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9 u7 Z! Y3 L u- j" b ; M! s- `: Z) `0 r7 p# }
蔣寅 人物攝影:郭延冰 " T3 l8 m$ B+ O$ c: o6 k/ Q0 g6 i6 m
0 v% Q4 m2 }8 [0 j
端午詩歌與中華民族精神傳統
% v2 m1 W- @3 X7 `
0 U5 y) h+ ?' J ――蔣寅點評 " F& t: h5 y V( _ M7 N- T' a
- y: D& o' {+ r& O( b4 L' a 蔣寅
- K" w9 I% G: m/ j7 p# Y- \( }3 i5 b/ H4 z" x
文學博士,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副主任、社科院高級職稱評審委員、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國際東方詩話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文學評論】編委、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3 C3 e. M6 A% \% E' Y
- r. P/ d6 Q& `2 ~& c' f( N# o, a7 D& t
( b7 q- v9 V3 v0 A L8 n; U
2 l, c0 u3 t( e0 N# ]% T; Z 端午節觀競渡(【清史圖鑑】)
; `: l0 p, f D& \3 X
% ?! n0 k k. ?7 i ' N% U8 `5 s+ a& a
【離騷】(節選) / z: |6 ^1 j) s9 r9 F" _* \. E/ \, H7 r
- a- s' c5 ~/ o* u
戰國・屈原 ) A# _8 Q; K3 R: b$ B
6 |( R5 [0 F5 c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以Z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攬。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Y5 r+ Z+ p; p0 R- X: P1 [ ]6 w2 J& t' U
【點評】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也是第一位與我們日常生活發生密切關係的歷史人物。我在還沒聽說過【楚辭】的髫齡,就已知道,用小網兜在脖子上掛一隻鴨蛋,有噴香的粽子吃,還聽說划龍船的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後來則知道,這一傳說見於古書記載起碼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藝文類聚】卷四)民間更樸素的傳說,則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到江里餵魚。至於龍舟競渡,據宗懍【荊楚歲時記】說:『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將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蹟。』(同上)歷史上能被人們如此珍重並紀念的人物實在不多,因為能以國家和人民為重,堅持清明正直的政治理想的人本來就不多。在這不多的人裡面,能憑自己的詩歌直接宣明自己的磊落志節而無須依賴史家傳述的,就更少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騷】就是屈原的精神自傳,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對開明政治的熱切嚮往,以及理想破滅後的深刻絕望,無不抒發在這首長詩中,讓世世代代的讀者為之震撼,並景仰其峻潔的人格和不妥協的批判精神。【離騷】的精神力量,無論如何估量都不會過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支撐了華夏民族的脊梁,激勵無數有良知的人抬其頭顱,挺其胸膛,不惜一死與黑暗勢力抗爭。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傳統的一個源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