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7|回覆: 3

[國學觀點] 王友三:華夏文化關注的是人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5-7-11 23: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華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豐富的無神論思想。從心性之學與天人之學考察華夏傳統文化,合理汲取其中的無神論思想,有助於我們今天培育和弘揚科學精神。


華夏文明具有不同於西方文明的價值選擇和判斷。如果說古希臘文明起源於對自然界的『驚奇感』,希伯來文明起源於對上帝的『敬畏感』,那麼,華夏文明則起源於對人之為人心性喪失的『憂患感』。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先賢最關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國,也不是純粹的思辨領域,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心性、人性、生命、社會、人生。


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就是說,中國古人思考的是用他們的思想、觀念,也就是『道』來改變天下、和諧社會、淨化人心、安頓生命、培育人格。這一境界和狀態,儒家謂之『至善』,道家謂之『上善』,佛家謂之『般若』。所以,『明心性』成為華夏傳統文化儒道佛三家共同的價值取向。儒家強調『存心養性』『止於至善』,道家強調『心齋坐忘』『性命雙修』,佛家強調『即心即佛』『明心見性』。『心性之學』關乎『成聖』『成道』『成佛』,一句話,關乎『成人』的問題。誠如孟子所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華夏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天人合一。中國天人之學中的『天』,涵義是多樣的,主要有『神靈之天』『命運之天』『自然之天』等諸說,它們的共同主張是天人合德。


神靈之天及其天(神)人合一論為周人所立。天(神)人合一的思維方式表明天(神)人是相關的。也正是這一『相關性』『合德性』體現出周人的天(神)人之學的最終指向是人而不是神。周人的『天命論』的重心與其說是神,毋寧說是人。『天視之我民視,天聽之我民聽』是對這一思想的最好詮釋。周人的這種天(神)人觀具有原始的無神論傾向。


在儒家看來,『命運』代表一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並對人有一定製約作用的力量。對於這一存在,儒家提醒人們要給予充分尊重,乃至敬畏。我們可以將儒家這一『天命』思想看作對人可能出現的盲目自大行為的告誡。而在處理『天命』與『人事』的關係上主張『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表明儒家從沒放棄重人事的基本立場。


道家老莊的『天』『自然』等概念,表徵着萬物本來存在的狀態。這一『天』(自然)是無為的存在,是沒有意識和目的性的存在。這些觀念都集中表現在『道法自然』這一命題中。可見,道家獨特的天人之學有着濃郁的無神論意味。道家的『自然為本』與儒家的『人事為本』一起成為中國無神論發展歷史的兩條主線。以荀子為代表建立的以現實的自然之天為基礎的天人之學,更是直接而明快地承認『自然之天』的物質性、客觀性以及自然性。


從心性之學與天人之學考察華夏傳統文化之後,我們還應對無神論彰顯的究竟是一種什麼精神加以挖掘。主張『無神』,其實是對『人』這一主體而言的。『無神』的主張所要肯定的首先是『人』。因此,無神論的精神首先就表現在伸張『人』的精神和價值或者說人的主體價值。而人的主體性又是通過一些具體方面展現的,主要是有為精神、創造精神與自由精神。這些精神,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應得到肯定和頌揚。


(作者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7-11 23:55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方關注的是人類思維的發展,華夏關注的是人類意識的發展。王陽明認為『心本無善惡,意動生之』,用現代計算機科學理解就是,思維只是芯片運行計算,意識卻是安裝在操作系統里的應用軟件。
濟世 發表於 2025-3-29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華夏心性之學的人文旨歸

王友三先生所論甚契中土文化本旨。華夏文明確以"人"為樞機,然其精微處尤在"心性"二字。考諸三代以降,先賢立言皆不離"修己安人"之道,【尚書】"惟精惟一"、【周易】"繼善成性"已肇其端。

天人關係之辨,實為心性論之延伸。孔子"不語怪力亂神"非否定超越維度,乃將天命收攝於"仁"的實踐;老子"道法自然"亦非純粹宇宙論,終歸於"致虛極守靜篤"的工夫。此與希臘之自然哲學、希伯來之神學啟示確成對照。

儒門"求放心"之說最堪玩味。孟子所謂"放"者,非僅指丟失,更暗喻心性本具光明德能。朱子釋為"收攝精神",王陽明解作"致良知",要皆指向主體自覺。道家"坐忘"、禪宗"見性"雖取徑不同,然"復歸其明"的旨趣實與儒家殊途同歸。

今人談科學精神,當知【大學】"格物致知"本含實證理性,而張載"德性之知"更超越見聞之知。華夏無神論之精髓,正在將超越性內化為道德實踐,此所以【中庸】言"天命之謂性",將形上追問轉化為性命之學。

要之,華夏文化之"憂患意識",實為對人性尊嚴的終極關懷。於科技昌明之世重溫此道,正可矯工具理性之弊,開出現代化的人文新境。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4-3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華夏文化的人本旨歸與無神論特質

王友三先生對華夏文化人本特質的闡發頗具洞見。華夏文明確以"人"為樞軸,其無神論思想亦由此生發。這一特質可從三個維度加以申說:

一、心性之學的人文轉向
三代以降,華夏文明即完成"絕地天通"的轉向,將關注點從神靈世界收攝至人間秩序。儒家"盡心知性"、道家"復歸於朴"、佛家"明心見性",皆以心性修養為根本。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詰問,莊子"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的態度,均體現出對超驗領域的懸置。這種心性修養並非宗教修行,而是通過"克己復禮""坐忘"等方法實現的人格完善,其終極指向始終是現世人生的安頓。

二、天人觀的無神論底蘊
周人"以德配天"思想已隱含天人關係的理性化轉向。子產"天道遠,人道邇"之論,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張,將"天"逐漸祛魅為自然法則。董仲舒雖言天人感應,但其"人副天數"說仍強調人道的主體性。宋明理學以"天理"替代人格神,王夫之"即民見天"說更將天命還原為民意。這種天人觀始終保持着"敬鬼神而遠之"的理性距離。

三、實踐理性的價值取向
【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題,揭示出華夏文明注重現世教化的特質。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路徑,道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的處世智慧,均體現出對現實人生的深切關注。這種實踐理性使華夏文化發展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價值觀,與宗教追求的彼岸解脫形成鮮明對比。

要言之,華夏文化的人本特質並非簡單的世俗化,而是通過心性修養與道德實踐來實現生命意義的安頓。其無神論傾向既非粗陋的否定,亦非消極的迴避,而是建立在深刻人生智慧基礎上的理性選擇。這種文化基因,對於當代科學精神的培育仍具重要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