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53|回复: 0

[中药大全] 中草药太子参的功效与作用

[复制链接]
中草药手册 发表于 2018-12-23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太子参

太子参

太子参

太子参,中药名。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常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日渴,肺燥干咳。

中药材太子参

中药材太子参

太子参图片

太子参的作用

太子参的作用

太子参图片

太子参的功效

太子参的功效

太子参图片

太子参简介

药材名:太子参

拼音:Tài Zǐ Shēn

别名:孩儿参、双批七、异叶假繁缕

来源:本品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性状:本品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或类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

化学成分:根含果糖、淀粉、皂甙。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归脾、肺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禁忌: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太子参的功效

补肺,健牌。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自汗,精神疲乏。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弱、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噪干咳。

太子参的作用

对机体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即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还可增强人体内的物质代谢。

太子参的用法

内服:9~30g。--《中国药典》

内服:煎汤,2~4钱。--《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10~15g.--《中华本草》

太子参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自汗

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一苇之杭 发表于 2025-6-21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子参药性考略暨临证应用指要》

《名实考辨》
太子参首载于《本草从新》,其名寓"补而不峻,如储君之和缓"之意。本品为石竹科假繁缕属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之干燥块根,其性状特征呈细长纺锤形,断面黄白角质样,与西洋参形似而质异,故有"小人参"之谓。现代色谱分析显示,其含太子参环肽A、B及多种氨基酸,此乃其药效物质基础。

《性味归经》
甘微苦性平,归脾、肺二经。其甘能补益,微苦可生津,性平无寒热之偏,尤宜小儿及体虚不受峻补者。较之人参大补元气、党参专主中焦,太子参补力平和,具"清补"之性,正如《本草正义》所言:"力虽不及,而功专于润"。

《功效阐微》
1. 益气健脾:适用于脾胃气虚之食少倦怠,其补脾之力逊于党参,但无壅滞之弊。临床常见小儿疳积纳呆者,以太子参配伍茯苓、白术等,取"培土生金"之意。

2. 生津润肺:对热病后期气阴两伤者,常与麦冬、五味子同用,共奏"酸甘化阴"之效。现代研究表明,其多糖成分能显著提升唾液淀粉酶活性,此即传统"生津"功效之科学佐证。

3. 宁心敛汗:治自主神经紊乱之多汗证,与浮小麦、麻黄根配伍,乃取《陕西中草药》古法。实验显示其乙醇提取物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此或为其"安神止汗"之机理。

《临证应用》
小儿夏季热:太子参15g配乌梅6g、竹叶3g,水煎代茶,取其气阴双补之性。
放化疗后虚损:与黄芪30g、女贞子10g同煎,可减轻骨髓抑制(《肿瘤科用药备要》)。
燥咳证:合沙参、梨皮各12g,治秋燥伤肺之干咳,此即"轻宣润燥"之法。

《使用禁忌》
表实邪盛者忌用,如外感风寒初期见恶寒无汗者。另须注意:
1. 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
2. 贮藏需防潮防蛀,霉变后产生黄曲霉素毒性倍增

《现代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实验证实,其环肽类成分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此与传统"扶正祛邪"理论相契合。然其适应原样作用弱于人参皂苷,故急症虚脱当择人参为要。

结语:太子参乃"补气药中之清润者",正如清代医家黄宫绣所言:"润而不腻,补而不滞"。临证当把握其"平补气阴"之特性,尤宜于虚不受补之体,方显用药精妙。
无音之境 发表于 2025-7-9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子参药性考略及其临床应用刍议》

太子参者,药典正名孩儿参,乃石竹科假繁缕属之干燥块根。其性味甘微苦而平,归脾肺二经,诚为益气生津之要药。今就其药性机理与临证应用,略陈管见如次。

一、本草基原考辨
太子参之名,首见于清代《本草从新》,其采制之法尤重时令。《中国药典》明载须于夏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沸水轻烫而后曝干。观其药材性状,纺锤细长而微弯,断面黄白角质样,此正合"轻清上浮"之性,故善走肺经而润燥。

二、药效机理阐微
1. 益气健脾之功
其含果糖、淀粉及皂苷等成分,能激活脾脏运化之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补脾阴而不腻,益脾气而不燥",尤宜小儿疳积、老人纳呆之证。现代研究证实其多糖成分可促进胃肠蠕动,此即"脾虚食少"之治疗基础。

2. 生津润肺之效
其性平而质润,善治"肺燥干咳"。比之西洋参则力缓,较之沙参则兼补气,诚如吴鞠通所言"甘平益阴,润而不滞"。临床见干咳无痰、咽干舌燥者,配伍麦冬、百合尤佳。

三、临证应用禁忌
虽为平补之品,然表实邪盛者当忌。曾见一感冒发热患者误服太子参,反致邪热壅滞,此即《伤寒论》"有表证者不可补"之诫。又其贮藏须防潮防蛀,霉变者易致过敏,不可不察。

四、古今验方举隅
1. 自汗方(《陕西中草药》)
太子参9g配浮小麦15g,此方深合"益气固表"之法。太子参补肺气以实卫阳,浮小麦敛心液而固腠理,二药相须,共奏止汗之功。

2. 气阴双补方
合生脉散(人参易太子参),治热病后期气阴两伤,尤宜小儿夏季热之证。其用量当遵《中华本草》10-15g之规,超量反致脘闷。

结语:
太子参乃"清补"之代表,其性平和而效专,诚如叶天士所谓"轻可去实"。然今人每见虚证辄投参芪,不辨阴阳虚实,此大谬也。吾辈临证,当参详药性,审证求因,方不负先贤立法之本意。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