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9|回覆: 0

[成語典故] 人面桃花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7 2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面桃花】涵義

形容男女邂逅鍾情,隨即分離之後,男子追念舊事的情形。

【人面桃花】出處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人面桃花】辨析

【人面桃花】讀音:rén miàn táo huā

【人面桃花】近義詞:人去樓空

【人面桃花】反義詞:長相廝守

【人面桃花】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

【人面桃花】造句

1.去年今時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2.人面桃花相映紅,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

3.三月八,一路走馬觀花,姑娘似玉如花,處處人面桃花,享受雪月風花,煩惱水月鏡花,男士殷勤獻花,祝福錦上添花,送給你嬌艷欲滴的女人花!

4.人面桃花相映紅,更何況是這樣一個絕色的佳人。

5.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

6.果然人面桃花,美人輕紗半掩,欲說還休,平添一份神秘。

7.那人面桃花的人兒,又該何處去尋?穿越時空的思念,到底是否只是一場空?如此之多的迷局,撲朔迷離,到底是誰在背後痛下殺手?

8.那年在春天,小徑上與她相遇,朱唇皓齒,人面桃花的印象,多年難忘。

9.戰後他回到家園,但意中人已不知去向,不免興起人面桃花的感嘆。

10.舊地重遊,景物未改,人事已非,頗有人面桃花之感。

【人面桃花】成語典故:

唐朝時有一位到京城應考的讀書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遊玩,看到一間小屋很不錯,就找藉口走進去看看。沒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裡一位美麗的姑娘。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回到那間屋子,卻看見大門鎖着,人已經不知道搬到哪裡去了,於是就提筆寫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然後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個地方,這一次大門不但沒深鎖,還看見姑娘的父親,姑娘的父親傷心地告訴他說:“我女兒因為看了他寫的詩因此得了相思病,沒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聽了之後非常難過,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沒想到這時姑娘卻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後,身體漸漸痊癒的姑娘就和讀書人結成了夫妻。

【人面桃花】成語接龍:

人面桃花→花紅柳綠→綠鬢紅顏→顏精柳骨→骨化形銷→銷神流志→志滿氣驕→驕兵必敗→敗俗傷化→化外之民→民不畏死→死而無悔→悔讀南華→華星秋月→月明千里→裡勾外連→連山排海→海誓山盟→盟山誓海→海內無雙→雙宿雙飛→飛熊入夢→夢熊之喜→喜不自勝→勝殘去殺→殺一儆百→百年大計→計行慮義→義憤填膺→膺籙受圖→圖謀不軌→軌物范世→世世代代→代越庖俎→俎樽折衝→衝風冒雨→雨簾雲棟→棟梁之材→材茂行潔→潔清自矢→矢口狡賴→賴有此耳→耳目一新→新婚宴爾→爾汝之交→交口同聲→聲價十倍→倍日並行→行間字裡→里出外進→進寸退尺→尺板斗食→食不充腸→腸肥腦滿→滿谷滿坑→坑灰未冷→冷心冷麵→面如凝脂→脂膏不潤→潤屋潤身→身手敏捷→捷報頻傳→傳龜襲紫→紫綬金章→章甫薦履→履湯蹈火→火上添油→油干火盡→盡誠竭節→節衣素食→食甘寢寧→寧死不辱→辱國殃民→民和年豐→豐屋之過→過從甚密→密密層層→層見迭出→出醜放乖→乖嘴蜜舌

 
石良 發表於 2025-7-27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面桃花"的審美意蘊與文化流變】

"人面桃花"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意象,其審美價值與文化內涵遠超出普通成語範疇。崔護【題都城南莊】以四句二十八言,構建起一個具有永恆張力的審美空間:灼灼桃花與少女容顏的互映,不僅成就了視覺上的"物我交融",更暗合【詩經】"桃之夭夭"的婚嫁隱喻。這種意象組合可追溯至南朝徐陵【玉台新詠】"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的民歌傳統,經唐代文人提煉後,形成具有高度象徵性的詩歌語碼。

從語言學角度考察,"人面桃花"屬於典型的"意象並置"結構。人面(主體)與桃花(客體)通過"相映紅"產生審美通感,這種表現手法與【文心雕龍】"神與物游"的美學主張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該成語在後世演化中逐漸脫離具體愛情敘事,轉而成為"物是人非"的哲學象徵。宋代詞人晏幾道"落花人獨立"、元代雜劇【西廂記】"花落水流紅"等,皆可視為該意象的變奏發展。

典故中"詩作返魂"的離奇情節,實則折射出唐代"詩能通神"的文學觀念。段成式【酉陽雜俎】載韓愈以詩驅鱷、白居易【長恨歌】使歌妓泣下等記載,均說明當時對詩歌魔力的集體信仰。而"人面桃花"故事將詩歌的感染力推向極致,構建起"文字—情感—生命"的神秘鏈條,這種觀念對後世【牡丹亭】等"情起死回生"的敘事模式影響深遠。

該成語在現代語境中的泛化使用(如例句3的節慶祝福),反映了傳統意象的世俗化轉型。這種語言現象印證了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論斷——古典意象始終處於被重新詮釋的動態過程中。從文藝學視角看,"人面桃花"的永恆魅力,正在於其同時具備具體可感的形象性與抽象普遍的情感張力,這種雙重特質使其成為跨越時空的文化密碼。
朱卯 發表於 2025-8-2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面桃花"的審美意蘊與文化流變】

"人面桃花"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意象,其審美價值與文化內涵遠超出普通成語範疇。崔護【題都城南莊】以四句二十八言,構建出中國文學史上最富張力的邂逅敘事,其藝術表現與情感張力值得深入剖析。

一、意象組合的審美張力
"人面"與"桃花"的並置體現唐代"以花喻人"的美學傳統。【詩經】"桃之夭夭"已開先河,至唐代形成"人面桃花"的固定搭配。這種意象組合具有三重審美效果:其一,色彩互映的視覺美感;其二,青春易逝的隱喻暗示;其三,物是人非的哲學思考。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歐陽修"淚眼問花花不語"皆承此脈。

二、時空結構的敘事藝術
原詩通過"去年/今年"的時間對照與"此門中/何處去"的空間轉換,構建出獨特的敘事框架。這種"今昔對比"手法在【詩經·採薇】"昔我往矣"已有雛形,至唐代發展為成熟的抒情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桃花依舊"的物性永恆與"人面不知"的人事無常形成存在論層面的對話,這種思考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得到更系統的展開。

三、文化接受的流變過程
從本事記載看,該典故經歷從悲劇到喜劇的轉變。孟棨【本事詩】記載的"女子復活"結局,實為唐人傳奇筆法,反映唐代市民文學的審美趣味。宋以後,文人更側重其"感時傷逝"的面向,如晏幾道"落花人獨立"即脫胎於此。至明清戲曲,【人面桃花】成為獨立劇目,情感表達更趨世俗化。

四、現代語用的變異現象
當代使用中出現語義泛化趨勢:1) 偏重"美人"義項而弱化"悵惘"情感;2) 節慶祝福語中的吉祥化改造;3) 網絡語境中的戲謔化使用。這種變異反映傳統意象在現代語言生態中的調適過程。

結語:
"人面桃花"作為穿越千年的文化符號,其核心價值在於構建了中國人特有的情感表達範式。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重讀崔護原詩,仍能感受到那種"溫柔敦厚"的詩教力量,這正是傳統文化意象的當代意義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