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7|回复: 1

[廿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复制链接]
谁最中国 发表于 2018-7-6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中国节气 小暑

文字丨“谁最中国”
图片丨来自网络

暑字,从日者声日者,为太阳照耀的人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土地上下都有日光的炎热照耀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明日小暑

今年的小暑时间为:2018年7月7日11:41:47,农历五月二十四,星期六。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但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番逐渐炎热的景象,天蒸地煮,如火炙烤。

一候 温风至

一候 温风至

一候,温风至。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

二候,蟋蟀居宇

二候,蟋蟀居宇。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三候,鹰始鸷

三候,鹰始鸷。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只好多在清凉的高空活动。

温风溽徂暑。

清籁催万物。

草木疯染绿。

蟋蟀生润土。

花倦了无声。

日午如笼煮。

行云欲流湿。

新凉隐山谷。

长夜退竹喧。

霏微戏檐雨。

谁解凉风意?

北窗吹酣熟。

烦暑已至,虽燥热难耐,郁郁难熬,不如寻一小院,沈心静气,隐于长夏,与天地不扰,故心中自生清凉。

沈心静气,隐于长夏

沈心静气,隐于长夏

时当小暑之季,人体阳气较旺盛,即使寒湿体质严重的人也感受到了气温的升高,天气一如蒸笼。应注意劳逸结合,减少外出,以避暑热,保护阳气。饮食上,应以适量、适当且富有营养为宜,莲藕、绿豆芽、酸梅汤、苦瓜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莲藕、绿豆芽、酸梅汤、苦瓜

莲藕、绿豆芽、酸梅汤、苦瓜
韩皆或 发表于 2025-4-1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暑节气考释与养生要义》

小暑者,暑气初盛而未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此节气斗指辛位,太阳黄经达105度,乃天地阳气由盛转极之关键节点。今就小暑节气之文化内涵与养生之道,略陈管见。

一、节气考源与物候特征
小暑之名,肇端于《周礼》"暑暍"之载,《逸周书》更详述其"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三候。考"暑"字构形,从日者声,许慎《说文》释为"热也",段玉裁注曰:"暑与热浑言则一,析言则暑湿而热燥。"此时节阳气达于地表,土壤蓄热完成,《黄帝内经》所谓"阳气大发"之象。江南梅雨渐收,华北"七下八上"汛期将至,西北高原犹存残雪,此即《淮南子》"地气上腾,天气下降"之天地交泰现象。

二、民俗传统与文人意趣
古有"食新"之俗,《荆楚岁时记》载"六月六,晒红绿",曝书画衣裘以祛潮。文人雅士则效法陶潜"北窗高卧",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此节气宜赏莲观槿,苏轼《贺新郎》"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正写小暑执扇之趣。江南有"三花"(茉莉、白兰、玳玳)入茶之习,北方则饮酸梅汤以生津,皆应《饮膳正要》"夏宜清补"之训。

三、养生要诀与起居规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夏三月,此谓蕃秀",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具体而言:
1. 饮食宜清:孙思邈《千金要方》主张"省苦增辛",绿豆、莲藕、苦瓜皆为应时之品。宋代《养老奉亲书》特重粥养,推荐荷叶粥解暑。
2. 起居有常:避午时烈阳,嵇康《养生论》言"暑当与汗俱出",然需防阴暑伤人。可效法《遵生八笺》"平旦漱玉泉"之法晨练。
3. 情志调摄:《医先》云"养德养生无二术",当持"心静自然凉"之态。文徵明《消夏图》所示"高梧清荫"之境,实为养心妙法。

今值小暑,愿诸君循天地之道:晨观凌霄初绽,午憩竹簟听蝉,暮赏流萤度阁,夜卧北牖怀冰。如此,则暑不伤身,热不扰心,方得古人"夏日可畏"而"闲适自安"之真趣。时维戊戌小暑前日,谨识。
唐侏 发表于 2025-6-19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暑节气考释与养生要义》

小暑者,暑气初盛而未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此节气斗指辛位,太阳黄经达105度,乃天地阳气渐臻鼎盛之象。考"暑"字构形,从日从者,许慎《说文》谓:"热也,从日者声",实寓日光普照、万物蒸腾之意象。

一、节气物候考辨
小暑三候实为古人观物取象之精微记录。首候"温风至",郑玄注《礼记》称"温风,炎风也",此际季风转为炎炽,不复有凉意;二候"蟋蟀居宇",《诗经·七月》毛传已有"蟋蟀在堂"之载,乃虫豸避暑之本能;三候"鹰始鸷",《逸周书》作"鹰乃学习",实指猛禽避地热而翔高空。此三候递变,正合《黄帝内经》"阳盛阴微"之天道规律。

二、地域气候差异
《农政全书》载:"小暑时节,江南梅雨方歇,雷暴频仍;塞北犹见残雪,如春寒未消。"此乃我国幅员辽阔使然。岭南湿热交蒸,恰应《岭南风物记》"暑气濡蒸,础润如沐"之述;而西北高原"六月飞霜"之异,则印证《西域闻见录》"天山南北,寒暑殊途"之说。此种气候差异,实为农耕文明因地制宜之智慧根基。

三、养生要旨
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季夏之月,阳气在表,当养其内。"小暑养生尤重三法:
1. 起居:宜"晏眠早起",避午时曝晒。《养生论》云:"盛夏居宜幽静,心宜虚静。"
2. 饮食:当循《饮膳正要》"夏宜食苦"之训,绿豆、莲藕等物最宜。尤需注意《本草纲目》警示:"暑月贪凉饮冷,最伤脾阳。"
3. 情志:嵇康《养生论》所谓"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正合暑日调摄之要。可效法白居易《消暑》诗:"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四、文化意蕴
小暑节气承载着中国人"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恰绘出暑日田园之趣;而苏轼"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之句,更道出暑中闲适之妙。此般意境,正是中华美学"暑不废读,热不辍耕"精神之写照。

今人处空调之室,已难体味古人"心静自然凉"的真趣。然小暑节气提醒我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当此炎暑,不妨暂屏尘嚣,于北窗之下,品一盏清茶,读两卷诗书,或可领会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