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51|回覆: 0

[古代科技] 中國古代農業史的分期和特點(2)

[複製鏈接]
濟世 發表於 2007-9-21 16: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第二階段:溝洫農業時期

  從虞夏時代起,經商、西周迄春秋止。這一時期包括了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領主制社會,實行從農村公社土地制度演變而來的井田制度。

  這一時期木石工具仍在廣泛使用,但青銅工具已占主導地位,因為廣泛使用的木器已用青銅工具加工製造,而且青銅農具已日益普遍地應用於農業生產中。與原始農業時期相比,農具的類型變化不大,耕犁可能已經出現,但耒耜和鋤無疑是當時的主要農具,雖然這些農具許多已安上金屬刃套了。在這一階段的後期,鐵農具和牛耕均已出現。

  這一時期的耕地主要在華北大平原和其它江河兩岸比較低平地區。當時華北地區沼澤沮洳較多,要在比較低平的地區發展農業必須首先開溝排水,由此而產生的溝洫農業是黃河中下游華夏族農業的主導形式。溝洫農業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治水,『盡力乎溝洫』,標誌着它的確立。甲骨文中田字和其它有關文字的形象,【詩經】、【周禮】等先春秋古籍中有關溝洫圳畝的記載,證明它的普遍存在。溝洫的作用在於排而不在於灌。溝洫農業是旱地農業而不是灌溉農業。與溝洫農業相適應,撂荒制基本上已被休閒制所代替,【詩經・爾雅】中的『、新、畲』,【周禮】中的『易田』等,都是休閒制的反映。在南方,除了部分地區仍在山區實行刀耕火種外,也較普遍地在低平地區經營水田。

  溝洫農業是壟作形式的旱地農業。當時的農業勞動採取兩人簡單協作的耦耕方式。在這種形式下,耕地的選擇、布置、整治,農時的掌握,品種的選育、播種、管理、除草、治蟲等方面都獲得了初步的成就。【呂氏春秋】『任地』等篇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生產技術和經驗知識。在南方的水田則實行比較粗放的火耕水耨法,這種方法並不完全同於刀耕火種,有的地方往往是與簡單的蓄水工程相結合的。這一時期更為完備的天文歷已代替了原始的物侯歷。在對不同封的辨別和利用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知識。在畜牧業方面,舍飼、閹割、相畜、孕畜保護、牧場管理等項技術都已出現或有所發展。

  隨着各民族的鬥爭和融合,原先在少數民族地區種植的稻、麥、戎菽(良種大豆)等作物向中原華夏族地區發展,但北粟南稻為主的局面沒有改變,麻葛與蠶絲仍然是主要的衣着原料。牲畜種類雖然沒有大的改變,但馬、牛等大牲畜有所發展,並廣泛用於駕挽,經濟價值提高。

  在廣大地區內種植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確立。畜牧業也有較大規模。水產養殖、人工植樹、專業園藝相繼出現。『虞衡』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生產部門,其內容主要是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利用,有些地方還設官管理,所以它既不同於作為原始農業必要補充的、對自然掠取式的原始採獵業,也不同於後世僅供統治階級消遣的狩獵活動。隨着畜牧業的發展,華北北部、西部和東部某些地區形成了游牧民族,它們迅速向中原地區推進,形成了同以農耕為主的華夏族交錯雜居的局面。這是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

  本期是由原始農業到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的過渡時期,在生產工具、生產結構等方面保留了原始農業時期的某些痕跡,但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亦已在孕育之中。由於與耒耜、耦耕、井田制密切相連的溝洫農業是這一時期農業的主要特徵,故以此名之。

  第三階段:精耕細作農業的成型期

  從戰國開始,中經秦、漢、魏、晉以迄南北朝,這是我國封建地主經濟制度形成和向上發展的時期。隨着封建地主制的形成和確立,生產力獲得迅速的發展,出現了戰國和前漢兩次農業生產的高潮。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依附關係有所回增,但總的來說,封建地主經濟在向更大的範圍擴展。

