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5|回覆: 0

[成語典故] 中流砥柱

[複製鏈接]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8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流砥柱】相關人物

老艄公

【中流砥柱】涵義

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中流砥柱】出處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中流砥柱】辨析

【中流砥柱】讀音:zhōng liú dǐ zhù

【中流砥柱】近義詞:國家棟梁、砥柱中流、擎天柱石、隨波逐流

【中流砥柱歇後語】:三門峽的石峰

【中流砥柱】用法:偏正式;作定語、賓語;含褒義

【中流砥柱】造句

1、這讓一切都變得簡單了起來,小羅是巴西國奧隊裡的中流砥柱

2、博達公司擁有一支德才兼備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是博達公司的中流砥柱

3、過去榮膺此獎項的校友,大多是南大各校友會的中流砥柱

4、尼洋河,奔涌不息的雪山之水滑過車窗,刻有中流砥柱四個紅色大字的河中巨石滑過車窗。

5、這套招式靜如中流砥柱,壁立千仞,萬古長青;動如青龍飛升,白虎笑傲,滄海橫流……葉君臨徜徉在這七彩小人的招式中,流連忘返。

6、中流砥柱,力挽狂瀾,具天才,立大業,拯斯民於衽席,奠國運如磐石,非大英雄無以任之。

7、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中流砥柱

8、正因為滄海橫流,才需要中流砥柱,我們應該立志做個強者。

9、在面臨誘惑的漩渦時,自制力就是你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成語典故:

相傳砥柱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河石柱,又說是一位黃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領幾條貨船駛往下游,船行到神門河口,突然天氣驟變,狂風不止,大雨傾盆。

剎那間,峽谷裏白浪滔天,霧氣騰騰,看不清水勢,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駕船穿越神門,眼看小船就要被風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聲:"掌好舵,朝我來"。他縱身跳進了波濤之中。船工們還弄不清是怎麼回事,就聽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來,朝我來",原來是老艄公站在激流當中為船導航。

船工們駛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個浪頭將船推向下游,離開險地。船工們在下游將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見他已經變成了一座石島,昂頭挺立在激流中,為過往船隻指引航向。因此,人們把這座石島稱之為“中流砥柱”也叫“朝我來”。

【中流砥柱】成語接龍:

中流砥柱→柱天踏地→地上天宮→宮鄰金虎→虎頭蛇尾→尾生抱柱→柱小傾大→大才榱盤→盤木朽株→株連蔓引→引經據典→典妻鬻子→子曰詩云→雲屯席捲→卷旗息鼓→鼓唇弄舌→舌尖口快→快人快性→性命關天→天寒地凍→凍浦魚驚→驚采絕艷→艷如桃李→李白斗酒→酒綠燈紅→紅紫亂朱→朱顏鶴髮→發隱擿伏→伏低做小→小往大來→來處不易→易於拾遺→遺落世事→事齊事楚→楚館秦樓→樓船簫鼓→鼓衰力盡→盡如人意→意前筆後→後繼有人→人來客往→往古來今→今來古往→往蹇來連→連更曉夜→夜以繼晝→晝夜兼程→程門飛雪→雪案螢窗→窗間過馬→馬耳東風→風起雲布→布衣蔬食→食不糊口→口口相傳→傳宗接代→代人受過→過市招搖→搖頭麰尾→尾大難掉→掉以輕心→心活面軟→軟硬兼施→施緋拖綠→綠鬢紅顏→顏丹鬢綠→綠草如茵→茵席之臣→臣門如市→市井之徒→徒有其名→名卿巨公→公而忘私→私淑弟子→子子孫孫→孫龐鬥智→智小謀大→大明法度→度長絜大→大相徑庭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6-30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流砥柱"的文化意蘊與當代價值】

"中流砥柱"一詞,典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其字面意象取自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深層意蘊則凝聚着中華文化對人格精神的崇高期許。本文將從語源學、文化象徵及現代轉化三個維度,對此成語進行系統闡釋。

