“父親難道見過傾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不碎的鳥蛋嗎?”不一會兒逮捕他們的差役也到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面對必然要發生的事情,要從容地面對它,不能亂了陣腳。

唐侏 發表於 2025-6-12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悲劇意蘊與歷史啟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語出自【世說新語·言語】,記載了孔融被捕時其幼子所言。此語雖簡,卻蘊含着深刻的悲劇意蘊。孔融作為孔子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一,其學問品行皆為世所重。然其直言敢諫之性格,終致觸怒曹操而遭滅門之禍。八歲稚子能道出"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之語,既顯早慧,更見當時政治環境之殘酷。

細究此典,可見三重悲劇:其一,學問道德不能保全性命之悲劇;其二,稚子無辜受戮之悲劇;其三,整個時代士人命運之悲劇。孔融之死非個案,而是漢末黨錮之禍的延續,標誌着士人階層在強權面前的無力處境。曹操誅殺孔融全家,實為震懾其他士人的政治表演,以儆效尤之意昭然若揭。

此典故對後世影響深遠。它不僅是漢語成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中國文化中表達"整體遭殃,個體難逃"觀念的經典隱喻。從文學角度看,八歲孩童面對死亡時表現出的鎮定與智慧,構成了強烈的戲劇張力,這種反差強化了故事的悲劇色彩。從歷史角度看,此事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鬥爭中"連坐"制度的殘酷性,一人得罪,全家遭殃。

今人讀此典故,當有三思:一思權力制衡之必要,二思言論自由之可貴,三思法治精神之重要。孔融之死啟示我們,在任何時代,保護個體免受不公正迫害都是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僅是一個歷史典故,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權力不受約束時可能造成的悲劇。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7-16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悲劇意蘊與歷史啟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語,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所載孔融二子臨難之語。此典不僅凝練了漢末政治鬥爭的殘酷本質,更以其深刻的悲劇意蘊,成為後世警世恆言。今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典源考辨與語境還原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以"謗訕朝廷"之罪收捕孔融。【後漢書】載其罪狀為"大逆不道",實則源於政治立場分歧。值得注意的是,二子"琢釘戲"的細節極具象徵意義。漢魏時期,琢釘戲乃貴族童子啟蒙之戲,暗喻世家大族的文化傳承。二子臨危不亂的姿態,既體現孔氏家學涵養,更昭示着士族階層在政治傾軋中的集體困境。范曄評曰"豈有員園方井,而不知危乎",恰道出此中弔詭。

二、思想內涵的多維解讀
此典蘊含三重哲學意蘊:其一,儒家"家族共同體"觀念的極致體現,個體命運與家族興衰緊密相連;其二,道家"方生方死"的辯證思維,童子稚語中暗合【莊子】"安危相易"之旨;其三,政治哲學中的權力本質揭示,王夫之【讀通鑑論】謂"曹氏之忌刻,始於此矣",點明專制權力對異己者的零容忍。錢穆先生曾指出,此語實為漢魏之際士人命運之縮影。

三、現代啟示與價值重估
在當代語境下,此典啟示我們:首先,政治決策當有容異之量,曹操之失正在於"以言罪人";其次,個體與集體的命運關聯仍需理性審視,既要避免極端個人主義,也需警惕集體無意識;最後,童子"完卵"之喻,警示任何社會動盪中最脆弱的永遠是婦孺。司馬光【資治通鑑】特書此事,正是着眼於"為後世戒"的史家深意。

結語:
孔融父子悲劇,本質是理想主義者在現實政治中的必然結局。然二子"覆巢"之嘆,終成華夏文明記憶中的永恆警鐘。今日重讀此典,當超越簡單的政治譴責,而着眼於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對話機制,方不負古人以血淚鑄就的箴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巳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