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8|回覆: 3

[文化資訊] 中國話語·傳薪絕學中國因明研究的可喜進展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7-29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話語·傳薪絕學:中國因明研究的可喜進展

因明,即佛家邏輯,肇源於古印度,是印度『五明』之一。公元5世紀起,印度因明先後傳入中國漢地和藏蒙地區,逐漸形成了中國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兩個傳統。中國因明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過輝煌,成為過世界因明的高峰;也有過低潮,以至成為絕學。最近一次低潮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當時,全國從事因明研究的學者已沒有幾人,成果更是寥若晨星。

1982年初,中國幾位學者發出搶救因明的呼籲,明確提出『搶救因明遺產是當前學術界和出版界一項重要而急迫的任務』。這個呼籲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的重視。1983年8月,中國社科院哲學所、中國邏輯史研究會、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甘肅人民出版社共同舉辦的全國首屆因明學術研討會在敦煌舉行。這次會議對搶救因明遺產、推動因明發展作出了規劃和部署。30多年過去了,中國因明研究取得了可喜進展。

這些年,在我國逐漸形成了一支專業的因明研究隊伍,並且有了自己的學術組織。1983年成立了因明研究工作小組,2006年成立了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先後召開12次全國因明學術研討會。我國因明學界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中國社科院等重大科研項目、重點科研項目和一般科研項目近20項。截至目前,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實際招收因明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有10多個點,累計培養因明碩士博士30多人。

我國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兩個傳統各具特點,近年來彼此間交流不斷增多。漢藏學者互譯因明研究成果,合作申請科研課題,共同研討因明問題。2006年立項的教育部邏輯基地重大項目『佛教邏輯研究』、2012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因明研究』、重點項目『近現代國內外因明研究』等都是漢藏學者共同承擔的。

我國因明學者與國外同行的學術交流也在不斷增多。一是國內因明學者翻譯出版了國外學者的重要因明著作,介紹國外同行的學術動態和新的研究成果;中國因明學者出席國際因明學術研討會,與國外同行面對面進行學術交流。二是在國內舉辦因明以及相關學科的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外學者來中國進行學術研討;有的高校邀請國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三是國內外因明學者共同研究貝葉經因明文獻,共同編寫有關因明的書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關注中國因明、研究中國因明、熱愛中國因明。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內學者的研究視野有所拓展,研究方法有所創新。一些學者運用現代邏輯考察因明,從溯因推理、非形式邏輯視域分析因明,在一些問題上有了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

30多年來,國內學者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因明著作,發表了數百篇因明論文。沈劍英的【因明學研究】【中國佛教邏輯史】(主編)【敦煌因明文獻研究】,鄭偉宏的【因明正理門論直解】【漢傳佛教因明研究】【因明大疏校釋、今譯、研究】【佛教邏輯研究】(主編),張忠義的【因明蠡測】,多識仁波切的【藏傳佛教認識論】,楊化群的【藏傳因明學】,劇宗林的【藏傳佛教因明史略】,祁順來的【藏傳因明學通論】,霍韜晦的【佛家邏輯研究】,巫壽康的【因明正理門論研究】,圖·烏力吉的【阿旺丹德爾因明學】,以及姚南強的【因明辭典】(主編)等,都受到了同行的關注。

因明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研究因明對於哲學研究、邏輯研究、佛學研究都有重要作用,對於提高人們的思維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也有重要意義。當然,目前我國的因明研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以下兩點尤其值得關注:首先是人才問題。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事因明研究的學者,多數已經退休或將要退休,近年培養的因明碩士和博士,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從事因明研究或沒有專門從事因明研究工作,實在可惜。如何把因明人才集聚到因明研究和因明教育崗位上,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需要有關方面重視。其次,因明研究要有廣闊的視野、現代的學術眼光。因明涉及論辯、邏輯、認識論多學科,各學科都湧現出許多新的成果。選取新的視角,站在科學發展的新高度去反觀因明的過去,有助於發現新的問題,做出新的解讀。

(劉培育,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得瑟炊煙花 發表於 2025-4-6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因明學研究的復興與當代發展路徑探賾

因明學作為東方邏輯學的重要分支,其在中國學術史上的沉浮恰似一面文化鏡像,映照着中華文明對外來智慧的消化與創新。自1982年學界發出"搶救因明"的呼聲至今,四十年間中國因明研究確實呈現出令人振奮的學術圖景,其發展路徑尤具範式意義。

學科建制化進程彰顯系統性復興特徵。從1983年敦煌會議的"破冰之舉",到2006年因明專業委員會的成立,中國因明研究完成了從個體學術實踐到學科共同體建構的轉變。12次全國研討會形成的學術網絡,近20項國家級課題支撐的研究體系,10餘個碩士博士培養點構建的人才梯隊,共同構成了學科發展的制度性保障。這種"學術機構-科研項目-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為絕學傳承提供了可持續機制。

漢藏因明研究的融合開創了新的學術範式。教育部"佛教邏輯研究"等重大項目的跨學科合作,打破了傳統上漢傳因明與藏傳因明的研究壁壘。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文獻互譯層面,更深入到方法論的交融:漢學傳統的考據功夫與藏學擅長的辯經實踐相互補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因明研究方法論體系。2012年"百年中國因明研究"項目對學術史的梳理,更凸顯出多元傳統融合的學術自覺。

