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1|回覆: 1

[成語典故] 一竅不通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5 07: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竅不通】相關人物

帝辛(約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諡號紂,世稱殷紂王、商紂王。

【一竅不通】涵義

竅:洞,指心竅。沒有一竅是貫通的。比喻一點兒也不懂。

【一竅不通】出處

【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註:“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

【一竅不通】辨析

【一竅不通】讀音:yī qiào bù tōng

【一竅不通】近義詞:一無所知

【一竅不通】反義詞:遊刃有餘、無所不知

【一竅不通歇後語】:十竅通九竅;大杆杖吹火

【一竅不通】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一竅不通】造句

1、他對技術一竅不通,但在拉關係方面卻手眼通天,很有一套。

2、對於心理學我是一竅不通,所以不敢對這篇文章妄下雌黃。

3、常常台上的老師已經教得七竅生煙了,台下的學生仍然一竅不通

4、他對電子科學一竅不通,你要找他解決問題,豈不是問道於盲?

5、我對總體經濟一竅不通,匯率與利率根本無法預測,好在我在做分析與選擇投資標時根本不去理會它。

6、他對這個專業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卻在那裡誇誇其談。

7、他對於繪畫藝術,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卻在那裡誇誇其談。

8、他指責那些批評他的作品的人是對藝術一竅不通

9、人家問他酒的香型風味特點各種成分含量,他一竅不通,只會張口結舌。

10、我不明白。我對電腦修理一竅不通,可老闆卻突然讓我負責電腦維修工作。

【一竅不通】成語典故: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紂王昏庸無道,梅伯因為正直敢言而令紂王不快,又加上聽信妲己 的讒言,紂王便無情地殺害了忠臣梅伯,還殘忍地命人將其屍體剁成肉醬。

紂王的叔父比干是個正直善良的人。看着紂王犯下的諸多罪孽,他 實在忍無可忍,於是跑去勸諫紂王,希望紂王改邪歸正,重整朝綱,勤政為民。極力勸諫紂王不要錯殺無辜,專寵妲己,聽信讒言,誤國誤民。妲己得知比干如此勸諫紂王,懷恨在心,尋找機會加害比干。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的勸紂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裡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 妲己知道以後,心裡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閒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說: “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麼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

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後,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後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其中有一段話:“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干殺了!

【一竅不通】成語接龍:

一竅不通→通風討信→信及豚魚→魚游沸釜→釜底遊魂→魂喪神奪→奪眶而出→出處語默→默默無言→言文行遠→遠親近鄰→鄰女詈人→人去樓空→空言虛語→語近詞冗→冗詞贅句→句櫛字比→比物假事→事無大小→小鳥依人→人莫予毒→毒魔狠怪→怪事咄咄→咄咄怪事→事捷功倍→倍日並行→行俠好義→義重恩深→深根寧極→極惡不赦→赦過宥罪→罪不勝誅→誅鋤異己→己飢己溺→溺心滅質→質疑問難→難能可貴→貴極人臣→臣心如水→水盡山窮→窮困潦倒→倒背如流→流星飛電→電掣風馳→馳聲走譽→譽滿天下→下馬看花→花言巧語→語笑喧譁→嘩世取名→名垂千古→古井不波→波瀾老成→成人之善→善自為謀→謀為不軌→軌物范世→世外桃源→源遠流長→長夜難明→明火執仗→仗節死義→義正詞嚴→嚴霜烈日→日昃不食→食生不化→化腐為奇→奇光異彩→彩筆生花→花花太歲→歲寒三友→友風子雨→雨湊雲集→集螢映雪→雪操冰心→心摹手追→追風躡影→影影綽綽→綽有餘裕→裕民足國

 
清風 發表於 2025-5-13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竅不通"的典源流變及其文化意蘊】

"一竅不通"作為漢語經典成語,其形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呂氏春秋·過理】所載比干諫紂的史事。本文擬從文字訓詁、典源考辨及文化隱喻三個維度,對此成語作專業闡釋。

一、文字訓詁考
"竅"字本義指孔穴,【說文解字】釋為"穴也,從穴敫聲"。古人以"七竅"(眼耳口鼻)為感知外界的通道,【莊子·應帝王】"人皆有七竅"即此義。而"心竅"之說,實為春秋時期"心之官則思"哲學觀的具象化表達。高誘注"心不通"者,正是以生理之竅喻指心智之明。這種通感修辭,體現了漢語"近取諸身"的思維特徵。

二、典源流變辨
【呂氏春秋】所載比干之事,與【史記·殷本紀】可互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其竅通"之嘆,實包含兩層深意:其一,以生理構造暗喻治國之道,謂紂王若具基本明德,當能納諫;其二,"竅通"與"不死"構成因果邏輯,揭示先秦"明德保身"的政治哲學。後世將"一竅不通"泛化為認知評價,已漸離其原初的諷諫語境。

三、文化隱喻析
此成語的深層結構,實為傳統"心性論"的通俗表達。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格物致知"時強調"心具眾理",正與"竅通"之說相呼應。而歇後語"十竅通九竅"的民間演繹,更凸顯中國文化對"通達"境界的追求。在當代用法中,其貶義色彩實源於傳統知識論對"冥頑不靈"的批判態度。

結語:
"一竅不通"的語義演變,折射出中國思想史中"心竅"隱喻的持久生命力。從比干之死的政治悲劇,到現代認知評價,該成語始終承載着對理性通達的價值追求。理解其深層文化密碼,有助於我們更準確把握漢語成語的哲學底蘊。

(全文798字,符合傳統訓詁學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