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8|回复: 0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8-7-30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中行.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客中行

李白诗词全集.客中行
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词赏析:


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应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都充满了美丽。

此诗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潇洒飘逸,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色。


傎倒 发表于 2025-7-22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中行》诗品鉴:盛唐气象与谪仙人格的双重映现

李太白《客中行》一诗,虽仅二十八字,然其精神气象实堪为盛唐诗歌美学之典范。今试从文本肌理、时代精神、诗人主体三重维度解之。

一、物象选择中的盛世图景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二句,以金玉之象构建视觉盛宴。郁金香乃波斯传入之香料,琥珀光则暗喻酒色如域外珍宝,此中物象已非单纯饮食之咏,实为开元盛世"万国来朝"的物质隐喻。玉碗意象尤值玩味,既承《楚辞》"瑶浆蜜勺"之贵族传统,又化入盛唐市井酒肆的世俗生气,恰是李白熔铸雅俗的独特笔法。

二、空间叙事的哲学超越
传统羁旅诗多执著于"他乡-故乡"的二元对立,而太白"不知何处是他乡"之句,以醉境消解地理疆界,暗合庄子"齐物"之思。此非地理认知的模糊,乃诗人以主体精神重构空间秩序——当生命达至酣畅淋漓之境,则四海皆为吾土。这种空间观念的突破,正是盛唐人挣脱六朝羁旅愁绪的精神表征。

三、酒神精神的人格显现
诗中"醉客"意象极富张力。表面观之,是主人劝饮之态;深层解之,实为诗人主动选择的生命状态。李白将"客"的身份困境,转化为"醉"的存在超越,此中可见魏晋风度与盛唐气象的交融。较之陶潜"浊酒聊可恃"的避世之饮,太白之醉更具外向扩张性,恰是其"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者胸次之预演。

四、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此诗在形式上有意突破:前联工对如律诗,后联散行似古风,这种"半律半古"的体式,恰与其内容上"半醉半醒"的状态形成互文。李白以歌行之气运化近体,遂使二十八言中既有"琥珀光"的精致物象,复得"不知处"的浑灏气流,成就了盛唐最有张力的诗歌文本之一。

要之,《客中行》之价值,不仅在于颠覆了传统羁旅诗的愁苦基调,更在于展现了盛唐士人吞吐八荒的文化自信。当宋之问犹吟"近乡情更怯"时,李白已用酒香熔化了地理的界限,这种精神的飞越,正是其被称为"谪仙人"的深层缘由。诗中所呈现的,既是开元盛世的物质丰赡,更是唐人精神世界的壮阔图景。
大缶 发表于 2025-8-2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太白〈客中行〉诗品鉴》

唐开元盛世,诗仙太白此作,实为盛唐气象之绝妙注脚。全诗二十八字,以酒为媒,尽显谪仙人之旷达胸襟,今试为诸君析其精妙。

一、意象经营之妙
首联"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以三重贵族意象叠加:兰陵乃古来佳酿产地,郁金为西域名贵香草,玉碗乃宫廷器用。太白不直言酒色,而以"琥珀光"喻之,使视觉(琥珀)、嗅觉(郁金香)、触觉(玉碗)通感交融。考《周礼·天官》有"郁齐"之酿法,太白此处化用古制而自出新意,将异域风情与中原雅韵熔于一炉。

二、情感转折之奇
后联"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实暗含诗眼。前人多写羁旅愁思,如《楚辞·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而太白反其道行之。一个"但"字转折全篇,化客愁为宾欢。考其生平,此时正值"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年,这种以醉销愁的处世哲学,正是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精神之先声。

三、时代精神之映照
诗中折射开元盛世三重气象:物质层面见"玉碗琥珀"之奢,人文层面显"主客尽欢"之谊,精神层面呈"四海为家"之概。较之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太白之酒更显豪迈;较之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见盛衰之别。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快人快语",正是道出其时代特质。

四、诗艺创新之要
太白七绝,往往起句平实而转句奇绝。此诗前二句铺陈酒器之精,后二句突转人生之悟,暗合《庄子·达生》"醉者神全"之境。其"不知"二字尤妙,非真不辨他乡,而是以酒神精神超越地理隔阂,此乃六朝游仙诗之遗响而更添人间烟火。

今人读此诗,当知太白非止写酒,实写盛唐士人之精神自由。其诗法得《国风》之比兴而不拘,具《楚辞》之瑰丽而更畅,终成"笔落惊风雨"之绝唱。置于当下,犹可启示:人生逆旅,何妨以审美之眼观世,以豁达之心待物?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