  鐵犁和牛耕的推廣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和動力的主要特點。農業具從質料到形制都比前一段有了很大的變化,鐵農具獲得普遍使用,不但有鐵鍤鐵,而且有鐵鏵犁、耙、耱、耬車等各種工具,農業動力則由人力發展到畜力以至水力和風力。農業工具和動力的這種變化使整個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為方改觀。

  在北方由於自然景觀的某種改變,由於井田制的破壞和牛犁的推廣,溝洫農業走向衰落。在南方,水田獲得進一步的開發。這些情況促使了水利建設高潮的出現,一批大規模的水利灌溉工程相繼興建。但在北方,旱地農業仍占主要地位。耕作制度則由休閒制轉為連作制。戰國以後,雖然休閒制在某些地區和某些時期並未絕跡,但連作始終是農業生產的主要耕作制度。適應連作制的需要,我國農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輪作倒茬方式。這時複種制也已在局部地區出現了。

  農業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北方旱地農業精耕細作的技術休系形成並臻成熟。最突出的是形成了以抗旱保墒為中心的耕―耙―耮―整套耕作措施。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視,人畜糞尿、綠肥作物、牆土等相繼被用作肥料。選種技術有了較大進步,培育出眾多的作物品種。病蟲害防治和其它自然災害的防治技術有了可觀的成就。孕育出象【齊民要術】這樣代表當時世界農學最高水平的名著。這標誌着我國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紗已經成型。戰國秦漢時代南方仍然是地曠人稀,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已比較進步,相當一部分地區仍然保留着火耕水耨的習慣。魏晉以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加速了南方的開發,醞釀着南方農業技術的躍進。但南方精耕細作技術體系尚完成,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

  作物構成和牲畜構成比起前段均無根本改變。但適應連作制換茬的需要,豆類和冬麥在作物構成中的地位提高了。大豆有培肥地力作用,而且『保歲易為』,在春秋戰國之際一度與粟並列為主要糧食,耕―耙―耮耕作體系完成,導致旱地農業抗旱防澇能力提高以後,大豆向副食品方向發展,種植面積有所縮小,但豆類作物作為禾穀作物的良好前作,始終被廣泛種植。冬麥有利於輪作倒茬和『接絕續乏』,隨着石磨推廣、麵食精細化和旱地精耕細作體系的形成,它的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加。民族之間的鬥爭和融合,作物和牲畜種類的交流,大大豐富了各民族的物質生活,尤以西亞通路的開闢,促進了國內民族之間以至中外之間的農業交流,一批有經濟意義的作物先後引進中原。西域和蒙古草原的良種馬和騾、驢、駱駝等『奇畜』,在這一時期也大量引入中原地區。

  在生產結構和生產布局方面,春秋以前華夷雜處的局面改變了。進居中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接受了農耕文明,一部分被斥逐於塞北,形成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在地區上明顯地分隔開來的格局。這種格局在戰國時代形成以來,其影響一直及於今天。在本時期內,農區以種植業為主,農桑並重,多種經營,畜牧業也是比較發達的。以養馬業為基幹的、由國家經營和地主經營的大規模畜牧業與以養豬養牛為主的、由小農經營的、作為家庭副業一部分而服務於農業生產的小規模養畜業為主、遊獵為輔的,種植業雖然早已存在,但比重很小。在游牧的『行國』的旁邊,散居着一此以農耕為主的『土著』民族。在農區與牧區之間,平常通過互市和民間交流進行經濟聯繫,並不時發生戰爭。秦漢統治階級為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在西北地區屯田和移民實邊,使農耕經濟方式向牧區推進,在農區與牧區之間形成一個半農半牧的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進入中原,一度把部分農田改為牧場。但他們很快就接受了漢族的農耕文明。中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的生產結構經受了歷史的考驗站穩了腳跟。這是我國歷史上游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融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