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1|回覆: 0

[儒家文化] 學習古代經典之前,要先做好這些事。(一)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0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段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眾所熟悉的【弟子規】也是以這六句話為綱展開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身為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好了這六件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弟子』,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釋為,『對兄父之稱,謂人幼少為弟子時也』,也就是說,對父稱子,對兄稱弟,『弟子』主要是指人幼少作弟作子的時候。當然,還有一種意思,『弟子』是就學生而言,李炳南老先生在【論語講要】中講,『弟子,求學之人,學必有師,故稱弟子』,所以弟子也可以指現在所說的學生。

入則孝』,在家庭必須孝養父母,使父母身心俱安。『出則悌』,【弟子規】中『悌』也寫作『弟』,二者實際上相通,都是說出外求學或者做其他的事,要行悌道。『悌』,皇侃的注釋中說,『善兄為悌』,善事兄長就是悌;邢昺的注釋中說,『弟,順也』。

如果一個人在家能夠孝敬父母,必然也就能夠敬順兄長、善事兄長,因為這也是父母所希望的。在家如果能孝養父母、敬順兄長,那麼外出求學、工作的時候,把這種善事兄長的敬順之心推而廣之,也就能夠對待比自己年長的人都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敬順,這就叫『悌』。

謹而信』,【周易·乾·文言】中講:『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這個『庸』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言語要講信,行為要講謹,所以這個『謹』是對行為而言,『信』則是對言語的要求。

泛愛眾』,就是博愛眾人。這是說,在與眾人交往的時候,要注重博愛,這也是培養一個人的平等之心以及寬容眾人的德行。只有能夠做到廣泛地博愛眾人,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親仁』,就是『擇仁者而親近之』。上一句『泛愛眾』,是從心地上要求平等愛護一切人,沒有講要有所選擇,但是如果要學習,就必須得跟從仁者,這必須要有所選擇,要看跟隨的這個人是否有仁德。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行』,就是實踐了、做好了上面所講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都叫做『行』。把這些事做好之外,就是『餘力』。弟子求學,應當以踐行以上六件事為根本,應該先學『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些是學習的根本。

為什麼?因為『無本之文不可取』,如果沒有做好這些事,就去專學一些古代經典,是不可取的。這個『學文』,馬融的批註說,『文者,古之遺文』,『文』就是指古代遺留下來的經典。邢昺的註疏進一步明確說,『注言古之遺文者,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也』,他把這個『文』、『古之遺文』具體化為六經。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剛才講求學之人被稱為弟子,他所求之學必須有先後次序。孔子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來教導學生,首重德行,說明什麼?說明要『先正其心,後為文學,游於藝也』。這個教學的次序,是不能夠顛倒的。我們求學的次序如此,教育的次序也是如此。

觀之當今,現在社會的教育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和弊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教育的次序搞顛倒了。這個教育的次序一定是【三字經】中所說的『首孝悌,次見聞』,也就是說,首先要培養起一個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師重道的德行,在其有了謙恭有禮的處世態度後,再讓其去學習知識技能。一個人如果沒有首先培養起謙虛有禮的處世態度,就學了很多的知識技能,那就會學得愈多,愈傲慢;學得愈多,愈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裡。

比如孩子在和父母交流的時候,經常會說『你不懂』、『你懂什麼』、『你不明白』,這些都是一個人傲慢之心的流露。在中國,古代的聖賢人,包括開明的皇帝,教導百姓都是依據正確的順序來進行。像康熙皇帝,為了落實『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他特意頒布了『聖諭十六條』,其中第一條就是『敦孝弟以重人倫』,而且在這條前言中寫道:『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蓋父母生我,有罔極之恩。兄長先我而生,有同氣之誼。』意思是說,善待父母叫做孝,善待兄長叫做悌。父母生養子女,有罔極之恩,【詩經·蓼莪】中也說,父母生育的恩德像天一樣高,無窮無盡,子女想報答都報答不了,所以叫『罔極之恩』。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如前所言,『弟子』還有『學生』的意思,若指學生,那是指誰的學生?我們學習聖賢經典,當然是聖賢人的學生。如果我們學習【論語】,那我們就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的學生是什麼樣的?我們能否學得和他們相像?這是我們要對照和反省的。

