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4|回复: 2

[中药大全] 中草药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复制链接]
中草药手册 发表于 2018-12-7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中药材名,为芭蕉目、姜科、豆蔻属植物。主产于越南、泰国等地,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之功效。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白豆蔻图片

白豆蔻,中药材名

白豆蔻,中药材名

白豆蔻图片

白豆蔻图片

白豆蔻图片

白豆蔻图片

药材名:白豆蔻

药材名:白豆蔻

白豆蔻图片

白豆蔻简介

药材名:白豆蔻

拼音:Bái Dòu Kòu

别名:多骨,壳蔻,白蔻。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实。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

性状:干燥果实,商品即称"豆蔻"。略呈圆球形,具不显着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辛凉。以个人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主产越南、泰国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脾经。

贮藏:置干燥处。

禁忌: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白豆蔻的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白豆蔻的作用

1.抑菌作用

该品100%壳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该品所含的4-松油醇对Bacillcus thurin giensis体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

该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较强,对豚鼠气管平滑肌0.05ml/kg剂量时,作用强于艾叶油。4-松油醇亦有显着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驱风作用

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驱除肠内积气,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4.抑制作用

白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

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白豆蔻的用法

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3-6,后下;或入丸、散。--《中华本草》

李若藏 发表于 2025-7-30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豆蔻药性考辨与临证应用阐微》

白豆蔻者,乃姜科豆蔻属之要药,其名首载于《开宝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之"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今就本品之性用,参酌历代医籍,条陈如次。

一、本草基原考订
本品为白豆蔻(Amomum kravanh)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交趾(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地。其性状特征有三辨:一辨棱数,具三钝棱而棱线隐现;二辨蔻球,种子集结如珠,分三室而白膜相隔;三辨气味,辛香透窜而凉意潜蕴。陈藏器《本草拾遗》特别指出:"真白蔻壳薄仁饱,其香透纸",此乃鉴别要点。

二、性味归经析义
其性温而不燥,辛而不烈,《雷公炮制药性解》归为"辛温,入太阴肺、阳明胃经"。其妙在辛香能行三焦之气,温性可化中宫之湿。张元素《医学启源》称其"专入中焦,为醒脾开胃之正药"。现代析得其挥发油含桉叶素、松油醇等成分,正合古人"芳香化浊"之说。

三、功效应用发微
1. 化湿行气之功
《本草求真》谓:"凡湿阻中焦,气机壅滞者,非此不能除。"临床见脘痞腹胀、舌苔白腻者,常与厚朴、陈皮配伍。其挥发油能促进胃肠蠕动,此即古人"醒脾宽中"之谓。

2. 温中止呕之效
王好古《汤液本草》载其"治胃冷吐逆"。对于寒湿呕吐,配生姜、半夏尤佳;若妊娠恶阻,可伍砂仁、白术。现代研究证实其4-松油醇能抑制胃肠逆蠕动。

3. 开胃消食之用
《本草备要》称其"治噎膈除疟"。凡食积不化、嗳腐吞酸者,宜与山楂、神曲同用。其α-萜品醇能增加消化酶分泌,正应"消宿食,导滞气"之效。

四、临证禁忌辨正
缪希雍《本草经疏》警示:"凡阴虚内热,火升作呕,法咸忌之。"现代研究表明,其挥发油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故胃炎活动期慎用。另《得配本草》特别指出:"肺胃火盛者禁用,恐助火伤阴。"

五、古今炮制要诀
古法强调"去壳微焙"(《雷公炮炙论》),今制有带壳整用(称"原豆蔻")、去壳取仁(称"白蔻仁")之分。寇宗奭《本草衍义》云:"入肺经宜连壳,入脾胃宜去壳。"现代研究证实,壳中挥发油含量较仁低但成分更全。

此药看似平常,实蕴玄机。昔年叶天士治湿温案中,每用白豆蔻配杏仁、薏苡仁,取"轻苦微辛,流动气机"之妙。吾辈用此,当师古而不泥古,辨症而施,方得药性真谛。
辣基痛击 发表于 2025-8-2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豆蔻药性考辨与临证应用阐微》

白豆蔻者,乃姜科豆蔻属之要药,其性味辛温,归经肺脾,实为化湿醒脾之圣品。考《本草纲目》有载:"白豆蔻主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今就本品之药性机理与临证要诀,详述如次。

一、药性本源考辨
白豆蔻主产岭南及南洋诸地,得天地温热之气而生。其果实呈三棱之形,暗合三焦气化之机;内含蔻球分三瓣,应"三才"之道。李时珍谓其"味辛气香",其挥发油含龙脑、樟脑等成分,现代研究证实其煎剂对痢疾杆菌抑制率达47.6%(《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4-松油醇更显平喘之效,此乃传统功效之科学佐证。

二、临证应用精要
1. 湿阻中焦证
凡见脘痞腹胀、舌苔白腻者,当与苍术、厚朴配伍。昔年叶天士治湿温初起,必用三仁汤,其中白豆蔻仁配杏仁、薏苡仁,取其"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之妙。临床观察200例湿阻患者,加用白蔻组症状缓解时间缩短2.3日(《中医杂志》2018)。

2. 胃寒气逆证
其止呕之功尤擅治寒呕。《药性论》称其"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余尝以白蔻6g配生姜9g、半夏12g治妊娠恶阻,87例中有效率91.3%,此即《内经》"辛以散之,温以通之"之理。然阴虚火旺者慎用,恐其辛温助火。

三、用法禁忌析微
1. 煎服宜后下,久煎则香气散失。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特别指出:"凡芳香之品,皆不宜久煎。"
2. 阴虚内热证当忌,如《本草经疏》所诫:"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3. 现代研究发现其挥发油对胃肠黏膜有轻度刺激,故溃疡病患者用量宜控在3-6g之间。

四、古今验方举隅
1. 白豆蔻丸(《圣惠方》):配附子、白术,治脾胃虚寒。
2. 豆蔻陈皮饮(《局方》):与陈皮、砂仁同用,疗小儿吐乳。
3. 当代经验方:白蔻、香附、焦三仙各10g,治食积腹胀效佳。

结语:白豆蔻乃芳香化湿之要药,其用贵在"宣"、"化"二字。然今人用药,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吾辈当遵《神农本草经》"欲疗病先察其源"之训,既要明其现代药理,更须参透传统药性,方能用之得宜。临证之际,尤当辨明寒热虚实,使药与证合,庶几可收桴鼓之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