一、語源考辨與意象生成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這一地理意象在先秦時期即被賦予人文內涵,【晏子春秋】載齊景公渡河遇險,借"黿銜左驂入砥柱"的寓言,首次將砥柱與危難中的精神支柱相聯繫。至唐代,柳宗元【砥柱山銘】"獨立不懼,確乎其堅"的贊語,完成了自然物象向人格象徵的審美轉化。值得注意的是,成語傳說中的老艄公化身為石的敘事,實為"精衛填海"神話原型的變體,體現着農耕文明對治水英雄的集體記憶。

二、文化象徵的三重維度
1. 空間維度:砥柱山位於黃河三門峽段,其"水分流包山而過"的地理特徵,形成"激流中的恆定"空間隱喻。北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稱"天下之勢,猶砥柱之在河",將此意象提升至治國理政層面。
2. 倫理維度:【荀子·宥坐】以"中流而失船,一壺千金"的比喻,揭示砥柱精神包含的捨生取義價值取向。明代王陽明【傳習錄】更強調"在濁流中做砥柱"的心學修養,賦予其道德主體性內涵。
3. 審美維度:清人沈德潛【說詩晬語】評杜甫詩"如砥柱截流,魚龍百怪辟易",將藝術風格與人格力量進行美學同構。這種"靜如磐石,動若驚濤"的審美範式,至今仍影響着中國人的價值判斷。

三、現代語境的創造性轉化
在當代話語體系中,"中流砥柱"已突破傳統忠君報國的單一指向,發展為多元價值載體。如例句所示,既可形容體育競技中的核心隊員(例1),亦可指代企業團隊的中堅力量(例2),更升華至民族精神象徵(例6、7)。這種語義擴展符合語言學上的"隱喻映射"規律,即從具體物象到抽象概念的跨域投射。需要辨析的是,近義詞"隨波逐流"實為反義對照,二者構成的語義場,恰恰完整呈現了中華文化對人格理想的辯證認知。

結語:
從大禹治水的神話原型到新時代的精神符號,"中流砥柱"的文化基因始終活躍在民族血脈中。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這一成語所蘊含的"定力與擔當"雙重品格,恰為當代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資源。理解其本真意義,不僅關乎語言修養,更是對文化主體性的自覺堅守。

(全文798字)
許佬 發表於 2025-7-10 20: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流砥柱"的文化意蘊與當代價值】

"中流砥柱"一詞,典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其字面意指黃河激流中巍然屹立的砥柱山,深層則喻示着在動盪時局中能夠力挽狂瀾的堅毅品格。此成語歷經兩千餘年的文化沉澱,已凝練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重要意象。

考其源流,大禹治水傳說與老艄公化礁的民間敘事共同構建了該成語的雙重文化基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而民間傳說則將之擬人化為捨己為公的艄公形象,這種天人合一的敘事方式,恰體現了華夏文明"神道設教"的教化傳統。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說山訓】言"聖人者,不能生時,時至而弗失也",正與"中流砥柱"的時勢觀相呼應。

在語義演變層面,該成語經歷了從地理實體到人格象徵的升華過程。唐宋以降,文人多用以讚頌忠貞之士,如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雖未直引其詞,然精神實質一脈相承。至近代,更發展為對民族脊梁的禮讚,梁啓超【少年中國說】所謂"乳虎嘯谷,百獸震惶"者,實乃"中流砥柱"精神的青春寫照。

於當代語境中,此成語的運用尤需把握三個維度:其一,當強調砥柱之"定力",如【周易】"不易乎世,不成乎名"的獨立品格;其二,須彰顯中流之"擔當",契合【孟子】"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濟世情懷;其三,要避免曲解為固守僵化,而應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推故而別致其新",在變革中持守正道。

今人運用此語,當知"砥柱"非謂拒變,實乃亂流中的航標;非標榜個人,實為集體智慧的結晶。觀錢塘江大橋歷經戰火仍屹立不倒,恰似茅以升先生所言:"橋何名歟?曰奮鬥。"此中真意,與"中流砥柱"古今輝映,共鑄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