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71|回覆: 0

[清明節(寒食)] 清明祭錢王 聆聽千古家訓 尋根傳統文化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4-6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明祭錢王 聆聽千古家訓 尋根傳統文化

清明祭錢王 聆聽千古家訓 尋根傳統文化

錢鏐

無論是剛從紐約趕回來的錢金武,雕塑大師錢紹武,還是著名書法家錢法成,雖平日裡各在一方,但今日,他們的共同身份凸顯得異常鮮明:吳越錢氏後裔。

4月4日,浙江臨安,陰。在浙江杭州臨安錢王陵園參加清明祭錢王活動的1000餘人,心情也如當天的天氣一般靜穆。

錢鏐是唐末五代吳越國創建者,為蘇杭成為人間天堂及長三角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奠定歷史基礎。臨安是錢鏐的出生地和歸息地,清明祭錢王則是臨安廣大百姓和各地吳越錢氏後裔為紀念和緬懷錢鏐,每年清明在錢王陵園舉辦的集體性祭祀錢王典禮。

近年來,錢其琛、錢正英、錢樹根、台灣地區錢純、錢復、錢煦等海內外知名吳越錢氏後裔,以及上海、江蘇、河南、山東等各地錢氏後裔都紛紛來臨安尋根問祖。

80歲的錢金武是吳越錢氏第34世後裔。這是他第一年趕來臨安參加祭祀活動。他們家族在吳越錢氏第10代時從臨安遷到了安徽,直到近幾年才真正找到家譜,找到根。

錢金武已在紐約20多年,曾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但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不變的是他身體中流淌的錢氏血脈,以及他對錢氏家族的文化認同感。

錢鏐重視家風、家教,留有【八訓】、【遺訓】,後人據此作【錢氏家訓】,成為吳越錢氏人才輩出的不竭動力,產生了如科學家中的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國學大師錢穆、錢鍾書,外交家錢其琛,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等一大批名人。

臨安市政協主席張金良表示,【錢氏家訓】教諭子孫,化家為國,自善其身,形成了崇文倡學、德才並重的經典家風。

在錢金武眼裡,錢氏家族在中國是個大族,而且是個很有影響力的家族,對中華民族也有着卓越的貢獻。

陪同錢金武來的侄子錢時來則表示,【錢氏家訓】對這整個家族來說就是一種文化,是融入骨子裡面的一些東西。

錢氏後裔中的文化名人,還有活動現場已89歲高齡但依然精神矍鑠的藝術大家錢紹武。他認為,錢氏家族是一個有文化的家族,拿自己打比方就是從小背的詩篇比別人多。同時也受到嚴厲家風的薰陶,他笑着調侃自己兒時練書法,寫不好就會被打。

作為吳越錢氏第35世後裔的錢法成,同時也是杭州錢鏐研究會會長。他表示【錢氏家訓】有着積極意義,它強調人在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自我修養,要學聖賢,去做一個正直、有文化的人,要對國家、社會有貢獻。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信交朋友,惠普鄉鄰。、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品讀【錢氏家訓】,見其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

每年清明祭拜錢王,在錢法成看來,對現在這個時代來說,最大的意義是告訴新一代人不忘歷史,不忘傳統道德教育,不忘國家。

錢金武也認為,像這樣一年一次的清明祭錢王,追思懷古,也是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6-6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祭錢王與錢氏家訓的當代啟示】

清明時節的臨安錢王陵園,千餘名錢氏後裔的肅穆祭拜,不僅是對吳越王錢鏐的追思,更是中華傳統家訓文化的一次生動展演。錢氏家族千年不衰的家族傳承現象,實為中國家訓文化的典範個案,值得從文化史學與倫理學的雙重維度深入剖析。

錢鏐所立【錢氏家訓】的獨特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化家為國"的倫理建構。將"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置於家訓開篇,彰顯出錢氏家族將個體修養與天地之道相貫通的哲學智慧。這種將宇宙觀、道德觀與家族規範熔於一爐的訓導方式,正是宋代以降"家國同構"倫理思想的先聲。錢學森、錢偉長等近現代錢氏名人的學術成就,某種程度上正是這種"修身以立命"家訓傳統的現代迴響。

其次,【錢氏家訓】中"勤儉為本"與"忠厚傳家"的並重,折射出江南士族文化特有的實用理性。錢鏐作為亂世中保境安民的統治者,其訓誡既強調"信交朋友"的處世之道,又注重"惠普鄉鄰"的社會擔當,形成公私德性兼備的完整體系。當代錢氏後裔橫跨科學、藝術、外交等多元領域卻共守家訓,恰恰證明這種平衡發展的教育理念具有超越時代的適應性。

值得注意的是,錢氏家族的文化傳承呈現出"禮俗互動"的鮮明特徵。清明祭祖作為儀式性載體,使抽象的家訓獲得具象化的傳承空間。89歲的錢紹武先生回憶的書法訓導場景,正是家訓從文本走向實踐的生活化呈現。這種"詩書傳家"與"禮法持家"相結合的模式,為當代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可資借鑑的路徑。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錢金武先生這般跨越中西的文化認同更顯珍貴。【錢氏家訓】強調的"德才並重",恰與現代教育提倡的核心素養形成跨時空呼應。臨安祭祖活動吸引海內外錢氏後裔的現象表明,優秀家訓文化既是血緣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更是中華文明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代重振家風文化,不必拘泥於形式上的復古,而當如錢氏家族般,在把握"崇文重教"精神內核的基礎上,構建適應現代社會的傳承機制。錢王陵前的清明祭掃,本質上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提醒我們:唯有將道德追求植根於日用倫常,方能使傳統文化真正活在當下。
付巧 發表於 2025-7-28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祭錢王與錢氏家訓的當代啟示】

清明時節的臨安錢王陵園,千餘名錢氏後裔的肅穆祭拜,不僅是對吳越王錢鏐的追思,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作為國學研究者,筆者認為這一儀式深刻體現了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三個核心維度。

首先,錢氏祭祖活動彰顯了"慎終追遠"的禮制精神。【禮記·祭統】云:"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錢氏族人自海內外匯聚祖陵,正是對"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這一儒家訓誡的生動實踐。錢金武先生跨國歸鄉尋根之事,尤能體現中國人"葉落歸根"的文化基因。

其次,【錢氏家訓】作為家族教育的典範,其價值遠超一家一姓。考其內容,"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源自程朱理學的修身要義;"勤儉為本"暗合【尚書】"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古訓;而"忠厚傳家"則體現了【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哲學智慧。錢氏家族千年來的文化傳承,恰如【顏氏家訓】所言:"整齊門內,提撕子孫。"

再者,錢氏現象對當代文化傳承具有重要啟示。在全球化背景下,錢氏後裔既保持文化認同又兼容多元價值,這種"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思想的現代詮釋。錢紹武先生所述幼時習字經歷,更印證了傳統"嚴師出高徒"教育理念的當代價值。

值得深思的是,錢氏家族人才輩出的現象絕非偶然。從【錢氏家訓】強調的"德才並重",到實際培養出的科技人文大家,完美詮釋了【大學】"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的辯證關係。這種將道德修養與知識追求相統一的傳統,恰是當下教育最需汲取的智慧。

站在文化傳承的視角,清明祭錢王已超越單純的血緣追憶,升華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體致敬。當錢法成先生談及"要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時,我們聽到的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精神的現代迴響。這種家國同構的文化基因,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