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3|回覆: 0

[思維啟發] 文化評析不必擔心書的衍生品喧賓奪主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25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化評析:不必擔心書的衍生品喧賓奪主

2016上海書展如約開幕。不少書迷發現,本屆書展的簽售活動、見面會及衍生周邊產品售賣很熱鬧,簡直蓋過了書展的傳統主體『書』本身。也有更多的人因為對這些衍生品感興趣,開始關注書展。

擔心周邊衍生品是噱頭、會喧賓奪主,是很正常的。當更多人被周邊活動和產品所吸引,放在書上的精力很可能會變少。不過,一屆書展所提供的平台有限,僅在空間上,走進書展現場必然會產生『茫茫書海』的感慨,好的內容很難自動地脫穎而出,出版社和書商在策展方式上做足文章是必需。某種程度上來說,書展本身就是一次集中的、有文化的營銷,以包括周邊活動和衍生品售賣在內越來越多元化的營銷手段,不斷打開圖書市場。

近幾年,有關『書和它周邊的噱頭們』的話題始終被討論。在『內容為王』成為觀念共識的年代,人們對營銷手段多少都帶有識別感和警惕性。先是有對實體書店沙龍化、文具店化、咖啡館化的討論,一些走紅的實體書店往往鋪貨架構更多層次,似乎已經脫離書店本體。去年,關於『世界上最寂寞的圖書館』的消息先是賺足了人們的情懷,後被報道出有地產廣告之嫌時,受到的輿論質疑也是巨大的。再有對新書腰封的討論,圖書編輯們在腰封廣告語上下足了功夫,不遺餘力地跟更多名人扯上關係,作家梁文道曾經對自己『腰封小王子』的稱號苦不堪言。過度的尤其是名不副實的營銷,耗費人們的耐心和注意力,使得與圖書相關的市場變得可疑。

不過,手段是中性的,內容才是本質。比如經常被人詬病的腰封,也有精品和庸品之分,書海中從來也不缺設計精美、摘要凝練、為好書錦上添花的腰封作品。書展上的周邊衍生品,往大了說是另一門文化產業,依附於圖書產業而又有相對獨立的運作邏輯。作家董橋談及書籍時曾說『最後迷的是裝幀』。事實也證明,類似企鵝社的手繡封面和筆記本、朵雲軒的生肖藏書票、上海書畫出版社的字帖等產品,已經具有了非常獨特的文化品格,它們的策劃、設計和製作,傳承了舊年間的『書票』,並和互聯網時代購物等各種渠道連接,本身就是很有活力的工藝門類,傾注了從業者的智慧和努力。最好的周邊產品一定是反哺了圖書本身,並精妙地表達着書及出版社的文化理念。

『內容為王』既已成為共識,就不妨嘗試更多新的可能性,書可以是內容,周邊文化產品同樣可以在做好內容上下功夫。清清靜靜地讀書,實際上並不是書展此時此地的目的,真正的好書絕不會害怕被自己的周邊產品搶了風頭。如果因為對喧賓奪主的擔憂就拒絕周邊產品,那可能是拒絕一種創新。

劉杯 發表於 2025-7-7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展衍生產品之文化共生關係】

當代書展呈現"書為體,衍為用"之格局,實為文化傳播形態之自然演進。考諸書史,自宋元刻本之插圖繡像,至晚清石印本之彩色扉頁,書籍載體與附屬藝術本為有機整體。今日書展衍生品之盛,恰是傳統書業生態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

觀書展衍生產品之流變,可見三重文化價值:其一為"器物載道"之功用,如朵雲軒藏書票承續明代版畫"餖版"技藝,將典籍精髓凝於方寸;其二為"雅俗共賞"之橋梁,企鵝社手繡封面使西方文學經典獲得東方審美表達;其三乃"以用促藏"之妙用,上海書畫社文房系列使碑帖藝術融入日常書寫。此三者,皆暗合【考工記】"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的古訓。

當下對衍生品過度商業化的憂慮,實源於對"書業本質"的誤讀。昔張元濟主持商務印書館,既重典籍校勘,亦創製月份牌、文具等"文化周邊",使文明火種借日用之物廣布民間。今日出版社開發文創產品,恰是承續此"文化浸潤"的傳統智慧。若強分"書"與"衍"為二元對立,反失【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辯證思維。

真正值得警惕者,非衍生品之多寡,而在文化誠意之有無。梁文道所譏"腰封小王子"現象,病在"以辭害意";某些"寂寞圖書館"之爭議,失在"買櫝還珠"。然觀歷代藏書家鈐印題跋、裝幀函套,何嘗不是另一種"衍生創作"?關鍵在衍生品能否如明人毛晉"汲古閣"刻書般,使裝飾元素與典籍精神相得益彰。

建議出版從業者參酌"古法新用"之道:在衍生品開發中,當效法宋代【營造法式】,既重實用功能,更求"材美工巧";在營銷策劃時,宜取法明代胡正言"十竹齋",讓商業行為承載人文品格。如此,則書展衍生品非但不會喧賓奪主,反能成就【文心雕龍】所謂"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的文化傳播新範式。

要之,書業衍生產品若植根文化本真,自可達到"器以載道,物以傳情"的境界。讀者既不必因衍生品之盛而憂典籍式微,出版者更當藉此探索"文脈今傳"的創新路徑。此中分寸拿捏,正需出版人以"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行"與時俱進"的開拓之舉。
花兒 發表於 2025-7-8 01:0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展衍生產品之文化價值與本體辯證】

當代書展衍生產品之興盛,實為文化傳播形態自然演進之結果。考諸典籍,【考工記】有云:"審曲面勢,以飭五材。"傳統工藝本與典籍相輔相成,今日書展周邊產品,實乃此道之延續。吾人當以通達之眼觀之,不必過慮其喧賓奪主。

一、衍生產品乃文化傳播之羽翼
觀歷代書業發展,自宋元刻本之插圖,至明清套印之箋譜,書籍從未以純粹文本形態存在。衍生產品猶如"六藝"中之"樂",以感性形式輔助理性認知。上海書畫出版社之字帖、朵雲軒之藏書票,皆延續了傳統"左圖右史"的傳播智慧。正如鄭樵【通志·圖譜略】所言:"圖,經也;書,緯也。一經一緯,相錯而成文。"

二、營銷手段與內容本質的辯證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過度的營銷確如"五色令人目盲",然精當的衍生產品實為"文質彬彬"的體現。企鵝社手繡封面之成功,正在於其既承續了西方書籍裝幀傳統,又賦予當代審美意趣。這種"器以載道"的創作,恰合【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旨。

三、文化生態的多元共生
書展猶如"庠序",當具"有教無類"之胸懷。王陽明【傳習錄】云:"大抵學問功夫,只要主意頭腦是當。"只要以傳播文化為宗旨,衍生產品自可成為吸引大眾的"方便法門"。正如傳統書院既有經史講誦,亦有琴棋書畫,多元形式最終皆歸於文化傳承之本真。

結語:
【文心雕龍】有言:"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在數字化閱讀盛行的今天,實體書展更需要通過多元形式彰顯文化魅力。吾輩當以"和而不同"的智慧,既守護"內容為王"的根本,亦包容創新傳播的形式。如此,方能使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實現"盡精微而致廣大"的文化傳播境界。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