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1|回覆: 0

[成語典故] 得心應手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25 04: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得心應手】相關人物

師文(生卒時間不詳),我國春秋時期鄭國的一位傑出音樂大師,曾從師於魯國樂官師襄。他是鄭國宮廷音樂樂師的優秀代表人物。

【得心應手】涵義

得:得到,想到;應:反應,配合。心裡怎麼想,手就能怎麼做。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

【得心應手】出處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得心應手】辨析

【得心應手】讀音:dé xīn yìng shǒu

【得心應手】近義詞:駕輕就熟、八面見光、輕而易舉、左右逢源、心手相應、隨心所欲、無往不利、遊刃有餘、揮灑自如

【得心應手】反義詞:力不從心、進退兩難、不文不武、捉襟見肘

【得心應手歇後語】:魯班手裡調大斧

【得心應手】用法:連動式;作賓語、定語、狀語;用於各種技藝

【得心應手】造句

1、只要朝着一個方向努力,一切都會變得得心應手

2、這道題很簡單,小明做起來真是得心應手

3、張師傅做盆景又快又好,真是官止神行,得心應手

4、這位老作家運用語言的功夫已達到得心應手的地步。

5、老王動筆不行,干木工活卻得心應手

6、這兩項工具用來得心應手,在多種情況下,尤其是當讀其他人的代碼或試圖澄清自己的時候。

7、爺爺用原子筆寫字不順手,用毛筆反倒顯得得心應手

8、對待工作要精益求精,達到得心應手,目無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9、沒想到他連這麼難的動作,都能得心應手的完成。

10、在現實生活中你練習的越多,你用起來就會越得心應手

【得心應手】成語典故:

古時,匏巴彈琴,鳥兒會隨着樂聲而舞,魚兒躍出水面傾聽。鄭國的師文聽說後,就去拜師襄為師學琴。

師文學了三年,柱指鈞弦,卻彈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師襄無奈地說:“你可以回家去了。”師文扔掉琴,嘆息道:“我不是不會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彈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裡也沒有音樂。由於內心找不到音樂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給我一些時間,讓我找一找音樂的感受。”

過了不久,師文回來見師襄。師襄說:“你的琴煉得如何?”師文告訴他:“我已找到音樂的感受,請聽我彈一曲。”

當春天時叩擊商弦彈南呂調,涼風突起,草木都結出了果實。秋天時叩擊角弦彈夾鐘調,和風徐徐地吹起,花草樹木都開花發芽了。夏天時叩擊羽弦彈黃鐘調,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結冰了。冬天時叩擊征弦彈蕤賓調,陽光變得熾熱,厚厚的冰塊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將終時,則以宮弦為主與其它四弦一併奏起,這時吹來了和麗的風,天空中漂着吉祥的雲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湧出了清清的泉水。

師襄撫心高蹈說:“你的彈奏真是妙啊!即使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挾琴執管向你學琴了。”

【得心應手】成語接龍:

得心應手→手無寸刃→刃迎縷解→解衣卸甲→甲冠天下→下喬遷谷→谷父蠶母→母以子貴→貴在知心→心如金石→石心木腸→腸肥腦滿→滿座風生→生死醉夢→夢寐以求→求全之毀→毀風敗俗→俗不可醫→醫時救弊→弊帚自珍→珍饈美饌→饌玉炊金→金鳷擘海→海枯見底→底死謾生→生靈塗地→地丑力敵→敵國通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冤摘伏→伏地聖人→人浮於食→食言而肥→肥遁鳴高→高冠博帶→帶牛佩犢→犢牧採薪→薪盡火傳→傳宗接代→代越庖俎→俎樽折衝→沖雲破霧→霧裡看花→花顏月貌→貌如其心→心膽俱裂→裂裳裹膝→膝行匍伏→伏虎降龍→龍翔鳳舞→舞爪張牙→牙白口清→清渾皂白→白黑分明→明如指掌→掌上觀文→文無加點→點頭之交→交能易作→作壁上觀→觀風察俗→俗下文字→字順文從→從諫如流→流天澈地→地北天南→南風不競→競今疏古→古琴價高→高自標樹→樹大根深→深圖遠算→算無遺策→策無遺算→算盡錙銖→銖積絲累→累教不改→改柯易節→節哀順變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5-17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得心應手"的藝道境界與師文琴心】

"得之於手而應於心"一語,出自【莊子·天道】篇,此八字實為華夏藝術哲學之精髓。師文習琴的典故,恰為此境界作出完美詮釋。其三年不成的困頓,非技之不足,實乃心未與道合。待其"心有所屬",遂能令四時倒轉、草木應律,此即"得心應手"之真諦。

考"得心應手"之要義,當分三境:其下者,手熟而已;其中者,心手相諧;其上者,心物兩忘。師文初學琴時,拘泥於"柱指鈞弦",此即【禮記·樂記】所謂"知聲而不知音";後能"官知止而神欲行",方達【溪山琴況】所言"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的化境。

細究莊周原文"不徐不疾"四字,實含陰陽相濟之理。徐者,陰也;疾者,陽也。師文奏琴能令"涼風突起""和風徐吹",正是把握了藝術創造的節奏奧秘。此中玄機,與【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之說遙相呼應,皆強調藝術創作需契合自然律動。

今人用此成語,多止步於技藝嫻熟之表層。然觀歷代琴譜【神奇秘譜】【五知齋琴譜】等,皆以"心法"為首要。明代徐上瀛【溪山琴況】二十四況,首揭"和"字,終以"遠"字,其間的"靜""清""古""澹"諸境,無不需要心靈的參悟。此即師文所謂"內不得於心,外不應於器"的深層意蘊。

返觀當代,技術主義盛行,"得手"者眾,"得心"者寡。然真正的大師,如【莊子】庖丁解牛,必經歷"所見無非牛者"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升華。師文棄琴長嘆的頓悟時刻,恰是藝術突破的關鍵節點,這種由技入道的轉變,正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精髓所在。

要之,"得心應手"非止於操作熟練,實為心物交融的審美境界。它要求創作者既要有師文"三年不成"的執着,更需"官止神行"的悟性。在這個意義上,成語背後的哲學深度,仍值得當代藝術實踐者深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