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14|回复: 1

[诗词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10-18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赏析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游客  发表于 2018-10-20 08:0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赏析
====
我已经没有高堂之上的亲人可以思念了
疯度翩翩 发表于 2025-7-13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九怀远与诗教传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析义》

此诗虽为王维少年之作,然已具盛唐气象之雏形。其价值不仅在于抒写游子之情,更在于以简净之笔触,完成了中国诗学中"双重镜像"的经典建构。

一、时空结构的诗学创造
首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建立双重时空维度。前句以"异"字三叠(异乡、异客、异土),形成空间疏离感;后句以"倍"字点明时间节点之特殊。这种时空交织手法,实源自《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的岁暮感怀传统,然王氏更强化了个人主体意识。

二、茱萸意象的文化密码
茱萸作为重阳核心意象,早见于《楚辞·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至汉代《西京杂记》已有"佩茱萸,食蓬饵"的明确记载。王维妙在将民俗实物转化为诗学符号,"遍插茱萸少一人"既写实又象征,暗合《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比德传统。

三、情感张力的辩证表达
诗中存在三重情感对照:游子之孤与兄弟之聚,现实缺席与想象在场,个体体验与集体仪式。这种辩证表达深得《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的精髓,将个人情思升华为普遍的人类共感。

四、诗史地位的重新审视
此诗历来被视为思亲佳作,然其真正价值在于开创了"节日诗"的新范式。较之陶渊明《九日闲居》的隐逸趣味,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的沉郁顿挫,王维此作以少年赤子之心,达成了情、景、理的高度统一,正所谓"即目会心"(王夫之《姜斋诗话》语)。

当代读者赏读此诗,当超越表面思乡之情,体认其中蕴含的"诗可以群"(《论语·阳货》)的深刻命题。诗人通过个体记忆激活集体文化记忆,使重阳习俗在诗性观照中获得永恒生命力,这正是中国节日文学最珍贵的传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