譬如,【弟子規】『入則孝』開頭有四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就是為人子女者所應盡孝的重點。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這是讓子女從對待父母的態度上逐漸把『我』放下,學習關愛他人。即使父母對子女不是很好,哪怕像大舜的後母、像閔子騫的後母那樣,處處與子女為難,甚至想方設法地要置子女於死地,子女也不能懷恨在心,報復父母、傷害父母,而應該懂得反省自身,以一顆仁愛之心、感恩之心去感化父母,要學會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從對待父母的態度上,從不忤逆父母,子女就能夠培養起一種不和任何人為敵、不和任何人起對立的心。

古人說『仁者無敵』,並不是說仁者能打敗天下無敵手,而是說仁者是一個真正有仁愛心的人,他能夠從心底不和任何人起對立,這是因為他懂得自己與他人是一體的關係。中國古人把對待父母的孝心擴而廣之,就會以仁愛之心對待一切人、一切動物甚至天地萬物等等。

莊子有句話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就說明我們自己和他人,乃至於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關係。什麼是一體的關係?就是像一個身體一樣,誰也離不開誰。用這種心去處理問題,就會處理得很圓融,而且不留後遺症。

再看,『孝』字上面是一個『老』、下面是一個『子』,這就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關係。所以,如果能夠把孝道做好了,豎向的人際關係就處理好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豎窮三際』。

『悌』,講的是兄弟之間要友悌,把這種友悌擴而廣之,就能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如果能夠把悌道做好了,橫向的人際關係也就處理好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橫遍十方』。

『孝』、『悌』兩個字都做到了,豎向、橫向的人際關係也就都處理好了。這個能『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東西是什麼?那就是自性、本性。所以,真正能夠把孝悌盡圓滿的人,就是能夠真正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聖人。【論語】中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可見,從孝悌入手,做到了極致,就可以回歸自性、達到『仁』的境界。所以說它是水的源頭、是樹的根本。

在『出則悌』方面,【弟子規】中有兩句話最為根本,即『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意思是,我們對待年長者,要像對待自己的兄長那樣恭敬;對待他人的父母,能像對待自己的父母那樣孝順。這樣一來,就把孝悌之心擴展開來了,但是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

如果能夠真正把孝悌之心推而廣之,平等無私地對待一切人、對待一切眾生,那就達到聖人的境界了。總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解決現在的社會衝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從根本上抓起,也就是要從培養人的孝悌之心來做起。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8-2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學之本:從【論語】"弟子章"看傳統教育的實踐智慧

【論語·學而】篇所載"弟子入則孝"一章,雖僅三十四字,實為儒家教育思想之精髓所在。此章揭示的學習次第,絕非簡單的行為規範,而是一套完整的成人成德體系。今人研習經典,往往急於求文辭之華美、義理之深奧,卻忽略了為學之根本,恰如築樓而不築基,終難穩固。

孝悌之道,實為心性涵養之始。【禮記·祭義】云:"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家庭中的孝悌實踐,是培養仁愛之心的最初場域。程頤解此章謂:"孝悌者,仁之本也。"在家能孝,出外能悌,此心性功夫由近及遠、由親及疏,自然養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擴能力。今人學習經典,若不能體會此心性涵養之道,縱使背誦萬卷,終是門外漢。

謹信二字,實為修身之要樞。【周易】云:"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將日常言行提升至道德實踐的高度。朱子釋"謹"為"行之有常",釋"信"為"言之有實",二者相資為用。古人讀書必先端正几案、肅整衣冠,非為形式,實是通過外部的嚴謹培養內心的誠敬。今日學者多求速成,鮮有在謹信上下功夫者,故其學問往往流於浮泛。

