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58|回复: 1

[医药临床] 虎耳草的功效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4版 发表于 2018-12-3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虎耳草,别名金钱吊芙蓉、金丝荷叶、老虎草等,系双子叶植物,多年生常绿草本,药用全草。其生于阴湿处,溪旁树荫之下,云贵川等皆有产。《履岩本草》载其“性凉、有毒”,《本草纲目》载其“微苦辛、寒,有小毒”。笔者认为其性淡寒无毒。曾自用鲜品200克煎服未见任何不适,甚为清凉,苦味也不明显,自无任何刺激性气味。其功用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书载其主治风疹、湿疹、丹毒、中耳炎、咳嗽、吐血、肺痈、崩漏、痔疾,可知其所治皆风、热、湿、痰、毒也。笔者验之临床,认为其对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有较理想的效果。

贵州名老中医陆鸿宾教授认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无论其发病因素或病理特征,自始至终均以湿热为主,其病变初起之水肿,临床辨证可能风寒、风热、寒湿各不相同,然随病程进展,绝大部分病例很快归于湿热蕴结,即恢复期也主要为湿热滞留或湿热未尽。笔者服膺此观点,并认为湿热之外,必然挟风,此风邪可深入脏腑,并非仅在表卫之浅层,可以随汗而解,风湿热三邪若相混杂,则湿热不尽风邪终不能解。其治除清利方药之外,疏风散邪亦是重要治则。故笔者认为急性肾炎一般只能以清利疏风为原则,不应补益,尤其不宜温补之法,即食补亦当尽量避免。

笔者的老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石恩骏教授曾制一味虎耳草汤,治疗急性肾炎有稳定持久之效。处方:虎耳草鲜品100~120克(如系干品用30~50克),幼儿量可酌减。先将冷水浸虎耳草半小时,加少许甜酒水煮沸后3分钟即离火,待稍温即可服用,每日分3次服。笔者曾用此方治疗荨麻疹取良效,知其有明显抗过敏作用,考虑到急性肾炎也因变态反应所致,遂试用于临床,服药1周左右,浮肿一般即消退,血尿、蛋白尿亦随之消除,故凡急性肾炎病变初起,无论辨证是否风热,径投此方,均取良效。本方对迁延期患者也有明显效果,有数例病程3月笔者虽症状全无,然尿中仍有蛋白质,经服此方未及1周,蛋白质迅速消除,且观察年笔者未复发。少数病情顽缠者,可配合防风通圣丸。惟虎耳草系低贱易购之品,迁延患者多求复方或培补之剂,良为可叹。

肾病综合征病情复杂,笔者常合以补气健脾、益肾养阴之剂,多于4~5周尿蛋白及肾功能开始好转;尿毒症病情凶险,需另以尿毒灵粉剂10克(虎杖、蒲公英、生大黄各等分),冷水150毫升浸渍半小时后,煮沸即离火,置温后过滤去渣1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2次,多数患者可以逆转。(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苗 贵阳中医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水亦寒 发表于 2025-6-15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虎耳草临床应用刍议》

虎耳草一物,《履巉岩本草》言其"性凉有毒",《本草纲目》谓"微苦辛寒有小毒",然考诸临床实践,其毒性实未必然。余尝以鲜品200克煎服,但觉清凉透达,苦味极微,毫无刺激之弊。此物生于阴湿之地,得水石清寒之气,其性淡寒而质轻扬,正合"轻可去实"之旨,尤擅清透风热湿毒。

一、功效探赜
历代本草载其主治风疹、湿疹、中耳炎、肺痈等症,要皆不离"风、热、湿、毒"四字。陆鸿宾先生论急性肾炎"湿热贯穿始终"之说,深得病机三昧。然余临证所见,此疾多兼风邪内扰,风、湿、热三气胶结,如油入面。虎耳草轻清灵动,既能清热利湿,又可透达风邪,较之寻常利水渗湿之品,尤胜一筹。其抗过敏之效,于荨麻疹治疗中已得验证,移治肾炎变态反应之病机,正是异病同治之妙用。

