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49|回复: 0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8-7-30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jpg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诗词赏析:


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后两句直表思妇心声,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王立宁 发表于 2025-7-23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夜吴歌·秋歌》析义与诗学建构

李白此作属《子夜四时歌》变体,承袭南朝乐府传统而别开生面。全诗六句三十言,以"长安月夜"与"玉关征人"构建时空对话,其艺术造诣可自三个维度阐发:

一、意象系统的三重奏
首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形成视听通感。"月"意象既承《诗经·陈风》"月出皎兮"的比兴传统,又暗合唐代"长安月"的帝国意象(参见《全唐诗》中37处"长安月"用例)。"捣衣声"作为典型闺怨符号,在庾信《夜听捣衣》后渐成诗家惯例,李白妙在将私密情感升华为都市集体无意识。颈联"秋风"与"玉关"的时空对举,实化用《汉书·地理志》"玉门阳关"典故,使闺阁之思具象为边塞地理坐标。

二、声律结构的隐喻性
全诗平仄严格遵循"仄仄平平仄"的乐府变格,第三句"吹不尽"三平调打破常规,恰似捣衣砧声的绵延不绝。韵脚"声"(庚韵)、"情"(清韵)、"征"(清韵)构成"阴阳对转"现象,沈约《四声谱》所谓"宫羽相变"在此得到印证。这种声韵安排暗合"捣衣-思念-征战"的情感递进。

三、社会文本的深层解读
尾联"平胡虏"的战争叙事,需置于天宝年间唐与吐蕃争夺安西四镇的背景下理解。《资治通鉴》载天宝六载(747)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可为"良人远征"作注。李白将乐府旧题注入时政内涵,较之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的拟古姿态,更具诗史价值。元代杨士弘《唐音》评此诗"得风人温柔敦厚之旨",恰指出其怨而不怒的士大夫表达范式。

要言之,此诗以乐府体熔铸盛唐气象,在闺怨题材中植入家国叙事,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情景交融的表层美感,更在于完成从个人情感到时代精神的诗意升华。后世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杜甫《捣衣》"用尽闺中力"等句,皆可视为对此诗美学的回应与拓展。
郭便甘 发表于 2025-7-24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夜吴歌·秋歌》鉴析:李白乐府诗中的月光与边塞情结

李白此作属《子夜四时歌》传统乐府旧题,然其艺术造诣已远超南朝民歌范式。全诗以"长安月"与"捣衣声"构建时空意象,实为盛唐边塞诗之另类表达。今从三方面析之:

一、视听通感的意象经营
首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形成独特审美空间。月光在此非单纯景物,实为时间刻度(秋夜)与空间坐标(都城)的双重指涉。捣衣声的集体劳作场景,暗合《诗经·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古老时序。李白以月光统摄万家砧杵,将私人化的闺怨升华为时代集体记忆。

二、边塞书写的性别反转
传统边塞诗多男性视角,此作却以思妇口吻道出。"玉关情"三字浓缩《诗经》"君子于役"与汉乐府"陇西行"传统,秋风意象更暗用张协《杂诗》"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的互文。值得注意的是"平胡虏"的战争诉求,实为闺怨诗中罕见的政治表达,与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形成性别视角的奇妙呼应。

三、乐府体的雅化改造
六朝《子夜歌》本为艳情小调,李白则注入史诗气质。后四句从"景语"到"情语"的转折,可见《楚辞·九歌》"怨公子兮怅忘归"的抒情范式。结句"良人罢远征"化用《孟子·离娄》"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使民间诉求获得经典话语的合法性。这种雅俗融合,正是盛唐乐府的重要特征。

要言之,此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个人情感到家国关怀的升华。其月光意象既承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文学传统,又下启杜甫"闺中只独看"的战争反思。李白以乐府旧瓶装新酒,使闺怨题材获得前所未有的历史厚重感,此其所以为"诗仙"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