"泛愛眾而親仁"體現儒家"仁者愛人"的博大胸懷與"就有道而正焉"的擇善智慧。王陽明【傳習錄】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這種普遍的愛並非無差別的濫情,而是建立在明辨是非基礎上的道德情感。親近仁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俱化矣。今日學術環境複雜,學者尤當慎擇師友,以仁者為鏡,方能不迷失方向。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語,道破儒家"行先文後"的教育次第。陸九淵言:"學者須是打疊田地淨潔,然後令他奮發植立。"所謂"田地淨潔",即指先立根本德行。孔子教學,首重"入則孝,出則悌"等實踐功夫,待其德行根基穩固,方教以詩書禮樂之文。此與今日教育偏重知識傳授而輕忽品德養成,形成鮮明對比。

當代人學習經典,當以此為鑑。建議讀者:
一、每日反觀自身孝悌實踐,記錄【孝悌日課】;
二、建立"謹信"自律表,檢點言行一致處;
三、繪製"親仁"關係圖,明確求學問道之方向;
四、制定"行文平衡"計劃,確保德行實踐不落後於知識積累。

【論語】此章所示,實為千古不易之學規。張載曾言:"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學習經典的真諦,不在積累知識,而在轉化生命。唯有依此修行,方能體會古人"知行合一"的為學境界,使經典智慧真正成為生命的滋養。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8-2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學之本:從【論語】"弟子章"看傳統教育的次第觀

【論語·學而】篇所載"弟子入則孝"一章,雖僅三十四字,實為儒家教育思想之總綱。此章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為學次第:德行為本,文藝為末。今人慾研習古代經典,當先明此理,方能得其門而入。

孝悌之道,實為學問之根基。劉寶楠【論語正義】以"對兄父之稱"釋"弟子",道出了傳統教育始於家庭倫理的本質特徵。孝者,事親以敬;悌者,事兄以順。家庭實為道德實踐之初階,人在家庭中培養的恭敬心、責任感,正是日後處世為學的基礎。程頤言:"孝悌,順德也。"此順遂之德,實為接受更高深學問的必要心理準備。今人學經典,若忽略此根本,則如築室無基,終難穩固。

謹信之德,乃立身處世之關鍵。【周易】"庸言之信,庸行之謹"一語,道出了儒家對日常言行的嚴格要求。謹者,行為之收斂;信者,言語之真實。朱子釋此:"謹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實也。"這種對日常生活的規範,實為治學之必備品質。無謹則行易逾矩,無信則言無可征,如此何以研讀聖賢典籍?古人云:"不誠無物",誠信之德實為學問真實性的保障。

泛愛眾而親仁,體現了儒家道德實踐的擴展邏輯。由家庭倫理推及社會關係,由普遍仁愛導向擇善而從,這一過程展現了儒家教育的遞進性。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正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的道德擴展。而"親仁"之要,尤見儒家教育的精義——在普遍關愛中不失擇善而從的智慧。【禮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然所親之友必為仁者,此乃學問長進之關鍵。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語,點明了儒家教育的基本次第。孔子所謂"行",非僅指外在行為,更包含內在德性的養成。朱子注此章云:"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可見"行"與"學"實為相輔相成之關係,唯其次第不可顛倒。今人學經典,往往急於涉獵典籍文辭,而忽略德性培養,此正是本末倒置之舉。王陽明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德行實踐實為真知之前提。

當代人學習古代經典,當以此為鑑。經典非僅知識體系,更是生命實踐之學。若不能先立其本,縱使博覽群書,終難體會聖賢真意。故建議今人學經典前,當先反觀自身:孝親敬長之心是否真切?言行是否謹慎誠信?待人是否寬厚有愛?所交是否皆為益友?如此根基既立,再研讀經典,方能相得益彰,得古人學問之真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