二、临证心悟
石恩骏先生"一味虎耳草汤"堪称化繁为简之典范。其法以甜酒为引,酒性辛散,助药力通行经络;煮沸三分钟即离火,存其轻清之气。此方之妙,全在"清透"二字:清则湿热可除,透则风邪得散。余用之治疗急性肾炎初起,不论证属风热、风寒,但见水肿、血尿、蛋白尿者,投之辄效。尤奇者,对迁延期尿蛋白持续不消者,竟能收拨云见日之功,此恐与其调节免疫之能有关。

三、拓展应用
至若肾病综合征,本虚标实交织,余常以虎耳草30克为君,佐以黄芪、山药、山茱萸等补益脾肾,取"清补并行"之法。曾治一例病程逾年者,服药五周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自3.5g降至0.3g。而尿毒症危候,则以虎耳草合虎杖、蒲公英等灌肠,取"腑以通为用"之理,使浊毒从下而泄。

四、用药注意
虽云虎耳草毒性未显,然其性偏寒,脾胃虚寒者仍当慎用。鲜品捣敷可治痈肿,但黏膜部位宜避其汁液刺激。至若《本草纲目》"有小毒"之说,或指其鲜汁外用刺激性而言,非谓内服之害。

今人治病,多贵参芪而贱草木,殊不知虎耳草此类"山野之品",正合"廉便验"之旨。石恩骏先生尝言:"药无高下,愈病为良。"信哉斯言!学者当于寻常草木中见至理,方不负先贤"一草一木皆具性灵"之训。
今日平说 发表于 2025-7-27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虎耳草功效考略及临证应用刍议

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为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本草纲目》归入"石草部",其性味争议自古有之。李时珍言其"微苦辛、寒,有小毒",然考《履巉岩本草》所载"性凉、有毒"之说,实与临床所见未尽相符。笔者经年验证,鲜品200克煎服未见毒性反应,其性当属淡寒无毒,盖古人所谓"毒"者,多指药性峻烈而非现代毒理学概念。

一、传统功效析微
虎耳草具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之效,所主诸症如风疹、湿疹、丹毒等,皆不离"风热湿毒"四字。其药用机理有三:
1. 透表清里:辛散之性可疏风透邪,寒凉质地能清血分郁热,尤善治风热挟湿之证。
2. 解毒利窍:中耳炎、肺痈等症,乃取其清热解毒、宣通壅滞之功。
3. 凉血止血:治吐血、崩漏,实因热迫血妄行,非虚寒证所宜。

二、肾病应用发微
陆鸿宾教授"湿热贯穿肾炎全程"之论,深契病机。急性肾炎虽初现风寒表证,然三焦气化失司,水湿郁而化热,终成湿热蕴结之局。虎耳草之妙,在于:
清利疏风:其辛散寒凉之性,恰合"湿热挟风"病机,较单用清热利湿药更胜一筹。
抗敏消蛋白:石恩骏教授虎耳草汤(鲜品100-120克,甜酒水煎)取效关键,在于阻断免疫复合物沉积,此与现代医学"变态反应"理论暗合。

三、临证拓展
1. 皮肤疾患:荨麻疹属风热者,单用鲜品捣敷或煎服皆效。
2. 肾病综合征:需配伍黄芪30克、山药15克,取"清补相济"之法。
3. 危急重症:尿毒症灌肠方中,虎耳草可代虎杖,合蒲公英、生大黄成"三焦泄毒"之势。

四、使用注意
鲜品疗效优于干品,然脾胃虚寒者宜佐生姜3片。
治肾炎需守方1周,浮肿消退后继服3日以杜复发。
传统"有小毒"之说,实指过量服用可致胃脘不适,非真毒性也。

今人每重贵药而轻贱品,殊不知虎耳草"愈贱愈效"(石恩骏语)。观历代本草,凡"生阴湿地而具辛凉之性者",多能化浊通络,虎耳草正此类也。学者当师古而不泥古,以临床实效为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