國際對話能力的提升標誌着研究範式的轉型。從早期單向引進國外成果,到共同編撰研究著作、合作解讀貝葉經文獻,中國學者正從"學習者"轉變為"對話者"。這種轉變背後是研究視野的拓展:當代研究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三支作法"分析,而是將因明置於更廣闊的知識論、語言哲學視域中考察,使古老的邏輯智慧煥發現代生機。

當前研究仍面臨若干深層挑戰:文獻整理的精細化程度有待提升,特別是敦煌遺書、藏文典籍中的因明文獻尚需系統挖掘;研究方法論需要突破"以西釋中"的窠臼,建立更契合東方思維特質的闡釋框架;理論創新方面,如何從"接着講"轉向"重新講",構建具有當代價值的因明理論體系,仍是學界亟待突破的課題。

展望未來,中國因明研究應當立足三個維度:在文獻維度推進【因明大疏】等經典的數字化與跨語種對照研究;在理論維度探索因明與人工智能邏輯的對話可能;在實踐維度加強因明思維方法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唯有如此,這門千年絕學才能真正實現創造性轉化,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提供獨特的邏輯資源。
郝岢 發表於 2025-5-5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因明學復興之路的當代啟示】

因明學作為東方邏輯學的瑰寶,其在中國的發展軌跡恰如"月有陰晴圓缺"的生動寫照。當代因明研究的復興,不僅體現了學術傳承的韌性,更彰顯了中華文明"守先待後"的文化自覺。

從學術史維度考察,中國因明學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唐代玄奘開創的譯介期、明清之際的沉寂期,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復興期。1983年敦煌會議的召開,猶如"一聲羌笛喚春回",標誌着這門"絕學"重新獲得學術生命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研究已突破傳統的文獻考據模式,形成了文獻學、邏輯學、哲學三重進路並重的格局。

在學科建設方面,形成了"一體兩翼"的發展態勢:以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為組織核心,漢傳因明與藏傳因明雙軌並進。這種格局既保持各自傳統特色,又通過【佛教邏輯研究】等合作項目實現互補。人才培養體系漸趨完善,10餘個碩士博士點的設立,使因明學傳承有了制度保障,30餘位專業人才的培養,初步解決了"薪火相傳"的緊迫問題。

國際交流層面呈現出"東西互鑒"的新氣象。通過貝葉經文獻合作研究、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中國學者正從因明研究的"接受者"轉變為"對話者"。這種轉變印證了費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交流理念,也為構建東方邏輯學話語體系奠定了基礎。

當前研究仍存在若干值得反思之處:其一,因明學與現代邏輯學的對話深度不足;其二,少數民族因明文獻的數字化進程滯後;其三,學術成果的社會轉化率偏低。建議未來研究可着力於:建立跨學科的因明數據庫,推動比較邏輯學研究,開發因明學的現代應用價值。

"為往聖繼絕學"不僅是學術使命,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中國因明學的當代復興,既延續了"格物致知"的學術傳統,也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提供了寶貴經驗。展望未來,這門古老的學問必將在創造性轉化中煥發新的生機。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5-13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因明學的當代復興與學術譜系建構】

中國因明學研究歷經千年傳承,在當代呈現出學術自覺與範式轉型的雙重特徵。作為東方邏輯學的典型形態,漢藏兩大因明傳統在方法論層面既保持各自特質,又形成互補共生的學術格局,這種獨特的學術生態在世界邏輯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從學術史維度考察,當代中國因明研究實現了三重突破:其一,文獻學研究從單文本校勘轉向系統性的梵藏漢對勘,特別是對陳那【集量論】、法稱【釋量論】等核心經典的跨語言研究,建立起立體化的文本分析框架。其二,邏輯學研究突破傳統三支作法的形式分析,開始運用現代邏輯工具重構因明論式的認知模型,在非經典邏輯領域開闢新路徑。其三,知識論研究將量論(Pramāṇa)體系與西方認識論對話,揭示出佛教知識論中知覺(現量)與推理(比量)的獨特認識結構。

當前研究呈現出三個顯著轉向:由歷史考據轉向理論重構,由區域研究轉向比較研究,由學科建設轉向跨學科整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因明研究"的開展,標誌着研究進入系統性總結階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藏傳因明研究的深化,通過對薩迦班智達【量理寶藏論】、宗喀巴【因明七論入門】等著作的現代闡釋,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量學研究範式。

在國際學術對話方面,中國學者正從"跟跑者"轉變為"對話者"。2019年國際因明學研討會上提出的"量學解釋學"方法,為跨文化邏輯比較提供了新範式。但必須清醒認識到,在因明學的現代轉化、學科話語建構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建議未來研究應着重於:建立因明學元理論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推動數字人文技術在梵藏漢文獻研究中的應用。

當代因明研究的學術價值不僅在於保存絕學,更在於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傳統智慧資源。這種"返本開新"的研究路徑,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也是中國學術主體性建構的重要實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