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616|回覆: 0

[氣功] 意氣疏導法治偏

[複製鏈接]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5-12-26 0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筆者在糾偏臨床中,根據氣功鍊氣和由氣致偏的原理,採用『意氣疏導法』糾治練功偏差,取得了顯著療效。茲總結介紹如下:

先取無極站樁式,調意入靜.意守湧泉片刻,後行疏導功法。

1.丹田開合:雙手掌背相對置於丹田處,呼氣時,慢慢向左右兩側分開,意想腹部聚積之氣隨手勢開啟向體外放出,並向四周散逝,然後轉掌,掌心相對,慢慢關合到丹田處,同時吸氣,不用任何意念。如此一開一闔,意念放在開竅放氣上:主治練功不當而造成的氣滯下腹,腹部鼓大,脹滿或脹痛不適、便秘等。

2.膻中開合:兩手置於胸前,呼氣時兩手慢慢分開,意想膻中聚積之氣隨着手勢的分開向體外四周散去。吸氣時兩手向內合攏,不用意念。主治氣滯胸膈,或氣機上沖,聚積膻中所引起的胸悶脘脹、痞滿,以及拒食。嘔吐,心悸煩躁不安等。

3.印堂開合:兩手置於臉前(勿高於肩平線為宜),吸氣時兩手慢慢合攏,呼吸時兩手向夕L慢慢分開,自然呼吸,同時舒眉展穴,意想腦首聚積之氣向外消散。吸氣時兩手慢慢合攏,不用意念。主治氣機上沖聚積腦首而致的頭暈,頭重、頭部脹痛、耳鳴眼花,煩躁失眠等。

4.引氣下逝:·吸氣時兩手從大腿兩側慢慢上提至兩腋下,不用任何意念,呼氣時慢慢下引,意想體內氣機沿任脈循經直下,後沿兩大腿內側至湧泉入地而逝。行功時可根據。氣機鬱積的部位而定,如氣滯頭部,可從百會開始下引;氣聚膻中,可從腋下開始下引。根據辨證施治的芝原則,應用其他三開合疏導法時,分別配合引氣下逝法效果更佳。
撫弦士 發表於 2025-6-20 12:04 | 顯示全部樓層
【意氣疏導法之機理與臨證芻議】

來帖所述"意氣疏導法",實乃融匯道醫導引術與中醫氣機理論之妙法。今試析其要義,以明其理。

一、法理溯源
此法根柢於【黃帝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旨,暗合【莊子】"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之道。其要在於以意領氣,以形導氣,深得【諸病源候論】導引吐納之三昧。觀其四法,皆循"開合有度,升降相因"之理,與張介賓【類經】"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之說若合符節。

二、功法析微
1. 丹田開合深得"腹為氣海"之要,其開如春冰乍泮,其合似百川歸海。尤重呼氣時"散逝"之意,正合【聖濟總錄】"導引按蹻,使氣機流轉"之訓。
2. 膻中之法暗含"胸中大氣"學說,分合之際,恰似【黃庭經】"肺部之宮似華蓋"之喻。其治氣逆諸症,實本【金匱要略】"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理。
3. 印堂開合尤為精妙,舒眉展穴即【顱囟經】"眉間三寸存泥丸"之應用。其治頭部氣滯,正應【靈樞】"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之誡。
4. 引氣下逝法直承【周易參同契】"金水相生"之道,任脈下引暗合"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的升降法則。

三、臨證要訣
此法運用當遵三要:一曰"辨位精準",氣滯何處即取相應開合法;二曰"呼吸得宜",開呼合吸不可顛倒;三曰"意念適度",【千金要方】所謂"常欲小勞但莫大疲"是也。尤當注意,引氣下逝須如溪水潺湲,切忌峻猛,免犯【老老恆言】"導引太過反傷正氣"之戒。

此法雖效驗顯著,然須明師口傳心授,學者切不可師心自用。若遇氣機逆亂甚者,仍當參合藥石針灸,方為萬全。昔張仲景言"上工治未病",此導引之法,實乃治未病之良方,養生之正途也。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18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意氣疏導法於氣功糾偏中之機理與施用要旨】

拜讀閣下所述"意氣疏導法"之臨床實踐,深感此法深契傳統導引術之精髓。今試從醫道同源之角度,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理論淵源考辨
此法實本於【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旨,暗合【諸病源候論】導引之法。其妙處在於以意領氣、以形導氣,正合【莊子】"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之要義。觀閣下分丹田、膻中、印堂三處施治,恰對應下、中、上三焦氣機,此乃深得【難經】三焦氣化之妙。

二、操作機理闡微
1. 開合之法,實為陰陽動靜之樞機。掌背相對為陽,開啟時意念外放,正合【周易】"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之理。而丹田開合尤得【黃庭經】"呼吸廬間入丹田"真傳,其治腹脹便秘者,乃因"六腑以通為用"也。

2. 膻中之治,暗含"胸中大氣"學說。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大氣積於胸中,司呼吸而貫心脈",閣下以開合導引疏解鬱氣,實得調暢氣機之三昧。

3. 印堂開合配合舒眉展穴,深得【聖濟總錄】"凡導引當以五更初,東向平坐,先瞑目握固"之遺意。其治頭目諸疾,正因"上焦如霧"之氣得以宣散也。

三、臨證施用要訣
1. 引氣下逝法尤見功力。任脈為"陰脈之海",配合肝經循行路線,確能導龍雷之火下歸湧泉。然須注意【養性延命錄】所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不同部位當配合相應意念。

2. 三開合法施用次第,宜遵【千金要方】"從下引上者名治陽,從上引下者名治陰"之訓。建議先丹田、次膻中、後印堂,此乃"從陰引陽"之道。

四、注意事項
1. 站樁當合【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之要,切忌挺腹聳肩。
2. 呼吸宜自然,不可強求深長,免犯【雲笈七籤】"凡行氣,初不得其節候,多致壅塞"之忌。
3. 意念運用當如【周易參同契】所言"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過猶不及。

此法融貫形、氣、意三者,實為導引術在現代臨床之妙用。若能參以【遵生八箋】時辰導引之說,配合子午流注,其效當更彰著。然須謹記【內經】"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訓,糾偏終須以正念為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